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文学发展史》中国当代文学之一:概述

中国当代文学之一:概述

  

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随即爆发了长达四年的解放战争,因此,中国当代文学的发端一般从1949年算起。其发展历程可以分为两个阶段:文学的大一统时代(1949-1978)和文学的多元共生时代(1979-  )。

第一阶段周期较长,但由于其中包含着几次与文学有直接关系的大的政治风暴和社会动荡,因此可供进行艺术考察的文学现象并不十分丰富,第二阶段处于社会相对平稳发展的历史时期,文学生存环境相对自由与开放,各种思潮、流派纷呈杂揉、各种文学现象层出不穷,文坛充满生机,它是当代文学的重要阶段。

1.文学的大一统时代  

这一阶段的特征是文学的意识形态化,文学自觉地为政治服务,文学的价值取向与政治的价值取向趋同,成为政治的延伸,文学是工具和武器,又是政治晴雨表。与当代西方文学的潮流基本隔绝。  
与此相关的是创作方法的单一。现实主义在中国被称为革命现实主义,并辅之以以革命理想主义为核心的革命浪漫主义,进而出现了" 两结合" 的创作方法。到了文化大革命时期,现实主义的根本精神已消散殆尽,而蜕变为一种伪古典主义。  
在美学追求上,这一时期的文学强调崇高。从几部代表性作品,比如《红岩》、《红日》、《红旗谱》、《创业史》来看,都是表现主人公为国家、民族和人民的利益而忍受各种难以想象的肉体和精神的痛苦,他们的经历都有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之前那种炼狱般的共同特征。他们以人格与道德行为的强大威力使审美主体感受到庄严、敬仰与心灵震撼。在人物塑造上有个人的英雄化,英雄的神化的趋向,其极端表现是几个样板戏。  
由于以上种种原因,当代中国文学整个从世界文学及人文精神的大背景中脱离了出来,在一定程度上也与传统文化的血脉隔断了,在高度封闭的状态中自给自足地衍化了许多年。从50年代起,欧美文学基本上被拒之门外,只有苏维埃社会主义文学受到推崇,苏联文学是中国人民的" 生活教科书" ,也是中国作家的文学教科书。苏联文学的解冻思潮激发了中国作家干预生活,表现人道主义的勇气,出现了一批后来被收入《重放的鲜花》中的作品。60年代以后,苏联文学被当作修正主义文艺批判了近20年,于是中国文学成了几乎与世隔绝的文学。但是在一个有着数亿人口的大国,公众对文化生活的渴望、传统文学的遗泽、民间文学的刺激会合为一种四处弥散的氛围,使文学家在有限的生存环境和艺术空间中将能够有限展露的艺术个性和才华发挥出应有水平。因此,前30年的中国当代文学依然是有成就的、不可忽视的,少数作品在20世纪中国文学历程中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

2.文学的多元共生时代

70年代末期,随着社会动荡的结束,文学的主体性开始复苏,文学的自由探索、自由表现、张扬个性的特质逐步显露。文学的基本主题是表现人,人的存在状态,人在社会生活及历史文化中的地位、现实处境、前途及命运,具有人本主义色彩。文学的国际意识和人类意识迅速觉醒,介入世界当代文学主潮,置身世界文明整体的意识,与不同民族、地域的文学对话的意识,为中国当代文学争取国际地位的意识大大增强。文学的价值判断逐步脱离实用主义的单功能标准,具有了国际参照意识。这种相对自由的、开放的精神氛围,使各种文学思潮、流派、方法、技巧都得以在中国文坛一展丰采,从现实主义的复归,到现代主义诸流派的大举登陆,直至80年代末、90年代初后现代主义精神的弥散,10余年间,中国文学将整个20世纪西方文学历程演练了一遍,90年代的中国文学在观念上已与西方文学大体同步。文学视点的非焦点化,文学形态的多元化,价值取向的多极化,审美趣味的多样化已成基本特征。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