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假“活佛”王兴夫一事的思考

发布时间:2021-03-07 

最近,有这么一则新闻引起了社会的关注:一个名叫王兴夫的诈骗犯利用其“假活佛”的身份,10年间在全国20多个省份“讲经传法”,招收弟子3000人,以各种名义非法敛财2亿多,并且还以所谓的“双修”、“身加持”、“去分别心”为由对一些女弟子进行性侵,让许多女弟子深受其害!现在,这个诈骗犯已经被判处有期徒刑25年,受到了国法的制裁,可谓罪有应得!

但是,看了一些揭露王兴夫作案经历的详细报道后,也注意到了一些细节问题。

例如,在王兴夫招收的信徒中,不乏有公司董事长、大学教师等有着较高学历和社会地位的群体,这些人的加入,为王兴夫吸引了不少“人气”;

有些信徒自己家境并不富裕,上有老下有小,但却在王兴夫的欺骗下,瞒着家人向这位假“活佛”上交数万元的“供养”;

有些信徒对这位假“活佛”上交的“供养”甚至超过了对自己亲生父母的抚养......

如此种种,着实让人震惊!

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思考:这位假“活佛”凭什么能够吸引如此多的弟子心甘情愿地为他“卖命”?难道真的是他有什么“法力”?还是受骗者“愚昧无知”?进一步说,如果是“愚昧无知”的话,为什么那些有着高学历的知识分子和富甲一方的商人也会上当受骗,而且心甘情愿地受其摆布?

“诈骗犯有一种特长,深谙社会心理,讲究“适销对路”。你有什么样的迷信,他就采取什么样的骗术。你迷信鬼神,他就以鬼神为饵......社会心理的变化总是跟时代的变迁走,骗术又总是跟社会心理的变化走。时代变了,骗术不变,还能捉弄人。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这是上世纪90年代初期一篇研究诈骗犯的心理的文章中的一段话,个人认为,尽管已经过去30多年了,但是这段话依然不过时,同样可以用来指导我们研究王兴夫这一“假活佛”的诈骗经历!

一.

心理建设“缺位”的地方,

假“活佛”就会来“填补”

“而从事服务行业的张康(化名),则是人到中年遭遇家庭变故,听闻有位师父可以开解,经朋友介绍与王兴夫见了一面,“看着很慈祥像个长者,说话也让人觉得舒服,觉得他很懂心理学”。

张康陆续见了王兴夫几次,“有时候在寺庙,有时候在弟子家里,二三十个人一起,他讲现实问题多,跟心理咨询师一样,夹杂佛法概念来说,太高深的也听不懂,我觉得他说的有道理,想着找心理咨询师一堂课要几百块,王兴夫开导不要钱。”在几次得到王兴夫的免费开导后,张康曾私下问其他人一般给师父多少“供养”,按惯例他交了300,算是皈依王兴夫”

这是一篇新闻报道中揭示的王兴夫的一个弟子张康(化名)“皈依”王兴夫的原因及过程。这里面涉及到的信息量是非常大的:

1、张康遭遇了家庭变故,对心理咨询有着需求,但是心理咨询收费较高,让他望而却步,而王兴夫此时给了他“免费开导”;

2、王兴夫也许没有学过心理学,但是他深谙这些“来访者”的心理,他说的话往往都能说到对方的“潜意识”里,把对方给“催眠”了,再加上他说的话“让人觉得舒服”“接地气”,以至于让别人觉得他“很懂心理学”、“跟心理咨询师一样”;

看到这里,我感觉,这个王兴夫是个当心理咨询师的材料,如果他当初不是冒充“活佛”行骗,而是去考取一个心理咨询师证书,从事正当的心理咨询的话,他也会“很吃香”!可惜,一念之差,让他堕入了“魔道”,把某些心理学的道理往“歪”处使,走上了“不归路”~~~

但是,这段报道也暴露出了我们社会存在的一些问题,值得我们去深入思考!众所周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人们的物质生活得到了极大的满足!

但是,物质生活的改善,可以提升人们的生活水平和身体素质,却无法掩盖人们精神上的空虚。在一段时间里,人们为了追求物质财富,忽视了心理建设,造成了许多社会问题。

例如,离婚率居高不下,亲子关系、师生关系严重恶化,校园暴力、家庭暴力时有发生,各种黄赌毒泛滥,许多富裕起来的人到了“穷得只剩下钱”的地步......总而言之,这一切,让许多人感到“很无力”、“很无奈”,甚至发出了“人生就是苦”的感慨!

在这种精神生活极度匮乏的大背景下,像王兴夫这一类的诈骗者就很容易找到“商机”,他们往往利用人们对于现实生活的不满,对现实生活中存在的某些“苦”(例如,生病,生养孩子辛苦,工作压力大等)极力渲染、无限夸大,并宣扬要想“脱离苦海”,唯有“多供佛”、“多修炼”,具体到实践中,就是“多施舍钱财”乃至让女性“施舍身体”!

