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大全:口诀、取穴,配穴,五输穴大全!

一、针灸口诀

头面颈项部病症

面口针合谷,眩晕配太冲;风池清头目,颞痛太阳攻。

鼻塞迎香穴,印堂眉额中;目疾睛明取,承泣球后同。

牙关面颊症,下关与翳风;口眼歪斜疾,颊车地仓从。

阳白羽四白,面痛治亦同;牙痛咽喉痛,合谷透劳宫。

落枕成斜颈,外关或悬钟;急性项背强,均可取人中。

耳聋取耳穴,耳门透听宫;中渚外关配,哑门与翳风。

廉泉主喉舌,治哑先治聋;新穴供选用,听会及聋中。

胸腹部病症

心胸内关取,肚腹三里求;胃痛刺中脘,天枢治脐周。

下腹三阴交,关元气海由;中极阴陵伍,能导尿潴留。

泌尿生殖症,上穴一般优;胁痛刺夹脊,阳陵与支沟。

腹痛背俞穴,夹脊相应投;若遇阑尾炎,阑尾穴针留。

腰背四肢部病症

急性腰脊痛,下可取殷门;夹脊按部取,腰穴适当深。

下腰大肠俞,上腰肾俞存;胸背须谨慎,胁肋不可深。

上肢取曲池,肩髃合谷分;下肢阳陵泉,环跳绝骨扪。

痛取局部穴,阿是亦可针。注:阿是穴哪里疼痛哪里是

其他病症

昏迷人中主,足心取涌泉;有热刺出血,十宣十指端。

曲池降血压,退热亦可兼;疟疾取大椎,至阳间使连。

三里调肠胃,内关利胸间;宁心止呕吐,并可治失眠。

神门三阴交,安神疗效传;哑门治癔病,人中内关捻。

癫痫长强穴,百会大椎延;风池及太冲,头昏眩晕旋。

喘发定喘穴,胸闷配膻中;天突能止咳,痰多加丰隆。

肝炎肝胆俞,至阳及太冲;阳陵足三里,大椎作用洪。

天枢足三里,止泻有奇功;脱肛承山穴,长强百会中。

三里

三里在膝下,三寸两筋间。

能除心腹胀,善治胃中寒,

肠鸣并积聚,肿满膝胫酸,

劳伤形瘦损,气蛊病诸般。

人过三旬后,针灸眼能宽。

取穴当举足,得法不为难。

内庭

内庭足两间,胃脉是阳明。

针治四肢厥,喜静恶闻声,遍身风瘾疹。

伸欠及牙疼,疟病不思食,针著便惺惺。

曲池

曲池曲肘里,曲著陷中求。

善治肘中痛,偏风手不收,

挽弓开未得,筋缓怎梳头,

喉闭促欲绝,发热竟无休,

遍身风瘾疹,针灸必能瘳。

合谷

合谷名虎口,两指歧骨间。

头疼并面肿,疟疾病诸般,

热病汗不出,目视暗漫漫,

齿龋鼻鼽衄,喉禁不能言。

外著量深浅,令人便获安。

委中

委中曲腘里,动脉偃中央。

腰重不能举,沉沉压脊梁,

风痹髀枢痛,病热不能凉,

两膝难伸屈,针下少安康。

承山

承山名鱼腹,月专下分肉间。

可治腰背痛,久痔大便难,

脚气膝下肿,战栗腿疼酸,

霍乱转筋急,穴中刺必安。

昆仑

昆仑足外踝,后向足跟寻。

月专肿腰尻痛。脚胯痛难禁,

头疼肩背急,气喘上冲心。

双足难行履,动作即呻吟。

要得求安乐。须将穴下针。

环跳

环跳在髀枢,侧身下足舒,

上足曲求得,针得主挛拘,

冷风并湿痹,身体或偏枯,

呆痴针与灸,用此没疏虞 ,

阳陵泉

阳陵泉居膝下,一寸外廉中。

膝腿难伸屈,拘挛似老翁,

欲行行不得,冷痹及偏风。

诚记微微刺,方知最有功。

通里

通里腕侧后,度量一寸中。

善呻并数欠,懊憹及心忪,

实即四肢肿,喉间气难通;

