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要懂得别人的心思

道光二十三年(公元1843年)初,33岁的曾国藩由于得罪了自己的直接领导,也就是翰林院从四品侍读学士赵楫后,被他唆使一位御史,向道光皇帝上了一道奏折,弹劾曾国藩"狂妄自大,办差糊涂、敷衍"。此时的道光皇帝,还没有特别留意曾国藩,见一个地位低微的从七品小官如此官气十足,不好好替朝廷办事,也不派人调查一番,直接将曾国藩革职成为一名候补检讨。可是,当曾国藩获得了军机大臣穆彰阿的欣赏,可以自由进出这位权倾天下大臣的府中后,他的生活一下子就被打乱了。首先是同事们对他另眼相看起来。官场上的人,大部分都是一些势利眼,见曾国藩居然悄无声息地攀上穆彰阿这座大山后,一些同事就私下悄悄请曾国藩传授经验,让他说说有什么诀窍,可以和穆彰阿搭上关系。另外就是自己的上司赵楫,心里虽然有一丝忌惮,但对曾国藩的打击更大了。赵楫虽然是一名汉官,却十分喜欢巴结满人官员,在朝中的关系网比较多。在他的心里,即使曾国藩有穆彰阿作为靠山,但穆彰阿要提拔和重用曾国藩,也必须由他这个上司在考核书上签署意见。否则,曾国藩的一切努力都是白搭。

赵楫视财如命,如果没有银子,他断不会帮曾国藩。这一点,曾国藩心里十分清楚。可如何才能改变这样的状况呢?曾国藩开始修炼自己的城府,并牢记3条铁律,这3条铁律到底是什么呢?第一条铁律:藏拙,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无论是地方官员,还是京官们,都以攀上穆彰阿为荣。可曾国藩却截然不同。不仅在翰林院里,就是在生活中,曾国藩也从来不把获得穆彰阿赏识的事情作为谈资,因此,面对同事们的各种巴结和请教,曾国藩也都只是一笑置之。为了做到守口如瓶,曾国藩每天都会提醒自己,避免和任何人谈论关于穆彰阿的一切。曾国藩发现,自己越是善于藏拙,越是变得高深莫测的样子,越能引起周围同事们的好奇,即使是不喜欢自己的上司赵楫,也变得对他表面上十分客气起来。

其实,人和人之间,尤其在官场或者商场上,每个人都需要保持一定的神秘感。如果自己的心思能被人一眼看穿,没有任何秘密可言,也就失去利用价值了。第二条铁律:不要去猜测别人的心思,但要懂得别人的心思。无论在官场还是商场上,很多人都会花费大把时间去猜测别人的心思,这不仅浪费自己的时间,也会给人留下一个喜欢打听别人私事的不要印象。因此,曾国藩在和穆彰阿的接触中,从来不提任何需求。根据历史资料记载,曾国藩在穆彰阿府中出现时,除了谈论古玩字画的鉴定外,从来不参与他的任何政务,每当遇到有其他官员去拜访穆彰阿时,曾国藩会立即告辞,或者到另外的房间等待恩师。有一次,朝中有一个人事变动,牵涉到翰林院里的官员,穆彰阿破天荒地征求曾国藩的意见。这本是穆彰阿在考验曾国藩,看他接近自己,到底有何企图?因为翰林院此官员调走后,会有一个空缺,而曾国藩的条件,很适合这个位置。曾国藩却佯装什么也没听到,借故将话题岔开了,表现出漠不关心的样子。这让穆彰阿彻底对曾国藩放下警惕之心,觉得他对自己并没任何奢求。曾国藩真没有任何奢求吗?其实并非如此,穆彰阿作为朝中第一大臣,他需要的是一个对自己忠心耿耿的人,并非是有求于自己的人。曾国藩虽然想得到恩师的帮助,但不能说破。此时的曾国藩仅仅是一个被革职的从七品候补检讨,如果对朝中的人事变动提出自己的看法,必然会引起穆彰阿的猜忌。不去猜测别人的心思,但要懂得别人的心思。

