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埠镇里有座老桥

崔小红老师的第二本地域散文和情致诗的合集《听古城》,在淮南书城一楼的“淮南作家”,二楼的“读书会”均有展示,可以免费阅读。同时展示的还有《诗意八公山》。

君子之里,古镇瓦埠。我曾经多次去那里采风。最近的一次是为了写作中国近代妇女解放运动的领导人之一孟庆树女士。

那是初冬季节,田野里的树木大都已落叶纷纷,仅在树梢顶端还聚拢着一些叶片,远远望去,像是一把把熊熊燃烧的火炬的外焰。

我们的车辆在火炬的照耀下大踏步前进。途中,共同采风的千纸鹤先生把车子停下来,他说崔老师你看这里有座桥。他说的那座桥,就是我今天单程65公里专门赶去观瞻的这座瓦埠镇里的老桥。

印象中的那座老桥横跨在瓦埠湖的湖梢,好像位于小咀村。如果你对那座桥没有什么认知的话,就会任凭车辆一跃而过。因为桥面与路面几乎齐平,冬天的瓦埠湖又下降了水位,加上这是湖梢,所以人们不会注意有座老桥。即便是有意在搜寻,也可能会担心遗漏它。比如我,需要停车问桥。

在仇集村的路边,几个人站在夕阳里唠嗑。我对他们说,我记得快到瓦埠镇的路上有一座老桥,大约是20世纪70年代造的,桥栏杆上刻有字。一位男青年说,那座桥就在前面,大约不到十里路的样子,顺着这条道路前进就可以了,注意前面有一个大弯……

我并没有在意他说的那个大弯,结果我的车错过大弯,径直开进一条非常窄的村间小道,这需要再次问路。

冬天的寿县瓦埠镇,年味越来越浓。在乡村的大道和小路上,置办年货和走亲访友的人们骑着电动车来来往往。在一位过路人的帮助下,我的车辆在村村通水泥路上完成了调头。他还热心地骑着电动车把我带到了我想找的那座桥上。感谢这位路人,君子之里,好人惠风。

这时,夕阳西下,给这座老桥镀上了一层暖色调。在暖暖的色光里,我漫步在这座老桥上,我在用眼神丈量历史,我在用心灵触摸时光。

这座石桥所在的位置曾经是一个渡口。如果从瓦埠去往寿县,需要在这里摆渡过河。瓦埠湖的女儿孟庆树当年前往寿县三女中读书的时候,可能就是坐着滑竿从这里过的河吧?

在渡口船只的来回穿梭中,时间就穿到了1976年。那一年,毛泽东主席病逝,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结束。华国锋接任中共中央主席。寿县开始筹建这座石桥。这座老桥是特定时期,当地群众自力更生大会战的成果。

在这座石桥的栏板上,刻有“铁姑娘战斗队”“青年战斗队”等字样。建桥人员是从各大队调配过来的能工巧匠和好劳力。可以想见,在40多年前,这里是一片战天斗地的建设场面。经过仔细辨认,我发现其中的一块桥拦板上刻画着“为建桥?公元七七”的字样,估计这座桥落成了1977年。

这座石桥刚建成的时候,桥面高高地隆成圆弧,似一道彩虹卧在瓦埠湖中。随着时间的推移,桥两端的道路不断被垫高,现在的桥面仅仅是路面的一个部分。时代和平了,道路的落差也被取平了。如果不是桥两边的栏杆提醒路人这里有座老桥,行人会对它忽略不见的。

这座老桥保存完好,除去时间的包浆,清晰可见的是桥栏杆和护板刚落成时的风貌。走上石桥,在桥的两端各有一堵迎面的桥头照壁。在以两块照壁为起、止点的线段中点处,是一根较大的水泥栏杆。这根水泥栏杆水面对应的是河流中心线,桥面对应的是桥长的中心点。以它为界限,左右各有10根栏杆,10块栏板。对称与均衡,什么时候都是中国审美元素的重要成分。

在老桥两端的桥头照壁处,各有一条可以下到水面的小路,这条陡滑的皮路淹没在枯草丛中。我抓着一根根芦荻的的茎干慢慢靠近水面,从侧面去观察石桥的造型。

石桥的迎水壁由一块块岩石砌就,砌缝处勾抹了水泥。在三个疏水大拱的肩上,又留了四个小拱。这个造型显然是学习了中国石拱桥的杰出代表——赵州桥。国人的擅学智慧昭示着中华民族永远都坚不可摧。

夕阳无限好,不怕近黄昏。夕阳西下,天空的云朵倒映在水面,万花筒一样,瓦埠湖变得奇妙起来。水中的枯草,舒缓的波流,一跃而过的车轮声,橘色的暖光,世界之音影的虚幻在瓦埠湖的这座老桥面前变得真实又可感。