虚则不能语,苦呕痛连胸,

肘膊连臑痛,头腮面颊红。

针入三分妙,神功甚不穷。

列缺

列缺腕侧上,手指头交叉。

主疗偏风患;半身时木麻,

手腕全无力,口禁不开牙。

若能辨补泻,诸病恰如拿。

百会头顶凹中悬,上星入发一寸权。

印堂两眉中间取,太阳眦角一寸许。

委中国窝纹中屈,承山人字纹中戏。

梁丘膝上二寸去,血海膝上二寸齐。

膝眼膝下两陷中,昆仑外踝跟腱引。

膝下三寸足三里,隐白大趾依甲系。

外踝三寸悬中找,内踝三寸三阴沟。

华佗夹脊外五分,十有七穴各自取。

十宣十指尖端找,肾经涌泉足心翘。

风池耳后发际内,肾俞二三腰椎照。

曲池肘纹肱外招,扭伤曲池下外导。

合谷第二掌骨中,内关掌后二寸绕。

腰痛委中求,头面合谷收。

踝痛找悬钟,腹痛三里留。

急救掐人中,疲劳华佗留。

十五络穴歌

人身络穴一十五,我今逐一从头举,

手太阴络为列缺,手少阴络即通里,

手厥阴络为内关,手太阳络支正是,

手阳明络偏历当,手少阳络外关位,

足太阳络号飞扬,足阳明络丰隆记,

足少阳络为光明,足太阴络公孙寄,

足少阴络名大钟,足厥阴络蠡沟配,

阳督之络号长强,阴任之络号尾翳,

脾之大络为大包,十五络脉君须知。

八脉交会八穴歌

公孙冲脉胃心胸,内关阴维下总同,

临泣胆经连带脉,阳维目锐外关逢,

后溪督脉内眦颈,申脉阳跷络亦通,

列缺任脉行肺系,阴跷照海膈喉咙。

十二原穴歌

肺渊包陵心神门,大肠合谷焦阳池,小肠之原腕骨穴,

足之三阴三原太,胃原冲阳胆丘墟,膀胱之原京骨取。

十二背俞穴歌

三椎肺俞厥阴四,心五肝九十胆俞,

十一脾俞十二胃,十三三焦椎旁居,

肾俞却与命门平,十四椎外穴是真,

大肠十六小十八,膀胱俞与十九平。

十二募穴歌

天枢大肠肺中府,关元小肠巨阙心,

中极膀胱京门肾,胆日月肝期门寻,

脾募章门胃中脘,气化三焦石门针,

心包募穴何处取?胸前膻中觅浅深。

八会穴歌

腑会中脘脏章门,髓会绝骨筋阳陵,血会膈俞骨大杼,脉太渊气膻中存。

下合穴歌

胃经下合三里乡,上下巨虚大小肠,

膀胱当合委中穴,三焦下合属委阳,

胆经之合阳陵泉,腑病用之效必彰。

十六郄穴歌

郄义即孔隙,本属气血集。肺向孔最取,大肠温溜别;

胃经是梁丘,脾属地机穴;心则取阴郄,小肠养老列;

膀胱金门守,肾向水泉施;心包郄门刺,三焦会宗持;

胆郄在外丘,肝经中都是;阳跷跗阳走,阴跷交信期;

阳维阳交穴,阴维筑宾知。

回阳九针歌

哑门劳宫三阴交,涌泉太溪中脘接,环跳三里合谷并,此是回阳九针穴。

马丹阳天星十二穴并治杂病歌

三里内庭穴,曲池合谷接,委中配承山,太冲昆仑穴,环跳与阳陵,

通里并列缺。合担用法担,合截用法截,三百六十穴,不出十二诀。

中风   中经络  半身不遂

半身不遂取阳明,太阳少阳辅助行。

肩髃曲池外关谷,环跳三里解阳陵。

口角歪斜

口角歪斜取阳明,地仓頬车合内庭。

(太)   中脏腑  闭证;