第三条铁律:要善于观察环境的不同变化。不同的环境,曾国藩琢磨的十分透彻。穆彰阿虽然独揽朝政,权倾天下,但也带来了一个弊端,那就是很多官员敢怒不敢言,对他怨恨也多了起来。另外,大清江山是从马背上取得,最开始时,是重武轻文,但从康熙皇帝开始,平定三藩之乱后,天下太平,逐渐重文轻武,而到了道光皇帝后,在重文的基础上,又增加了一条,即重德。正是环境的变化,让曾国藩不得不和穆彰阿保持一定距离,此时的曾国藩,虽然还未能官复原职,但他必须将目光看得更长远,穆彰阿作为一个大臣,他的地位并非坚不可摧,但作为皇帝,却能主宰任何人的命运。因此,曾国藩既要获得穆彰阿的帮助,也要和他保持一定距离,我们下一章接着讲解,内容更加精彩。可从仁义的角度来看,他又不失为一条铁铮铮的汉子。他可以为了报恩而抛开一切,试问这人世间又有几人能够做到如此,即便被人骂成是汉奸走狗。不过这里有人要问了,这毛文龙到底是何方神圣,能让孔有德如此死心塌地?对于毛文龙这个人,历史的争议颇多。他具有极高的军事天赋,如果他不死,或许历史可以改写。但他的个性又非常的怪诞,并且随心所欲,不喜欢受到约束,因此才会被袁崇焕借机杀死。所以许多人都认为他的死比较冤枉。但即便如此,孔有德也不应该以私人恩怨而自相残杀,实乃千古罪人。参考资料:《明史》、《清史稿》#孔有德#毛文龙#清朝收藏清朝建立之初分封了尚可喜、耿精忠、孔有德、吴三桂这四位藩王。其中以平西王吴三桂的实力最强,野心也最大。三藩之乱,独缺孔有德公元1673年,康熙皇帝察觉藩王们有谋反的迹象,于是做出了撤藩的惊人决定,藩王们为了自保,也为了夺回政权,于是就爆发了武装冲突。不过在这场历时8年的“三番之乱”中,唯独缺少定南王孔有德。翻开历史记载才发现,此时的孔有德已经战死了21年,唯一的儿子孔廷训被南明俘虏后也被斩首,让孔有德绝了后,而镇南王这个爵位没了继承人也就被清廷收回了。不过从历史的记载来看,即便孔有德没有战死,或许也不会成为三藩之外的第四藩。之所以这么说,还在于他对自己的恩人毛文龙的死耿耿于怀。公元1621年,当时还是一位矿工的孔有德有幸追随毛文龙。这个被矿工职业耽误了半生的孔有德,突然之间化身为龙,在战场上所向披靡,历史记载他是:“骁勇善斗,临阵先登,为诸将冠”。毛文龙向来重用人才,看到孔有德有如此的本领,于是就将其收为了养孙,还赐了名字。曾经的一个小小矿工,能得到毛文龙大将军如此的赏识,他感到受宠若惊,同时发誓永世追随其左右,哪怕赴汤蹈火。名将遇明主,可谓如鱼得水。虽然此时的后金趁着“萨尔浒之战”的胜利而迅速崛起,但他跟随毛文龙在后金的后方基地大肆破坏,让后金苦不堪言。“百战沙场碎铁衣”,这才是大丈夫该有的气概和作为,而这段时间也是孔有德最为快活的日子。然而好景不长,袁崇焕觉得毛文龙的军队存在不听指挥以及冒领军饷等不好的行为,为此借机处死了毛文龙。孔有德最为看重义气,如今恩人已死,他万念俱灰,决定发起报复。报复之路亦成魔之路他先是投奔了身在邓州的好友孙元化,劝其自立为王,可好友不肯,于是他折过头来帅军攻打邓州。孙元化认为孔有德只是做做样子,并不会真的对自己痛下杀手,便疏于防范。不料孔有德是铁了心的要报复,他趁着孙元化不备,派出奸细混入城中,一举攻破登州城。有了根据地的孔有德开始向周边辐射,连续攻破了黄县等地。这时明朝才重视起来,马上派出大军围剿。面对实力是自己数倍的明军,孔有德虽然坚守邓州,但还是被明军破了城。逃走之后的孔有德,在做出了一番思想斗争之后,最终决定投靠后金。后金看到孔有德投靠自己当然高兴,此外孔有德还带来了后金急缺的红夷大炮以及许多战船。这让后金的战斗力陡然增加,而孔有德也不遗余力,帮助后金攻城拔寨,最终在清朝入关之后被封为了定南王。此后明朝残部集结在南方成立南明,并于1652年派遣大将李定国反扑大清朝。孔有德决定再次出击,势将大明最后的火焰扑灭。只不过这次他没有再续辉煌,最终自己战死,儿子也被南明俘虏并斩首。从这里可以看出,孔有德自毛文龙死后,他所做的唯一一件事情就是报复明朝,即便是投靠大清,帮助大清消灭自己的同族也在所不惜。根据《清史稿》的记载,即便是他在身为清朝藩王的时候,也是“每言大将军时事,辄于色不自胜”,这里的大将军指的就是毛文龙。从这一点来说,即便孔有德之前没有战死,在后来的“三藩之乱”时,他也不一定会参加,甚至还可能提前通风报信,反过来帮助清朝剿灭三藩。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孔有德的做法并不可取,他为了一己私利居然置同胞于不顾,任凭国家被灭亡,和一个汉奸没有什么区别。可从仁义的角度来看,他又不失为一条铁铮铮的汉子。他可以为了报恩而抛开一切,试问这人世间又有几人能够做到如此,即便被人骂成是汉奸走狗。不过这里有人要问了,这毛文龙到底是何方神圣,能让孔有德如此死心塌地?对于毛文龙这个人,历史的争议颇多。他具有极高的军事天赋,如果他不死,或许历史可以改写。但他的个性又非常的怪诞,并且随心所欲,不喜欢受到约束,因此才会被袁崇焕借机杀死。所以许多人都认为他的死比较冤枉。但即便如此,孔有德也不应该以私人恩怨而自相残杀,实乃千古罪人。参考资料:《明史》、《清史稿》