我在前文问路的那位男青年说,他的三爷爷曾经参与了这座石桥的修建,目前还健在。我有幸联系到了那位定居上海的老人张君仁的妻子。

我与她在电话交谈的时候,得知这座桥由当年的仇集公社负责修建。她说这话的时候迟疑了一下,好像不能确定。这也难怪,她是上海下放的知青,当地行政区划又几经变更。于是,我上网搜索毗邻的大顺镇和瓦埠镇的历史沿革,希望找到仇集公社的蛛丝马迹,无果。我又输入“寿县仇集公社”的搜索条目,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不仅让仇集公社浮出了瓦埠湖的水面,还弄清楚了前文“为建桥?公元七七”中的疑问之谜。

刻字的原文是“为建桥?公元七七,水上大队”。我在搜索“寿县仇集公社”的时候,看到一则县政府的“关于李多庭等人信访事项处理意见书”。意见书说“李多庭等先生:2016年5月18日,你们来访反映:农村老船民(原仇集人民公社水上大队37名成员),因到晚年,请求政府给予生活上照顾……”这则意见书不仅证实了仇集公社的存在,还印证了桥栏刻字“水上大队”这个专有名词。

水上大队是什么大队呀?她说就是搞运输的,过去没有土路,主要靠水运,修桥的石头都是水上大队从寿县北山运来的……北山?那不就是八公山吗?怎么能是八公山呢?八公山是淮南的,北山是寿县的。我说您确定是从寿县北山运来的吗?那我就可以确定是从八公山运来的,因为八公山在寿县城北约1.4公里处,所以又叫北山。那问号处的模糊文字应该是“运”了。

意见书说“经调查,仇集人民公社水上大队成立于1959年,顺应大跃进时代的要求,解决当时当地交通运输问题……”

人民公社设立的时间为1958年,于1983年取消。这段时间,神州大地在世界范围内有着怎样的处境?如果你有这个疑问,建议你来到瓦埠镇,来这里看看这座暂时还没有挂牌文物,却已经具备文物资格,且在发挥文物作用的老桥。我相信你可以从桥栏杆的刻字里找到解题的讯息。

1977年,而立之年的张君仁作为瓦匠被抽调到这座桥的施工现场,桥栏上的文字就是他和他的几名工友负责雕刻的。这些结体匀称的刻字经过40多年的风吹日晒,依然虎头虎脑。

桥栏上的刻字大致可以分成以下八类:

一是巩固国防——加强战备、巩固国防,促工作、促战备。二是警惕粮食安全——以粮为纲全面?。三是树立国内工作目标——大干社会主义,农业学大寨,工业学大庆。四是工作原则——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独立自主,世上无难事。

五是争取更大的国家生存空间——全世界无产阶级联合起来,争取更大的胜利。六是转变观念——时代不同了,男女都一样。七是时代标签——继承毛主席遗志,落实华主席抓纲治国?,听从华主席指挥,大批修正主义。八是款识类——水上大队,铁姑娘战斗队,青年战斗队。

桥栏板上的浮雕内容丰富,有挥舞铁锤大干的人物,有象征工业文明的高压输电线路,有成排的树木,壮硕的肥猪,盛开的荷花,喜庆的灯笼……

那些关于工业、农业、环境、生活的图画,让你知道了20世纪70年代人们心中希冀的美好生活图景原来是这个样子的。那个时候,楼上楼下,电灯电话,是人们的奢华梦想。那个时候,人们还没有手机,更不知道微信。如果现在再树立一个学习榜样的话,口号是不是可以确定为“工业学华为”?

不过,不论是大庆,还是华为,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立足本土,充满自信,自力更生,依靠科技,艰苦奋斗。真是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呀。这个吓一跳的动心点就来自于瓦埠镇里的这座老桥。来自于这个暂时还没有挂牌的文物。

文物是在历史长河中,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局限而幸存下来的遗物遗迹,它记录了历史的痕迹,能帮助人们认识和恢复历史的本来面貌,是穿越回历史生活的时空隧道,具有时代特点,不可再生。禀赋了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科学价值。正确利用好文物,可以发挥教育作用和借鉴作用。

看着眼前的这座老桥,我由衷地钦佩当年人们的战天斗地精神。那时的中国贫穷落后,就像我们贫穷的被人瞧不起的父辈,但是他们不吃馒头争口气,就是要活出个人样来。他们的法宝就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这于国于家于人而言,都是永远适用的。那时的中国确立的国防观念,粮食观念,直到现在依然被证明是正确的,是基本国策之一。

人类文明既随着时代得以传承,又与时俱进并发展、变迁。那时追求的工业文明,现在也不落伍。那时向往的绿树红花,现在发展成生态文明。我的祖国啊,在去伪存真的道路上步伐越来越坚定。

最近传来一个消息,美国要求引渡中国华为副总裁孟晚舟女士。我站在瓦埠湖的这座老桥上,思绪随晚风飞扬。我想到了桥栏杆上的一行刻字“继承毛主席遗志”。他曾经发明过一个英语单词“paper tiger”(纸老虎)。经典例句是: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中国传统的对称心理审美,表现在国家关系上势必追求地位对等。

《瓦埠镇里有座老桥》   2019.1.31

作者:崔小红,安徽省作家协会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