闭证督脉十二井,水沟太冲隆劳宫。

脱证  脱证关元神阙灸。

眩晕  气血不足

气血不足眩晕记,百会脾俞气三里。

肝阳上亢

肝阳上亢头晕眩,风池肝肾俞行间。

痰湿中阻

痰湿中阻需运脾,丰隆中脘关解溪。

高血压  (1)曲尺、足三里。(2)风池、太冲。

头痛配印堂、太阳。

失眠配安眠、神门。

心悸配郄门、内关。

穴位顺口溜

百会头顶凹中悬,上星入发一寸权。

印堂两眉中间取,太阳一眦角一寸许。

委中国窝纹中屈,承山人字纹中戏。

梁丘膝上二寸去,血海膝上二寸齐。

膝眼膝下两陷中,昆仑外踝跟腱引。

膝下三寸足三里,隐白大趾依甲系。

外踝三寸悬中找,内踝三寸三阴沟。

华佗夹脊外五分,十有七穴各自取。

十宣十指尖端找,肾经涌泉足心翘。

风池耳后发际内,肾俞二三腰椎照。

曲池肘纹肱外招,扭伤曲池下外导。

合谷第二掌骨中,内关掌后二寸绕。

腰痛委中求,头面合谷收。

踝痛找悬钟,腹痛三里留。

急救掐人中,疲劳华佗留。

针灸治疗的 取穴 配穴

1、晕厥——水沟 中冲 涌泉 足三里

2、虚脱——素膠 水沟 内关

3、抽搐——百会 印堂 人中 合谷 太冲

4、中风闭证——十二井穴 水沟 太冲 丰隆

5、中风脱证——关元神阙(隔姜灸)。汗出配阴郄(xì)、复溜,小便失配三阴交

6、痛经——(实证)中极、次髎、地机。(虚症)气海 关元 足三里三阴交

7、内脏绞痛

(1)心绞痛——心俞 厥阴俞 内关膻中

(2)急性胆囊炎、胆石症——胆俞 肝俞 日月 期门 阳陵泉胆囊穴

(3)胆道蛔虫症——迎香透四白 鸠尾透日月 胆囊穴 中脘阳陵泉

(4)肾绞痛——肾俞 三焦俞 关元 阴陵泉三阴交

8、牙痛——合谷 下关颊车

9、高热——大椎 十二井 十宣 曲池合谷

10、血管性头痛

(1)外感头痛——百会 太阳 风池 合谷

(2)内伤头痛

A、肝阳头痛——百会 风池 太冲 太溪

B、肾虚头痛——百会 肾俞 脾俞 足三里

C 、血虚头痛——百会 心俞 脾俞 足三里

D、痰浊头痛——头维 太阳 丰隆 阴陵泉

E、淤血头痛——阿是穴 合谷 血海三阴交

11、急性腰扭伤——肾俞 腰眼委中

12、呕吐——中脘 内关足三里

二、针灸取穴原则

腧穴,是针灸处方的主要内容之一。人体有361个经穴,另有众多的经外奇穴。要想选好腧穴,首先应了解穴位的特性及其主治功能。只有依据经络、腧穴理论,结合临床具体实践,才能合理地选取适当的腧穴,为正确拟定针灸处方打下基础。针灸处方中腧穴的选择,是以阴阳、脏腑、经络和气血等学说为依据的,其基本原则是“循经取穴”,这是根据“经脉所通,主治所及”的原理而来的。因此,在“循经取穴”的指导下,取穴原则可包括近部取穴、远部取穴和随证取穴。

  近部取穴:近部取穴是指在病痛的局部和邻近的选取腧穴,它是以腧穴近治作用为依据的。其应用非常广泛,大凡其症状在体表部位反映较为明显和较为局限的病证,均可按近部取穴原则选取腧穴,予以治疗。例如,眼病取睛明、球后、攒竹、风池等,鼻病取迎香、巨髎,面瘫取颊车、地仓,胃痛取中脘等,皆属于近部取穴。

  远部取穴:远部取穴在距离病痛较远的部位选取腧穴,它是以腧穴的远治作用为依据的。这是针灸处方选穴的基本方法,体现了针灸辨证论治的思想。远部取穴运用非常广泛,临床上多选择肘膝以下的穴位进行治疗,在具体应用时,既可取所病脏腑经脉的本经腧穴(本经取穴),也可取与病变脏腑经脉相表里的经脉上的腧穴(表里经取穴)或名称相同的经脉上的腧穴(同名经取穴)进行治疗。例如,咳嗽、咳血为肺系病证,可选取手太阴肺经的尺泽、鱼际、太渊(本经取穴),也可选择与足太阴脾经的太白(同名经取穴);胃脘疼痛属胃的病证,可选取足阳明胃经的足三里,同时可选足太阴脾经的公孙(表里经),面部疾患选取合谷,目赤肿痛取行间,久痢脱肛取百会,急性腰扭伤取水沟等,均为远部取穴的具体应用。

  随证取穴:随证取穴,亦名对证取穴,或辨证取穴,是指针对某些全身症状或疾病的病因病机而选取腧穴,这一取穴原则根据中医理论和和腧穴主治功能而提出的。因在临床上有许多病证,如,如发热、失眠、多梦、自汗、盗汗、虚脱、抽风、昏迷等全身性疾病,往往难以辨位,不适合用上述取穴方法,此时就必须根据病证的性质,进行辨证分析,将病证归属于某一脏腑和经脉,再按照随证取穴的原则选取适当的腧穴进行治疗。如因心肾不交的失眠,辨证归心、肾两经,故取心、肾经神门、太溪等腧穴。

  对于各别突出的症状,也可以结合临床经验而选穴。如,发热者可取大椎、曲池,痰多者取丰隆等,也可归于随证取穴的范畴。

三、针灸配穴方法

配穴是在选穴的基础上,选取两个或两个以上、主治相同或相近,具有协同作用的腧穴加以配伍应用的方法。其目的是加强腧穴的治病作用,配穴是否得当,直接影响治疗效果。常用的配穴方法主要包括本经配穴、表里经配穴、上下配穴、前后配穴和左右配穴等。配穴时应处理好主穴与配穴的关系,尽量少而精,突出主要腧穴的作用,适当配伍次要腧穴。