一句话:就是放大你对于人世间的各种“苦”的“恐惧”,然后打着“消灾”的名义,掏空你的腰包,乃至占有你的身体!

所以,只要一个人动了“贪”念,有了想“走捷径”的念头,就很容易落入别人的圈套!

二.

心理行业的混乱,

让假“活佛”有机可乘

随着人们物质生活的提高,人们对于“精神食粮”的需求必然也会随之增大,这是不可避免的社会趋势。因而,这些年我国的“心理咨询”、“心理治疗”行业也取得了很大的发展!

但是,不得不说,这些年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行业的发展处于严重的“无序”状态!

首先,对于心理咨询师和心理治疗师的监管严重缺位,使得心理咨询师、心理治疗师的水平良莠不齐,广大的群众很难找到称心如意的咨询师或心理医生;

其次,心理咨询、心理治疗的收费不菲,动辄一小时(甚至半小时)就是几百上千,这使得许多经济条件不宽裕的家庭望而却步;

再者,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属于西方社会的“舶来品”,许多的心理理论和治疗理念带有严重的西方色彩,“本土化”严重不足,很难被一般的国人所接受......在此情况下,许多国人对于心理咨询、心理治疗行业抱有怀疑、抗拒的心理。

在这种情况下,像王兴夫这样的假“活佛”就很容易“见缝插针”,利用人们渴望心理咨询但我国的心理行业发展不尽如人意的状况,采用诸如“免费开解”等手段吸引那些有各种心理问题但是找不到合适的咨询师或者付不起咨询费的人前来。

在这一过程中,他们往往会有意无意地兜售某些心理学原理,让你尝到一些“甜头”,让你觉得这位“大师”能够“摆渡”你的一切问题,简直如同你的“救世主”一般!从而让你对他深信不疑,以至于到“迷信”的程度!

三.

怕“吃苦”,

容易孕育假“活佛”

还记得我们从小到大接收到的那些教育理念吗?“现在好好读书,将来就不会那么苦了”、“现在辛苦一点没关系,将来就会感受到快乐了”、“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总而言之,我们“当下”的生活、学习总是“苦”的,“快乐”的日子永远在未来!

那什么是“苦”呢?在一般家长、老师的理解中,就是“打工”、“当农民”、“干粗活”、“跑大山”、“出野外”这些和体力相关的东西!相比之下,“乐”无非就是“坐办公室”、“开豪车”、“住豪宅”、“蒸桑拿”、“有花不完的钱”等......

这也和改开初期我国的社会情况有关,那时,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许多人“苦怕了”、“穷怕了”,于是拼命地通过高考、下海创业等改善了自己的物质生活条件!

这些人处于对“吃苦”的恐惧,就不想让自己的子女再受他们曾经受过的“苦”了!于是,就拼命地对自己的子女灌输这些理念,好让他们“离苦得乐”!

结果,让许多的孩子变得“好逸恶劳”,不能合理地对待自己眼前的所谓的“苦”!更有甚者,为了获得这些所谓的“乐”,许多人不惜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这个假“活佛”王兴夫就是如此,他把自己包装成为了“活佛”,但是他的所作所为,却没有一丝一毫的佛教徒的修养,不仅非法聚敛财富,而且吃喝嫖赌无所不包,而且还能横行无忌长达10年之久!

即使在他被抓了之后,我看到网上还有人说这样的话:“这么多年才被抓,该享受的也享受了,他这辈子也值了!”,这就是典型的“未达目的,不择手段”的思想!

不得不说,王兴夫也好,被王兴夫带偏的那些弟子也罢,他们的所作所为,无非就是“怕吃苦”的思想在作怪!把所谓的“乐”作为了一种“执念”,以至于“进得去,出不来”、“拿得起,放不下”了!

从这一点来看,在一段时间里,许多家长、老师对学生灌输的这种对于“吃苦”的恐惧以及由此滋生出的“未达目的,不择手段”的思想就是滋生“王兴夫式”的人物及其追随者的“思想温床”!

那么,如何正确地对待“苦”与“乐”呢?其实,这个世界就是一个“矛盾的对立统一体”,有“快乐”的一面,就一定有“痛苦”的另一面,这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因此,苦也好,乐也罢,顺其自然、安住当下即可!

更况且,人世间所有的事务,本来无所谓“苦”与“乐”之分,所谓的“苦”与“乐”往往来自人们的主观定义和解释!例如,“棺材”,有人看到的是“晦气”,也有人看到了“升棺(官)发材(财)”。因此,有时候,换个角度看问题,可能就会有完全不同的心态!

此外,前些年相关部门对于宗教活动的管理松弛,导致宗教领域“商业化”现象突出,这对于滋生王兴夫这类人也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这就需要国家层面进行相关干预了!

一句话:我们需要太多的反思!

“我的路不是你们的路,我也就不能教你们什么”(荣格《红书》)

文:毁灭与再生
责任编辑:殷水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