《无问西东》的故事大观和观影小感
1月6日的腾讯新闻用《华语电影将迎来一部震撼佳作》为标题,预告这场电影上线时间。当时,我们就决定要看一看。并没有太多的期待,能够像《芳华》一样引起一些思考就差不多了。13日晚上看完《无问西东》后,觉得比《芳华》还要耐看一些。虽然有四个时代、四个相对独立的故事在电影中交错展开,看的过程有点费力,但是,每一个故事中都留下深刻的印象,有很多触动心灵的安排和情节,让人难以忘怀。
让我以时代为顺序,来介绍电影的故事大观与自己的观影小感吧。
1920年代,清华大学学生吴岭澜( 陈楚生饰),在考试成绩公布栏中看到自己的英文、国文考试是满分,而物理考试垫底,这让他陷入了迷惘。梅贻琦校长约谈了他,问他是否考虑转系。吴岭澜表示不想考虑。校长问他为什么要选择学理工,他答道:最优秀的学生都选学理工啊,理工科才叫实业。问他自己学习的感受如何?他答:我只知道啊,在这个年纪读书、学习都是对的。我何用管我学什么,每天把自己交给书本就有种踏实。面对有实业报国的雄心壮志、又如此懂得惜时好学的青年,梅校长说出一意味深长的话:把自己交给繁忙,得到的是踏实,却不是真实。什么是真实?你看到什么,听到什么,做什么,和谁在一起,有一种从心灵深处满溢出来的不懊悔、也不羞耻的平和与喜悦。事实上,你的青春只有那么长。吴岭澜经历一段冷静的思考的过程,直到印度诗人泰戈尔访华,在清华大学演讲,他听到泰戈尔说:“人类的文明正等着一个伟大的圆满,等着她的灵魂的纯美表现。这是你们的责任,你们应得在这个方向里尽你们的贡献。”他看到站在泰戈尔身边的梁起超、梅贻琦、徐志摩,等文人身上散发的平和、从容与自信的气质,才决定遵从内心,改读文科。十几年后,吴岭澜已经成为西南联大的老师,他在躲避敌机轰炸时,总要把食堂的鸽子笼也提着跑,遇见学生沈光耀,告诉学生:能多救一个是一个吧。在敌机咆哮、轰炸的山沟里,他淡定地对着学生朗诵泰戈尔的诗,和学生一起面对血雨腥风沉浸在文艺的天地里。
被这个故事深深打动。在那个年代,青年学生选择专业,是根据国家与社会发展的需要。宁愿牺牲自己的兴趣,也要为实业救国发奋努力。他们身上有一种救国救民的使命感。而那个年代的大学校长是那么了解人、爱惜人才,他没有责备学生学有所短,而是发现学生学有所长,引导学生认识自己、重塑自己。他告诉学生生命是有限的,不要勉为其难,要尊重自己内心的真实。他告诉学生什么是真实,以及人能够从真实中获得的力量。而这种力量,从面对敌机轰炸时吴岭澜的诗朗诵中,我看到了。教育者对人的尊重,教育的真诚,教育对人的美好成就是如此动人,难怪在那个年代,国家积贫积弱,教育捉襟见肘,却能大师辈出。
1930年代,云南西南联大的学生沈光耀(王力宏饰),家境殷实,个人也非常优秀。在战乱中,父母不希望他建功立业,只求他读完书后有正常的人生,过上幸福生活的。可是,国难当头,不仅华北没法安放一张安静的书桌,整个国家也处于生死存亡的关头。美军在云南帮助建设中国的空军,在招飞的现场,美国军官说:“这个世界缺的不是完美的人,而是从心底给出的真心、正义、无畏和同情。”受到感召的沈光耀想参加空军,以赴国难。他的母亲来学校阻挠,他是一个孝顺的青年,答应母亲好好读书不参军。后来,目睹了敌机轰炸给无辜民众带来的伤害,他瞒着家人参加了空军。
每次给难民营里的孤儿们空投食品时,他总是在空中拉动机翼,做几个空翻动作来与孩子们打招呼,孩子们高兴地高呼:晃晃、晃晃,晃晃来了。这是他和孩子们的默契。当美国老师批评他单独行动是把自己置于危险境地时,他答:“这个世界缺的不是完美的人,而是从心底给出的真心、正义、无畏和同情。”美国教练罚他做150个俯卧撑,却派他的战友和他一起“晃晃”着机翼给孤儿们投物资。那些因有空投物资而得以生存的孤儿中,有一个孩子叫陈鹏。
在一次战斗中,沈光耀开着飞机向炮火激烈的敌舰俯冲,和敌舰同归于尽,为民族解放献出年轻的生命。在决定撞向敌舰时,他在心里说:对不起,妈妈。