  本经配穴法:某一脏腑、经脉发生病变而末涉及其它脏腑时,即选取该病变经脉上的腧穴,配成处方进行治疗。如肺病咳嗽,可取肺募中府,同时远取本经之尺泽、太渊。

  表里经配穴法:本法是以脏腑、经脉的阴阳表里配合关系为依据。即当某一脏腑经脉有病时,取其表里经腧穴组成处方施治。如,肝病可选足厥阴经的太冲配与其相表里的足少阳胆经的阳陵泉。

  同名经配穴法:是以同名经“同气相通”的理论为依据,以手足同名经腧穴相配的方法。如,牙痛可取手阳明经的合谷配足阳明经的内庭;头痛取手太阳经的后溪配足太阳经的昆仑等。

  上下配穴法:是指将腰部以上或上肢腧穴与腰以下或下肢腧穴配合应用的方法。上下配穴法在临床上应用广泛,如胃病取内关配足三里,牙痛取合谷配内庭,脱肛或子宫脱垂取百会配长强。此外,八脉交会穴配合,如内关配公孙,外关配临泣,后溪配申脉,列缺配照海等,也属于本法的具体应用。

  前后配穴法:前指胸腹,后指背腰。选取前后部位腧穴配合应用的方法称为前后配穴法,亦名“腹背阴阳配穴法”。凡治脏腑疾患,均可采用此法。例如,胃痛前取中脘、梁门,后取胃俞、胃仓;哮喘前取天突、膻中,后取肺俞、定喘等。

  左右配穴法:是指选取肢体左右两侧腧穴配合应用的方法。临床应用时,一般左右穴同时取用,如心病取双侧心俞、内关,胃痛取双侧胃俞、足三里等;另外,左右不同名腧穴也可同时并用,如左侧面瘫,取左侧颊车、地仓,配合右侧合谷等;左侧偏头痛,取左侧头维、曲鬓,配合右侧阳陵泉、侠溪等。

  总之,在临床上只要掌握中医基础理论及腧穴的主治作用,适当地选择腧穴并合理地进行配伍,就能取得良好的疗效。

四、五输穴大全

五输穴,是十二经脉各经分布于肘膝关节以下的五个重要腧穴,即井、荥、输、经、合。各经的五输穴从四肢末端起向肘膝方向依次排列,并以水流大小的不同名称命名,比喻各经脉气自四肢末端向上,象水流一样由小到大、由浅入深的特点。

《灵枢·九针十二原》指出:“所出为井,所溜为荥,所注为输,所行为经,所入为合。”是对五输穴经气流注特点的概括。

井:指地下泉水初出,微小而浅。杨玄操《难经》注:“山谷之中,泉水初出之处名之曰井,井者主出之义也。”用以形容四肢各经的末端穴。

荥:指小水成流。《说文解字》:'荥,绝小水也。'杨上善《明堂》注:“水溢为荥,谓十二经脉从指出已,流溢此处,故名为荥。”用以形容位于井穴之后的第二穴。

输:指水流渐大可输送、灌注。《说文解字》:“输,委输也。”杨上善《太素》注:“输,送致聚也。《难经·八十一难》曰:五藏输者,三焦行气之所留止。故肺气与三焦之气送致聚于此处,故名为输也。”用以形容位于荥穴之后的第三穴。

经:指水流行经较直、较长。《尔雅·释水》:“直波曰经。”杨上善《太素》注:“经,常也。水大流注,不绝为常。血气流注此,徐行不绝,为之常也。”用以形容位于输穴之后的第四穴。

合:指水流汇合入深。杨上善《太素》注:“如水出井以至海为合,脉出指井,至此合于本藏之气,故名为合。”用以形容位于经穴之后肘膝关节附近的第五穴。

五输穴各有所主病症。《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说:“病在藏者取之井,病变于色者取之荥,病时间隔时甚者取之输,病变于音者取之经,经满而血者,病在胃及以饮食不节得病者取之合。”《难经·六十八难》:“井主心下满,荥主身热,输主体重节痛,经主喘咳寒热,合主逆气而泄。”近代对五输穴的应用:井穴多用于各种急症急救;荥穴多用于各种实热病证;输穴多用于肢节痠痛及五脏病;经穴多用于气喘咳嗽,合穴多用于治疗六腑疾患。

井穴:因多位于赤白肉际处,故井穴具有交通阴阳气血的作用,多用于昏迷、厥证的急救,有开窍醒神,消炎镇痛之效。井穴是各经的“根”穴,日本针灸家用燃着的线香熏烤井穴,分析井穴对热的敏感程度,以确定各经的虚实,此法叫知热感度测定法。

井主“心下满”,是指胃脘部痞满,郁闷之症。五脏六腑皆有可能成为“心下满”的原因,如果因脾胃不和引起,可刺激脾的井穴“隐白”,胃的井穴“厉兑”。若因肝气郁结引起,可刺激肝经的井穴“大敦”。若因大便不通引起,可刺激大肠经的井穴“商阳”。

