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勇强:让书店成为我们的城市文化
一张纸,一份情
案牍点经纶
……
在互联网时代,电子书几乎已经是我们阅读的首选途径,尤其对于00后来说,可以获取知识的媒介更不胜数,纸质书似乎就显得些许繁琐。
“未来的阅读市场需要解决的最大问题,其实就是注意力经济争夺的问题。”
实体书店为了维持消费者的忠诚度,近年来大都选择了“书店+”的形式,这是书店在商业体中扎根的经营模式,也是寻求而来的生存方式。
用星巴克来举例,人们在星巴克更多是交涉、工作,那么咖啡就是其中的一个媒介,同理,当书店可以给人提供一个交涉的场所,那么书也便理所应当地成为那一个媒介。
对于大多数书店来说,单纯的买书属实难以维系高昂的成本。现在的书店运营,一靠各方补贴,二就是靠这些综合产品。这对于运营者的综合能力、资源嫁接能力都是不小的考验。
在当前这样的流量经济时代
谁掌握了流量 谁就掌握了市场
蓝海风店就是一个实体书籍与精美装潢的结合体,渐渐成为西安的一个网红打卡地。他认为这只是第一步,如何维持这种网红的状态,同时将浮在表面的流量沉淀下去,形成最终的消费与文化才是根本问题。
陕西的企业走不出去,等到外地的全国性企业走进来时,本不充裕的生存空间又会大打折扣。
万邦的优势也正在于对本土文化的充分了解,而如今更重要的是如何与全国的资源接轨,走出陕西,成为全国性的企业。这非常考验运营者的格局与资源执行力。
书 店
城市文化
实际上现在的书店在卖书方面已经逐渐失去了强竞争力,更重要的是作为一个文化考评体系的显性指标,这就需要书店的数量以及质量与市民的文化需求度相匹配。
如果仅仅考虑书店的市场属性,恐怕这个城市对书店的需求就没有那么迫切。
依然用蓝海风店来举例子,理想的情况是,蓝海风有丰富的书籍供我们挑选,同时我们可以在这里喝咖啡、会客、吃饭,这里能满足我们更多的需求,那么我们对这个地方的依赖性会上升,书也会随之成为潜在消费的可能性,书店的文化属性也会随之增加。
当然,文化的发展一定是与经济相匹配的,离开经济谈文化,是不切实际的。
莫教玉虚昆仑
云深自有其知处
我们又何曾脱离书籍的抚慰
负责人:杨田宇
文字整理:王佩瑶 李羽
文案编辑:高雨湘
来源:WANBOOKSTORE 万邦书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