看这个故事我流泪了。沈光耀的妈妈得知儿子想参军时,来到西南联大对儿子说:“当初你离家千里,来到这个地方读书,你父亲和我都没有反对过,因为,是我们想你,能享受到人生的乐趣,比如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比如同你喜欢的女孩子结婚生子。注意不是给我增添子孙,而是你自己,能够享受为人父母的乐趣,你一生所要追求的功名利禄,没有什么是你的祖上没经历过的,那些只不过是人生的幻光。我怕,你还没想好怎么过这一生,你的命就没了啊!”站在一个母亲的立场,这番话我深以为然并为之动容。而沈光耀,没有被家庭左右,在国难当头之际,决然投笔从戎,报效国家,选择放弃自身的安逸而投身民族大义,虽殒身不恤。他牺牲后,两位战友去他家告知沈母,母亲痛哭后亲手奉上儿子爱喝的莲子汤为两位年轻人送行,体现了母亲其实深明大义。虽然沈光耀没有享受为人父母的乐趣,但他的勇敢与担当,在他救助过的孤儿陈鹏身上继续传承。
1960年代,清华学生陈鹏(黄晓明饰)即将毕业。他中学时的同学王敏佳(章子怡饰)、李想在同一医院工作,因为都是孤儿他们情同手足。这天,相约去看望中学老师,却撞见师母在四合院里对老师辱打辱骂。王敏佳差一点要冲去与师母论理,被陈鹏拦住,他道出老师婚姻悲剧的根源,并且表示师母也不容易。后来,王敏佳和李想拓着病历上不同的字体写了一封谴责信给师母,并嘱咐李想不要把这事情告诉陈鹏。
陈鹏学业优秀,校长动员他毕业后参加两弹一星实验。他说“我有人要照顾”,想留在北京。他爱王敏佳,愿意为她放弃前程。同时,李想在争取医院派他去支边,那在当时是非常光荣的事情。陈鹏无意看到李想拉着王敏佳的手,误以为他们相爱了,那其是王敏佳让李想在她手上练习针灸。陈鹏回到学校告诉校长,自己“有人要照顾”的事情了断了,服从学校的安排。
师母从“一豆到底最后三个感叹号”的书写特点中发现那封谴责信是王敏佳所写,她气极败坏地来到医院,当众打了王敏佳一记耳光,并辱骂他勾引自己的丈夫。李想为了能够顺利去支边,选择了逃避自己参与这件事情的责任,让王敏佳独自承担后果。因此,引发人们对王敏佳人品、身份的怀疑与诋毁。这天,医院里这一边是支边青年李想在作先进事迹报告,另一边是坏女人王敏佳在挨批斗。最后,王敏佳被扇动起来的群众群抠,几乎被打死。她的师母良心上过意不去,竟然投井自尽。而在工作的陈鹏似有预感,他请假来到医院看到昏死的王敏佳,悲痛欲绝,把她背到野外准备埋葬,王敏佳却在大雨中醒来了。垒好王敏佳的坟墓后,陈鹏把她带到云南他长大的地方安置下来,自己却因工作需要去了茫茫大漠。
多年后,中国研制的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爆炸,陈鹏从大漠回来,他已经是受了核辐射的病人,头发大把地掉。他回到他长大的地方,政治运动使那里一片狂乱,王敏佳却不知去向。另一边,王敏佳踯躅而行,走在通向大漠的铁道边去找陈鹏,她似乎知道陈鹏有生命危险,她感谢陈鹏用爱托住她,让她活下来,并想去照料陈鹏。这两个一往情深的恋人,就这样错过了。
这个故事在电影中占的份量很重,故事也很沉重。人有求时的软弱与虚伪(李想去支边不敢承担责任),无愧无悔的坦然与无望后的释然(王敏佳听到李想发言中说“划清界限”后那一笑),认准后的坚定与执着(陈鹏对王敏佳的感情)都很动人。他们的老师与师母揪心的生活,王敏佳的同事因妒忌而对她生出的怨恨与报复,人们毫无理性的众怒与群抠,让人感到悲哀。而在那样的现实中,陈鹏的认真、执着和纯粹的爱恋,格外动人。他对伤痕累累、悲观绝望的王敏佳说:“你别怕,我就是那个给你托底的人。我会跟你一起往下掉,不管掉得有多深,我都会在下面给你托着。我最怕的是,掉的时候你把我推开,不让我给你托着。”爱情是如此纯真美好,那个南北走岔了的结局格外让人悲伤与牵挂。
心怀悔恨的李想如愿去支边了,他牺牲在边疆,临死说着他在王敏佳墓前陈鹏说过的话:死者已矣,生者如斯。与其说他是为救别人而牺牲,不如说他用死为自己当初的私心赎罪。而他所救的队友后来成为夫妻,他们的儿子张果果正在当代职场上沉浮。