荥穴:主要用于清泄各经热证,阳经主外热,阴经主内热。

荥主“身热”,身热可理解为“上火了”,如发烧,咽喉肿痛,可选肺经荥穴“鱼际”。口疮,小便短赤,可选小肠经荥穴“前谷”。口臭,大便燥结,可选胃经荥穴“内庭”。心烦不眠,五心烦热可选心经荥穴“少府”。牙龈肿痛,眼红赤,可选三焦经的荥穴“液门”。各经络的荥穴可以配合使用,去热功能效果更佳。

输穴:位于腕踝关节附近,多用于止痛,兼治身体沉重由水湿所致者。阳经输穴主治各经痛症及循经远道病症;阴经输穴即各经原穴,主治及反应所属脏器病症。

俞主“体重节痛”,“体重节痛”是指浑身酸懒,身体倦怠,关节疼痛。如膝关节肿痛,行走困难的,可选肝经俞穴“太冲”,胆经俞穴“足临泣”,上肢关节痛,可选肺经俞穴“太渊”,心包经俞穴“大陵”。白天倦怠嗜卧,无精打采,可选脾经俞穴“太白”,肾经俞穴“太溪”。若是感冒引起的肢体酸痛,可选膀胱经的俞穴“束骨”,胃经的俞穴“陷谷”。俞穴具有健脾去湿,舒筋活络,祛风止痛的功效。

经穴:主治外感病,咳嗽,哮喘。主要用于循经远道作为配穴,用于寒热、喘咳等。

经主“咳喘寒热”,“咳喘寒热”是说经穴善治咳喘之症,且无论是寒性、热性以及阴虚、发热的咳喘,都可选择经穴治疗。《内经》上说:“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如外感咳嗽,可选肺经的经穴“经渠”和膀胱经的经穴“昆仑”;肾虚的咳喘,可选肾经的经穴“复溜”;肝火旺引起的咳嗽可选三焦经的经穴“支沟”;肺气不足的咳喘,可选脾经的经穴“商丘”。经穴有清肺化痰,理气镇咳之效,平日可作为保养肺脏和预防咳喘的要穴。

合穴:治六腑病,如呕吐、泄泻、头晕、头胀,可将上逆之气向下引。阴经合穴用于胸部及腹部病症;足阳经合穴主要用于腑病;手阳经合穴多用于外经病症。

合主“逆气而泄”,若胃气上逆则呕吐,可选胃经合穴“足三里”;胆汁上逆则嘴苦,可选胆经合穴“阳陵泉”;肺气上逆则咳喘,可选肺经合穴“尺泽”;脾虚便溏腹泄,可选脾经合穴“阴陵泉”;肾虚遗尿,遗精,可选肾经合穴“阴谷”。《灵枢·四时气》中说:“邪在腑取之合”;《内经·咳论》说:“治腑者治其合”,都是在强调合穴善治脏腑之病。

五 输穴表

大肠

小肠

膀胱

心包

三焦

少商

商阳

厉兑

隐白

少冲

少泽

至阴

涌泉

中冲

关冲

窍阴

大敦

鱼际

二间

内庭

大都

少府

前谷

通谷

然谷

劳宫

液门

侠溪

行间

太渊

三间

陷谷

太白

神门

后溪

束骨

太溪

大陵

中渚

足临泣

太冲

经渠

阳溪

解溪

商丘

灵道

阳谷

昆仑

复溜

间使

支沟

阳辅

中封

尺泽

曲池

足三里

阴陵泉

少海

小海

委中

阴谷

曲泽

天井

阳陵泉

曲泉

古人根据脏腑的不同作用,把其分属五行,即肝、胆属木,心、小肠属火,脾、胃属土,肺、大肠属金,肾、膀胱属水。又将五输穴也分属五行。《难经·六十四难》指出:“阴井木,阳井金,阴荥火,阳荥水,阴输土,阳输木,阴经金,阳经水,阴合水,阳合土。”

六阴经    井(木)荥(火) 输(土) 经(金) 合(水)

肺(金)   少商    鱼际    太渊    经渠    尺泽

肾(水)   涌泉    然谷    太溪    复溜    阴谷

肝(木)   大敦    行间    太冲    中封    曲泉

心(火)   少冲    少府    神门    灵道    少海

脾(土)   隐白    大都    太白    商丘    阴陵泉

心包(相火)中冲    劳宫    大陵    间使    曲泽

六阳经    井(金)荥(水) 输(木) 经(火) 合(土)

