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1孟影:专业学位研究生实施校外导师制的意义分析
![](http://pic.ikafan.com/imgp/L3Byb3h5L2h0dHBzL2ltYWdlMTA5LjM2MGRvYy5jbi9Eb3dubG9hZEltZy8yMDIxLzA2LzE3MTQvMjI0MzQ5Mzk4XzFfMjAyMTA2MTcwMjQzMTAyMDg=.jpg)
![](http://pic.ikafan.com/imgp/L3Byb3h5L2h0dHBzL2ltYWdlMTA5LjM2MGRvYy5jbi9Eb3dubG9hZEltZy8yMDIxLzA2LzE3MTQvMjI0MzQ5Mzk4XzJfMjAyMTA2MTcwMjQzMTExMzA=.jpg)
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需求的提高,对高等教育所培养的人才质量也有了更高的要求。基于此,为了更好适应国家对新型人才的需求,很多高校纷纷建立了“双导师制”,以培养具备扎实理论知识和较强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1]尤其是对于高等教育规模越来越大的现状,引入“双导师制”更加符合现代社会对大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培养的需求。双导师制指的是由两位导师定期对学生的学习、科研、实践训练、生活、品德养成等方面进行个别指导并全面负责的教学管理制度,由一名本专业具有丰富经验的校内导师和一名具有校外实践经验丰富的校外导师同时进行的一种教学和管理制度。[2]本文旨在分析专业学位研究生实施校外导师制对学生和导师的意义。
一、对于学生的意义
(一)有利于实践能力培养
在学校教育中,我们不仅要重视知识的传授,更要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培养出既有一定的理论知识又有较强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而培养实践能力强的高素质人才则需要有实践能力的导师,因此学校应充分挖掘行业中有利资源,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校内导师主要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思想道德、专业基础知识、教学理论、教学技能等方面的教授指导,校外导师主要参与指导学生技能训练,组织学生进行必要的实践教学,指导学生“学以致用”。[3]学校和社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在人才培养方面有着各自不同的资源和优势,校外导师与校内导师一同合作共同指导学生开展学术研究和专业实践,有助于学生成长,将大大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有利于就业竞争力提升
在校内,通过导师的言传身教,学生在专业知识、学术素养以及科研能力等方面的到指导;在校外,导师可以根据自己专业知识、工作经验以及社会能力,给学生制定相对准确的职业定位和相对科学的个人发展规划。校外导师主要是在学生实习期指导更多,并且学生绝大多是实践基地是来自于校外导师的工作单位或者是校外导师推荐的实习单位,基于此,导师会更加了解学生,也能在学生实习期指导其得到更好地发展。同时,在学生毕业时,校外导师可以充分利用自身的社会资源和人际关系,帮助学生参加实习,或者直接向其提供就业机会。由此,这样的方式可以有效减少学生毕业以后找工作的压力,同时可以减少学生毕业以后到工作单位与单位的磨合适应的时间。总之,校外导师制的实施对学生的就业提供了方向,可以有效缩短学生求职的时间,缓解就业压力。
二、对于导师的意义
(一)有利于分担工作压力
随着高等教育扩招,大学生的数量也在日益增加,高校的生师比随之增加,最终导致教师资源紧张。校内导师不仅承担着教学与科研的重任,还要考虑学生的生活方面、心理健康指导方面与就业指导等多方面工作,这些重任势必给校内导师带来严重的压力。[4]显然,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导师制的有效实施。一方面是导师数量有限,另一方面是导师大都是学术型教师,他们虽然有着雄厚的专业基础知识,但是可能缺乏实践经验和实践能力。因此,校外导师能够为高校注入新鲜的血液,与校内导师合作共同指导学生,不仅能够很好地缓解校内导师工作压力,而且能够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指导方面提供帮助。总的来说,校外导师制能够有效弥补校内导师资源紧张,缓解校内导师工作压力。
(二)有利于形成协同效应
协同效应简单来讲是“1+1>2”的效应,两种成分相加所产生的作用大于各成分单独产生作用的总和。双导师制亦是如此,校内导师与校外导师的合作会产生更大的效益。有了校外导师的加入,便可以将社会先进的理念引入学校,校内导师向校外导师学习丰富的一线工作经验、实践能力以及先进的生产技术。同时校外导师也可以向校内导师学习先进的理论知识,扎实专业基础,更好地为社会服务。校内导师与校外导师之间合作能够取长补短,共同进步,从而能够产生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效果。
双导师制是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其与导师制不同的一点,主要增加了校外导师这一关键部分。校外导师制的实施,一方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增加学生就业竞争力;另一方面有利于缓解高校教师工作的压力以及促进导师双方协同效应的产生,从而进一步提高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
[1]沈爱宗,张艳. 构建药学应用型研究生双导师制联合培养创新模式[J].中国临床保健杂志,2018,21(05):695-699.
[2]亓瑶.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双导师制”研究[D]. 2017.
[3]吴迪. 高校师范教育专业“双导师制”实现路径探讨[J].高教学刊,2020(11):80-83.
[4]亓瑶.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双导师制”研究[D].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