故事就发生在当下,张果果(张震饰)是广告公司高管,遇见从山西来京城生育四胞胎的一家人。因为他们正在策划奶粉广告,他想让四胞胎为奶粉代言,帮助他们获得奶粉公司的援助。可同事之间的争夺、利用,让他的计划泡汤了,他只能独自承担自己对四胞胎家人的承诺。一方面是来自四胞胎家人无底的热望,一方面是身处尔虞我诈的职场,他表面看似平静,内心其实非常的纠结。
清明的时候,父母带他去给李想叔叔扫墓,告诉他没有李想叔叔的牺牲就没有他们的今天。父亲看出他的不开心,告诉他世界上还有比'赢’更重要的事情,那就是内心的安宁。可以不知道自己要什么,但要知道自己不要什么,无论世界如何,自己要有自己的原则,忠于自己的内心。“做一个好人,要比做一个没原则的人,付出更多的代价,可是,做什么会让你真正开心,你要问清楚自己。”张果果终于坦然地告诉想让他告密的人:我做不到,因为我不是那样的人。并愉快地承担起资助四胞胎姐妹的担子。
现代人看上去什么都不缺,却比哪个年代的人更加痛苦与迷茫。因为总是在装,像张果果面对别人的提问,两次反问“你猜呢?”把真实的自己藏得很深,因此很累。因为总是在算,如何打败别人,如何当上赢家,为达目的不择手段,像罗伯特。因为总是在防,怕吃大亏、怕被人利用,做什么事都不忠实,像张果果开始对四胞胎的救助。社会风气的败坏,让每一个人深受其害,却又深陷其中不能自拔。因为,人们能感受到做一个好人要比做一个没有原则的人付出更多的代价,却感受不到一个没有原则、不敢做好人的社会,会让人人付出更大的代价!张果果的回归真实,是一个榜样,这世上,有比赢更加重要的东西值得我们去珍惜与追求。
喜欢电影中人与人之间的那种弱联系。吴岭澜是沈光耀的老师,沈光耀是陈鹏的救助人,陈鹏的同学李想是张果果父母的同事和救命恩人。一代代人不是亲人,却有着某种特殊的因果联系。冥冥之中的事物安排就是这样的,不知道哪一次偶遇、什么样的机缘、某一种善念或恶意,会对别人的人生造成什么样的影响,而那影响无处不在。虽然每一个时代都有每一个时代的伤痕与痛楚,但真实、善良、担当、奉献等精神,依然因这种弱联系,会生生不息地传承下去。
喜欢电影里讲述的战争年代文化人的情怀与风骨。在风雨如磐时教授带着大家在物理课堂上静心听雨;在大雨滂沱中教授带着学生跑步锻炼;在敌机狂轰滥炸时、在山沟里讲解恐龙化石,数学方程、朗诵诗;在饥饿与寒冷威胁时,神父带着儿童高声唱歌;在民族危难时,校长把自己的儿女送上前线……那个时代,不缺完美的人,也不缺从心底给出的真心、正义、无畏和同情的人,看到了他们就想成为那样的人。
喜欢电影中那些春风化雨的训导。梅贻琦校长对吴岭澜的那番话,沈光耀妈妈对沈光耀那番话,美国教练对不考飞行员的年轻人说的那句话,陈鹏在王敏佳墓前对李想说的:“逝者已矣,生者如斯,对以后的人好吧”,张果果的爸爸对张果果讲的那番话……因为用心、用情、无不让人感动。那些话没有贴着“为你好”的标签,却能让人感受到那是最真真切切的为你好。
喜欢电影中把不同年代不同人的故事统一在同一基调中讲述手法。人生常常会面临不同的选择,有时候别无选择,其实别无选择也是一种选择,人都将为自己的选择承担后果。与其辛辛苦苦活在外在的荣耀里,不如从容淡定地活在内心的真实中,成为混沌现实中一股清流。自觉地调整、自愿地承担、自主地担当、自在地努力,让内心安宁,即使要为此付出巨大的代价。
喜欢电影里那些直抵人心的旁白。电影里问道:“如果提前了解了你们要面对的人生,不知你们是否还会有勇气前来?”如果只问真实、只问担当、只问深情、只问初心、无问西东,无论面对怎样的人生,都会有一往无前的勇气。因为一代代人传承下来的精神力量,让我们有勇气面对一切,并尽力把美好的精神力量传承下去。最后,电影里旁白:“愿你在被打击时,记起你的珍贵,抵抗恶意;愿你在迷茫时,坚信你的珍贵;爱你所爱,行你所行,听从你心,无问西东。”那是对每一个忙碌的现代人由衷的祝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