(0)

相关推荐

  • 明明封了四位藩王,为啥清朝只平定了三位藩王?为什么?

    对明朝历史和清朝历史较为熟悉的人,应该都很清楚一件事,那就是在清军入关以后,曾经封了四位藩王.其中的三位藩王分别是吴三桂.耿精忠和尚可喜,后均遭清王朝平定.奇怪的是,明明当初清王朝封了四位藩王,可后来 ...

  • 吴桥兵变,并不仅仅是一只鸡的原因,吴钩深...

    吴桥兵变,并不仅仅是一只鸡的原因,吴钩深度剖析!发生在崇祯五年(1632年)的吴桥兵变,最直接的后果就是整个胶东陷入战乱之中,后金得到大批火器以及制造火器的工匠,从此以后后金部队大量装备火器,这是后话 ...

  • 曾国藩:“懂得闭嘴,是一个人最高的修养”

    将一个人唤醒是对这个世界最大的功德!         你自己醒来是对这个世界最大的贡献! 生活,不止诗和远方,更有当下的华实-- 曾国藩有一副对联:"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群居守口,独居守心. ...

  • 【不必强装笑脸,而去迎合别人的心思】

    不必强装笑脸而去迎合别人的心思文字/网络  编辑/思思 生命中的每一天,都是余生中最年轻的一天,别让自己老的太快,又明白的太迟,用顺其自然的心态,过随遇而安的生活,余生不必太过贪恋,不必太过执着.做好 ...

  • 琢磨别人的心思,从来不会幸福

    轻音乐 文劲松 - 轻音乐 如果你能做到,就劝诫那些做错事的人:但如果不能,则须谨记,不如顺其自然.神灵对此亦采顺其自然的态度:在某些情况下,神灵甚至会帮助这些人获得财富.健康与名声:他们就是这么好心 ...

  • 曾国藩:放下别人的错,解脱自己的心

    人生若缺少高度,看到的都是问题. 人生之苦,苦在执着:人生之难,难在放下. 俗话说,一念天堂,一念地狱. 放下别人的错,得到的是心的解脱. 如果纠结怨怼,换来的只有无尽折磨. 01 这世上最吃亏的,就 ...

  • 曾国藩:给别人留有余地,多鼓励少批评,恪守“勤敬”之风

    曾国藩十分注重反省自己,不管是对弟弟们,还是在官场上,或者是对自己的儿子. 也正是因为时常反省,使他能够正确地认识自己,客观地对待他人,能够处理好各种人际关系.他的这种做法,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

  • 曾国藩:宽容别人,就是善待自己

    对人宽容,对己宽容,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宽容别人就是善待自己,因为耿耿于怀只能加深对自己的伤害. 古语云:"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忍让,不是懦弱:宽容,不是低贱.何为 ...

  • 曾国藩:宽容别人,就是善待自己!

    对人宽容,对己宽容,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宽容别人就是善待自己,因为耿耿于怀只能加深对自己的伤害. 古语云:"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忍让,不是懦弱:宽容,不是低贱.何为 ...

  • 作家手记丨不要去琢磨别人的心思

    ☛本阁作者文集:崔桂忠 杨德振  曹旭 易书生  彭化义  师利国 赵萍 - 文丨杨德振 与一个朋友相聚聊天,每一次她总是若有所思,愁容满面.尤其是说到某些人某些事时,她总是很激愤,恨意多多,觉得周围 ...

  • 懂得宽恕别人,是一种修养,也是一种高明的处世之道

    懂得宽恕别人,是一种修养,也是一种高明的处世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