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孙迪:我国大学的行政化何以产生?
大学“行政化”在我国由来已久,有着深刻的历史文化背景、社会心理基础和体制根源。[1]所谓的“大学行政化”,普遍的认识有两种[2]:一种是认为政府对大学行政事务强化干预, 将政府机构的运行模式强制延伸到大学内部,大学的一切事务都需要政府相关部门的“审批”,大学俨然成为政府的附属机构;第二种是认为大学内的行政权力凌驾于学术权力之上,主要方面包括大学内的学术经费、专业设置等一律由以校长为中心的行政体系控制,学术性专家没有了发言权,并逐渐丧失对学术钻研的兴趣。大学发展到今天,早已不是完全与世隔绝的象牙塔;相反,大学与社会的联系正在日益密切,为社会服务亦是大学的一项重要职能。大学的管理模式、组织结构等都受到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影响。大学行政化作为大学在其所存在的社会历史条件下选择发展的结果,有其存在的合理性,本文将从以下三个方面阐释大学行政化的原因。
一、“官本位”的思想是其历史文化背景
中国传统社会是一个以政治为中心的社会,突出表现就是“官本位”文化。在“官本位”的文化中,行政权力高于一切。行政和行政的方法、手段、模式并不被认为不合理,甚至是一种具有极高效率的方式。在理性主义和技术崇拜的时代,行政管理的代表模式之一——科层制已成为一个“理性神话”[3],被认为是具有无可比拟的“技术优势”。在这种文化背景下,大学自然难以独善其身。所以,在某个特定时期,采用行政的方式来管理大学和大学内部用行政的方法进行组织运转,首先在文化认同上并没有不妥。事实上,行政管理已成为大学一个更为显著的特征[4]。
二、“行政化”的环境是其内在制度根源
大学的行政化根源于整个社会的行政化。这个行政化的社会体系是大学进行制度选择和制度安排的制度环境,而这个制度环境则构成了大学的“合法性机制”,其后果就是大学与社会的“同构”。20世纪以来,我国大学表现出行政化加大的趋向,因为只有这样,大学才能相对容易获得资源。“组织的同形源于组织之间的竞争过程,因为组织认识到,其所采用的结构必须是能够最好地适应某一特定环境的形式。”[5]所以,在大学对政府产生严重资源依赖的情况下,大学采用与政府雷同的管理架构和管理模式不仅合理,而且有效,因为这样方便大学与政府打交道,从而更加容易的获得各种办学资源。
三、“受益人”的支持是其社会心理基础
制度就像一座城堡,城堡就需要有士兵去守卫,如果没有士兵守卫,再好的城堡也不能长久存在。在大学内部,有人追求学术声望,有人追求实际利益,有人二者兼得.以西方经济学的经典理论“理性人”假设来看,大学中的人不选择学术,而选择行政,是因为对其个人而言,行政的收益大于纯学术的收益。实际上,在大学中,行政职务的确可以带来某些或明或暗的好处。在大多数行政侵蚀学术的案例中,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矛盾最直观的呈现乃是从事行政管理工作的教师 (如“双肩挑干部”)和普通教师之间的张力,其实质并不是真正的行政权力对学术的侵蚀,而是学术权力行政化,是掌握行政权力的人(既包括学者,也包括行政人员) 因为行政“角色”而获得了更多的资源,甚至是全部的资源。在学术资源的分配上,兼任行政职务的教师比普通教师获得了更多的优先权,尤其是对关键性学术资源的参与权和接触权,如重大学术课题申报和重要学术奖项评比,大多是由一定领导职务的教师牵头或挂名。因为这些“受益人”的拥护与支持,使得大学行政化有了更加充分的社会心理基础。
今天,大学行政化已成为了大学发展的一部分,它的存在有一定的合理性,但也有很大的局限性。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大学中学术和行政的关系问题成了学术界讨论的一个热点,大学“去行政化”也已成为学界共识和国家政策导向。大学行政化作为大学在其所存在的社会历史条件下选择发展的结果,有文化的因素,也有制度和人的影响。那么,大学要回归本位,“去行政化”也应从文化和制度和人入手,思考其路径。
[1]文明.我国大学“行政化”的三大成因[J].学习月刊, 2010 (4.上) :36-37.
[2]胡海燕.大学行政化何时能消[J].教育, 2009, 5 (27) .
[3]王建华.第三部门视野中的现代大学制度[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82.
[4]克拉克·克尔.大学的功用[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0:18.
[5] w.Richard Scott.制度与组织——思想观念与物质利益[M].姚伟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