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致力弘扬诗词,96岁获感动中国年度人物,叶嘉莹写诗如何?

董卿在《中国诗词大会》中说:若有诗书藏在心,岁月从不败美人。起初对这句话,我是不以为然的,直到看见叶嘉莹先生,才知此言不虚。

近百年的时光,虽然在叶嘉莹头上留下了白发,在她脸上刻上了皱纹,可却无法驱散她那优雅隽永的气质。反而,随着时间的沉淀,叶嘉莹那优雅的气质,从她身上氤氲而出,旁人望之,便不禁被侵染。

叶嘉莹不仅一个单纯的古典文学研究学者,众人对她的敬佩,更是因为她对古典诗词弘扬传播的贡献。

叶嘉莹的祖父,是晚清的进士。书香世家,对于子女的教育也是非常严格的,幼年时期,叶嘉莹便随父母诵读诗书,后入私塾学习《论语》等儒家典籍。

十几岁时,叶嘉莹因母亲去世悲痛欲绝,遂以诗遣怀,写了不少诗词作品。大学毕业之后,叶嘉莹成为一名教师,后任台湾大学的古典文学教授。

1966年,叶嘉莹先后任美国密歇根大学、哈佛大学客座教授。她用英语,将中国的古典诗词传播到了海外。

此后,叶嘉莹的一生,都致力于诗词的讲学与研究,一生辗转海内外,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灿烂瑰宝。可谓桃李满天下。

正因为因为叶嘉莹先生的提倡,有关部门对诗词文化的弘扬和普及也尤为重视。2020年,一部有关叶嘉莹的纪录片《掬水月在手》获得许多大奖,银幕上叶嘉莹的故事,令观众十分动容。

2021年,叶嘉莹被评为“感动中国2020年度人物”,实至名归。

不同于一些只会赏析的学者,叶嘉莹写诗同样不俗。我们一起来品析几首。

《咏莲》

植本出蓬瀛,淤泥不然清。

如来原是幻,何以度苍生。

这是叶嘉莹少女时期写的一首绝句。前两句,从莲花“出淤泥而不染”的品质来入手,虽说老生常谈,却也独具小女子的清丽。

后两句,却如佛偈一般,充满禅意。如来,是佛的统称,是佛中至高无上的存在。佛欲普度众生,众生希望佛能渡自己到彼岸。可《金刚经》说: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

如来是佛的名号,也是一种境界,就如道家的“道”一般。无从来,无所去,不可名,不可状。悟了,自见如来,不悟,如来则是虚幻。所以,如来何以度苍生?苍生只能自度。

雏凤应缘失母痴,天涯谁念最娇儿。

遥知今夜成都客,一样青灯两鬓丝。

这是叶嘉莹十八岁时候写的诗。因为半年没有收到父亲的信,叶嘉莹深宵难寐,在灯下含泪写下此诗。

叶嘉莹的母亲在早几年因为癌症去世,所以首句诗人将自己比作失去母亲的雏凤。如今还有谁念着自己呢?恐怕只有父亲吧。因为失去,所以更懂得珍惜,叶嘉莹更珍惜自己的父亲。

远在成都的父亲,恐怕也在想着自己的女儿吧。他定然和我一样,长夜无眠,两鬓白发独对青灯,思念无法抑制。

自己思念,却不从自己入手,而是从思念的对象入手,就如杜甫“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一般。

尽夜狂风撼大城,悲笳哀角不堪听。

清明半日寒仍劲,灯火深宵夜有情。

入世已拼愁似海,逃禅不借隐为名。

伐茅盖顶他年事,生计如斯总未更。

叶嘉莹说,刚上课的时候,老师顾随还会为她改诗,到了大学三年级,便不再改她的诗了,只是与她和诗。看来,叶嘉莹大学时期的诗词,便已经得到顾随的认可了。

这是叶嘉莹与顾随的和诗。诗写的是晚秋,首联,便渲染了一个狂风大作的晚秋。当时战局混乱,北平沦陷,日日“悲笳哀角”,入耳觉悲凉。不安的时局又逢秋,更觉凄清。

颔联承接秋寒。即便是晴日,但寒意仍强劲,等到深宵炉火点起,对着灯光,坐在房中,叶嘉莹感觉温暖有情,同时也觉得抗战大有希望,父亲也会回来。

此时的叶嘉莹才读大学而已,但后两联读来有沧桑之感,有出世之感。以悲观的心情,过乐观的生活;以无生的觉悟,做有生的事业。

颈联是说,虽然我们会遇到很多令人忧愁的事,可我们要以乐观的态度去面对。我们有逃禅之心,不求名利,不染世俗,却不以隐世而逃避生活的痛苦。

生计如斯,何时伐茅盖顶,安度一生。

从叶嘉莹先生的三首诗词之中,可以窥见她的诗词风格,是有清诗的味道。

叶嘉莹用一生去弘扬诗词,最后,她自己也成了一首动人的诗。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