大肠(金) 商阳    二间    三间    阳溪    曲池

膀胱(水) 至阴    通谷    束骨    昆仑    委中

胆(木)   足窍阴  侠溪    足临泣  阳辅    阳陵泉

小肠(火) 少泽    前谷    后溪    阳谷    小海

胃(土)    厉兑    内庭    陷谷    解溪    足三里

三焦(相火)关冲    液门    中渚    至沟    天井

如肺经的太渊穴,是俞穴,属土,肺经属金,正好是“土生金”,又如脾经的商丘穴,是经穴,属金,脾经属土,也是“土生金”。这两穴合在一起来用,补肺健脾,功效显著。有人总说买不到参苓白术丸,而这太渊与商丘就是免费的参苓白术丸。

《难经》还有根据季节因时而刺的记载,如七十四难中“春刺井,夏刺荥,季夏刺俞,秋刺经,冬刺合”。也可根据六十九难“虚者补其母,实者泻其子”的理论,按五输穴五行属性以生我者为母,我生者为子的原则进行选穴,虚证选用母穴,实证选用子穴。 这就是临床上所称的补母泻子法,如肺属金,虚则取太渊(土),实则取尺泽(水)等。具体应用又有本经补母泻子法,子午流注纳子法和异经补母泻子法。

(1)本经本穴补泻法,是指选取病变所属经脉的本穴进行补泻。如肺实证泻肺经本穴经渠,肺虚证则补经渠。

(2)本经本穴补母泻子法,是指选取病变所属经脉五输穴中本穴的母穴或子穴进行补泻。如肝实证取肝经本穴的子穴行间泻之,肝虚证则补其本穴的母穴曲泉。

(3)母子经本穴补泻法,是指选取病变所属经脉的母经或是子经的本穴进行补泻。如肺实证取其子经肾经的本穴阴谷泻之,肺虚证取其母经脾经的本穴太白补之。

此外如有必要的话,还可以选取病变所属经脉的表里经同样运用上述三种方法进行选穴,表里阴阳经脉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其本穴的五行属性也一致。

五腧穴歌

少商鱼际与太渊,经渠尺泽肺相连;(少商井木)

商阳二三间合谷,阳溪曲池大肠牵;(商阳井金)

厉兑内庭陷谷胃,冲阳解溪三里随;(厉兑井金)

隐白大都足太阴,太白商丘并阴陵;(隐白井木)

少冲少府属于心,神门灵道少海寻;(少冲井木)

少泽前谷后溪腕,阳谷小海小肠经;(少泽井金)

至阴通谷束京骨,昆仑委中膀胱知;(至阴井金)

涌泉然谷与太溪,复溜阴谷肾所遗;(涌泉井木)

中冲劳宫心包络,大陵间使传曲泽;(中冲井木)

关冲腋门中渚焦,阳池支沟天井找;(关冲井金)

窍阴侠溪临泣胆,丘墟阳辅阳陵泉;(窍阴井金)

大敦行间太冲看,中封曲泉属于肝。(大敦井木)

一、总括

1、《难经》:井主心下满,荥主身热,俞主体重节痛,经主喘咳寒热,合主逆气而泄。

2、《灵枢》:荥俞治外经,合治内府。

3、《灵枢》:病在藏者取之井,病变于色者取之荥,病时间时甚者取之俞,病变于音者取之经,经满而血、饮食不节病者,取之于合。

二、分述

1、井主心下满,病在脏者取之井。古人以失神、形无知者,为病在脏,尤其是在中风昏厥时,常有神志改变之病症。急症常见心下满闷不通,邪实壅闭心窍。井穴能醒脑开窍、宁神泄热及泻实祛邪,故能治急症。(井为圆形,为窍,上空、下水为寒、静,故能开窍,泻实,泄热+去寒,宁神)其他脏病也常用,例如脾井隐白,配胃井厉兑,能安神治梦靥不宁;肝井大敦能治阳痿;隐白(脾统血)配肝井大敦(肝藏血)能治崩漏急症;脾井隐白配胃俞、天枢治腹胀效果很好。

井穴治病最急,而且肌肉较浅,以刺血为多,一般不留针。

心下满,即中脘痞满。所谓满,有几说:

一说满为肺气不顺。 阳经井穴属金,应肺主气,与清肃沉降相应,取阳经之井穴,针之能肃降下气消满;

一说满为肝气不疏。 阴经井穴属木,应肝主血。与升发疏散相应。 取阴经之井穴, 针之能疏肝理气除满。

又一说心下满,多系土胜之实病。 阳经井穴属金,金为土之子,点刺出微血,能达实则泻其子的作用而除满;阴经井穴属木,木能克土,针之能制土去满。

2、荥主身热,荥俞治外经,病变于色者取之荥。这里的外经指经络所过的身体部位,与外邪也有关。外感症或为风「寒」、或为风「热」,荥穴或属水或属火,因此善于治疗外感症。针一般也不留久。(荥者,水也,故能治身热;荥,缠绕也,故能治外经病变;荥同荣,荣光焕发,与色有光也,故能治病变于色者)

身热病,有二解:

一说系虚火之热,阴经之荥穴属火,针刺可补火不足。 取肺鱼际、脾大都、心少府、肾然谷、心包劳宫、肝行间等阴经之荥穴,能补火治虚火 ,

一说火有余。阳经之荥穴属水,针刺可清火;取胃内庭、胆侠溪、大肠二间、小肠前谷、膀荥通谷、三焦液门,以清热治实火。

虽皆治身热病,但也有一说,即阳荥主外热,阴荥主内热。

例如:常用三焦经之液门穴治疗感冒特效,刺手太阴肺经之荥穴鱼际,治疗感冒喉痛及气喘 ( 多因外感引起 ) ,临床上治疗肺炎热病喘咳,刺手太阴经之荥穴鱼际,和手阳明经之荥穴二间,有退热镇咳平喘之效。此外胃经热病常取内庭,肝经热病常取行间等也是临床常用。

3、俞主体重节痛,病时间、时甚者,取之俞。俞穴治疗阵发性病,这种状况的病变在临床最为常见,疼痛除「伤风」及「癌痛」外,几乎皆为「时间时甚」之痛。荥俞治外经,俞穴主治五官、关节、半表半里(少阳阳明合病或兼病)的病变。(俞同输,运输,运动,故可治身重,时重时累,关节,半表半里;由运动引出眼耳鼻口咽,五官的变化,治五官病)。

4、经主喘咳寒热,病变于音者取之经。经穴之五行属性在脏属金,金与发音有关,金与肺相应,与风寒有关。整体来看,经穴主治皆系与发音有关之器官及部位,主要是肺及喉舌口齿。但所治之病仍以慢性居多,如老慢支及慢性气喘等。(经有经过之意,故能治寒热往来,经音金,象肺,故治喘咳,音变,引出肺及喉舌口齿。)

5、合主逆气而泄。每一脏腑皆有其逆气之病,皆可取合穴泄之。临床常用尺泽治气喘;足三里治疗腹胀、呕吐、定喘;阴陵泉治心腹胸胁之满。(合则和,故治气逆;合则全,故五脏六腑之病全能治)

饮食不节得病者,取之于合。例如肠胃有关消化之病多取足三里、曲池、阴陵泉等合穴。

经脉有瘀血,可在合穴刺血。久病多瘀,久病易致瘀,多在合穴刺血,尺泽、委中、足三里等都是刺血要穴。

合治内府。合治腑病,也包括非神志性之脏病。中医认为久病多入肾;久病脾胃功能必然较差。阳经合穴属土;阴经合穴属水。土与脾胃相应为后天之本,水与肾相应为先天之本。因此善治脏腑病。

此外五输穴根据五行取象应用,如穴位属金则与清肃、沉降相应;穴位属木则与升发、疏散相应。因此井穴虽皆治心下满,但阳井属金则以下气消满为治;阴井属木则以疏肝理气为治。荥穴主身热,但阳荥属水则补水以清热;阴荥属火则泻火以清热。其他木穴主风主筋… ;土穴主脾主气…等。可以取象而用,使其发挥得更灵活,少针而治多病。

三、五行属性

五输穴的五行属性,阴经与阳经的配合次序是不同的。阴井木,阳井金,阴荥火,阳荥水,阴俞土,阳俞木,阴经金,阳经火,阴合水,阳合土。

就是说阴经井木,依次为荥火、俞土、经金、合水。

阴经:井荥俞经合,木火土金水。

井《易》卦名。巽下坎上。《易·井》:“象曰:木上有水,井。”阴经以井为木。本生火,火生土……

阳经井金,依次为荥水、俞木、经火、合土。

阳经:井荥俞经合,金水木火土。

五输穴的五行配置,使五输穴成为一个完整的五行子系统,从而与其他脏腑器官组织等五行子系统相互联系并发生作用。

四、五输穴的关系

五输穴可以说就是每经的全息点,与自然节令有其相应关系,与脏腑亦有相应关系。

1、相生:例如:太渊为金(肺)之土(俞)穴,故能补土生金,治肺气虚症,商丘为土之金穴,也能补气治中气不足之病;这方面的用例很多。

2、相克:例如:二间为大肠经之水穴,治大肠经火热病如牙痛等极效;内庭善治牙痛亦是此里;液门为三焦经水穴,善治三焦火热之病。尺泽为腑经之水(合)穴,所以能治肺经火病,因此为咽喉炎及扁桃腺炎的特效穴。

3、真五行:即指金中真金,土中真土,火中真火… …也就是指各经的本穴而言,足三里为土中真土,调理脾胃作用极强;大敦亦为木(肝)经木穴,治疗阳萎、疝气及血崩均极特效,劳宫亦为火(心包)经火穴,泻火之效极佳,能清心火,尤擅清胸膈之热,导火下行,所以对小儿口疮及心闷疮痍有效。

4、相应:以本经病为主,若有他脏病机参与者,可取本经之五行相应穴。陷谷为土经木穴,常用之于木土不和(肝脾不和)之病,对于泻泄腹痛,偏正头痛,月经疼痛均极有效;阴陵泉为土经水穴,补土制水作用极强,所以能利尿治水湿肿满;后溪穴为太阳经俞木穴,木主筋,因此对于太阳经所行有关「筋」之病变皆能治之,例如颈项强硬、弯腰不便、腿弯难伸等皆有疗效;涌泉亦为水(肾)之木穴,透过补水润木也能治巅顶痛(厥阴头痛也),又木主风,井穴镇定作用极强,所以涌泉亦为治痫症,风症要穴。

5、相通:这是五行中两行交互并用的一种方法,例如尺泽为金(肺)经水穴,复溜为水(肾)经金穴,合用则能达金水相通之效,治疗肺不肃降,肾不受纳之病,极具疗效。常组合治疗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等病。又如少海为火(心)经水穴,然谷为水(肾)经火穴,两穴合用,可治心肾不交,火水未济之病如心烦不寐,多梦遗经,心悸健忘,炫晕耳鸣,口干咽燥,腰膝酸软,或潮热盗汗等。

6、通透:可分为通跟与透干。

(1)通根: 一般来说,两穴穴性相同,合用效果尤强。如在上部先针一针治疗针,然后在下部取穴配穴,此配穴若与先前之治疗针为同一五行,称为通根,表示其气在下部得以生根。这样的针法蕴有同气相求及上下交济的作用。

(2)透干:若先在下部针一针治疗针,然后在上部配穴,若与先前之治疗针为同一五行,称为透干,表示其气在上部得以透出;这样的针法蕴有同气相求及上下交济的作用。

7、同气:如在上中下三部同一五行属性的穴位同时进针,谓之三部同气,能收到整体调整之作用,效果更强。

8、通关:紧邻的穴位互相相生,不会有相克问题, 若隔一则可能相克,例如劳宫(属火)、间使(属金)彼此相克, .则必须在中间加一针大陵(属土) ,此中间一针能使三针连成一气相生(火生土生金),这个中间一针即是通关。连系相克两经使成相生的刺法也谓之通关。

9、互合:有时在不同之两经同时刺针,有相克之顾忌,但若在两经选交互同气之穴位并针,不但不相克反而合成同气,例如肝经及胃经并针,有木克土之虑,但若太冲与陷骨同时并用,一为木经土穴,一为土经木穴,则两经非但不相克,反而调和木土之作用更大,由于两者并用此谓之互合。

10、扶调:系调候及扶抑的合称,系针对先天体质五行及后天运气平衡取用的一种方法,例如一人之出生时辰为丁巳年丁未月乙未日壬午时,此造生于夏日午时,火旺成局木火炎燥,体热至极,克伤肺金,少年及青年二十年亦行火运,自小气喘并有异位性皮炎,最喜金水调候,用神在时干壬水,这种情形治肺金不如治膀胱壬水,首取膀胱经穴,在背后及委中刺血取得大效,盖膀胱与肺通,治膀胱亦治肺也。

五、从五输穴看出去

五输穴的位置决定了空间性,井穴对应于头(故主治神志);荥穴对应于面(故治五官);俞穴对应于颈或腰(故治颈身);经穴对应于肺心(故治);合穴对应于脾肾(故治)。

凡属木的穴位皆对应于肝胆,本脏或本腑疾病与肝胆相关时即可针刺,凡属火的穴位皆对应于心小肠,本脏或本腑有疾病与心小肠相关时即可针刺,其他各行依此类推。

五输穴的时间性孕育着天人合一的自然思想。穴位的时间应用有急性 ( 如井穴 ) 慢性 ( 如经穴及合穴 ) 时间时甚 ( 如俞穴 ),四季分刺、四时分刺、子午流注、灵归八法等。

春刺荥,夏刺俞,秋刺合,冬刺井。这种方法的应用非常简便,取穴少,效果好,只要根据病发脏腑或经络,再配合季节,选取该发病经络之五输穴针治,即可达到疗效。

一日亦可比拟四季按时间针刺,即朝刺荥、午刺俞、夕刺合、夜刺井,例如治疗咳嗽,早上前来可针肺经荥穴鱼际: 中午前来可针肺经俞穴太渊;傍晚前来可针肺经合穴尺泽;深夜前来可针肺经井穴少商,疗效甚好。

此外还有五行的象数观,包括同气相求、交济 … 等用法,前述之木穴治疗肝胆病及筋病;火穴治疗心小肠病及血脉病,可以说就是象数观的应用,例如震颤的病;抽痛的病;如风般一阵突来的病;都可列入风病的范围,就都可用五行属木的穴位来治。这方面的应用空间更大,应用时间更多,才是五输穴应用的最大内容。在这方面下功夫,治病便能更灵活,效用也就更高。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