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书有益)果西名胜七宝寺,藏在深山人未识——详尽导航版
果西名胜七宝寺
1、风景秀丽的七宝寺
七宝寺位于西(充)、南(充)、蓬(溪)三县交界处的七宝寺镇的藏珠山上。三面环水,一面临山,形似半岛。
民间传说,七宝寺是因此山周围有六座山堡而得名(如算上藏珠山则有七堡),或说佛家称金银、砗磲、玛瑙、珊瑚、琥珀、琉璃为七宝,而藏珠山又蕴藏着无数珍珠,寺因山得名。无论怎么得名,都说明这是一块人杰地灵的宝地。
七宝寺河名为西溪河,属嘉陵江水系。它旋山之折,蜿蜒而东。两岸苍松翠竹,鲜草缤纷,花香扑鼻,溪水清澈见底,游鱼成群。若驱一叶扁舟行其上,则顿感心旷神怡,几疑身在桃园之中。
七宝寺之山又名藏珠山,被它周围的老道山、东道山、园林山、大山山和双篮山环抱其中,与周围六山相互映衬,更显得圆润秀丽。山间茂林修竹,藤罗洒地,峭壁嵯峥,古柏参天,百鸟争鸣,成群的明清古建筑点缀其间。得天独厚的自然景观和集儒、释、道三家为一体的独特人文景观高度和谐统一,是七宝寺亮丽的风景线,是这块果西名胜显著的特点。
七宝寺是南充市内罕有的明清古建筑成群的地方。
站在远处瞭望藏珠山北面山坡,南池书院、奎星楼、文昌楼逐级依山而立,成一“王”字,坐北向南,以从此到南的中轴线为轴对称,建筑者并非同一时代,然而,显然有根思想文化红线线相连。这是否表现出儒家的“王道”思想,笔者不敢断言。但至低限度也反映了七宝寺人的一种愿望。
沿南池书院逐级而上,穿过文昌楼,便到山顶正中的大殿,大殿向南,站在大殿正中向南平视,大殿中心,前殿中心,山门中心,牌楼中心与南池桥在一直线上,由此还可以延伸很远。如果说山北是儒家文化胜地,那么此南则是释家文化胜地。七宝寺释家建筑的这一特点,显然也体现出修建者的一翻匠心。
一九八五年,七宝寺中学被定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一九九六年,晋升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我们相信,七宝寺的文物古迹必将会继续发挥作用,为四化建设作出更大的贡献。
2、南池桥
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南池桥位于藏珠山南麓,横亘于西溪河之上。在古代,昌果郡、遂州、逐明之通道。现在是西充到蓬溪的要道口,是七宝寺与外界联系的重要通道。此桥始建无可考,旧桥名曰何公桥,明嘉庆二十二年(1543)四川按察司合事,分巡川北道,常驻顺庆保宁二府的杨瞻重建此桥,固改名为“杨公桥”。此桥原是石平桥,桥高数丈,长十余丈,桥面是由长七尺,高二尺,宽二尺的巨石铺砌而成。在无起重设备的明代,将这些巨石铺在数丈高的桥墩上,这不能不说是人间奇迹。一九八二年,因修公路而将此桥建为石拱桥,图为改建后的南池桥。
3、神仙洞
神秘莫测的神仙洞位于藏珠山西面山腰,是七宝寺现存的道教文化遗迹之一。相传古代有位仙人在此洞修练悟道。据考古专家考证,此洞是一座汉代古墓,一九二八年,苏俊烈士在此洞中建立了中共地下党果州西区一个支部。此后,三届南充中心县委多次在此洞中进行革命活动。神仙洞是七宝寺革命的见证,为民主革命的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
4、牌楼
七宝寺牌楼位于藏珠山南面山坡上,下俯八十多级石梯,上掩“七宝寺庄严”前殿,是前殿山一道屏障,依藏珠青山,伴西溪秀水,阳光下金色的筒瓦光彩夺目,与周围的苍松翠柏掩映成趣。牌楼中高6米,两边高5米,四根柱子成一直线,柱距两边各2.3米,当中3米。楼冠前后均为三道檐口,肩檐较中檐矮1米,层层叠叠,翘角飞檐,勾心斗角。正面正中上书小篆体“七宝寺”三字,两边各四字“果西名胜”“藏珠蕴玉”。整个牌楼雕梁画栋,彩画辉煌,光彩夺目,气势宏伟,十分壮观。此牌楼始建于明正德十三年(1518),原为木架结构。楼冠置放在四根成一直线的楼柱上,楼冠由大小不等的数百块长方形木块砌成,没有一处穿洞与柱塞,这在我国建筑史上是极其罕见的。文化大革命中,几乎被红卫兵当着“四旧”毁坏,后经过维修,终因技术原因不能复原。一九九六年,经上级批准,重建七宝寺牌楼。图为重建后的仿古牌楼
5、山门
山门与大殿是七宝寺最古老的佛教文化遗迹,始建无可考,大约在明代前叶便存在。清乾隆十八年(1753)培修,为木结构穿斗式座架,悬山式座顶。门前“七宝庄严”的匾额闪闪发光。走进山门,幽静之中颇感庄严寂静。你会感到浓浓的佛教文化氛围。
6、前殿
由山门而进,便到前殿。前殿修于清康熙四十七年(1708),为木结构穿斗式座架、悬山式座顶。前殿正中为殿堂,是进行佛事的地方,西边是过道,通往大殿,过道西边是厢房,是僧侣们居住之所。
7、大殿
大殿位于藏珠山山顶,始建年代已无法考证。明正德十三年(1518)重修大殿,是七宝寺最古老的建筑之一,为木结构抬梁式屋架。单檐歇山式屋顶,殿堂面北向南,正面原有诸佛菩萨,殿堂上空悬挂着明代杨瞻写的“礼堂”匾额。这是僧侣们进行佛事活动的重要地方,是七宝寺的主体建筑。
大殿与山门,至今仍完好地保存着明代建筑群的民族形式和风格。
8、文昌楼
文昌楼位于藏珠山顶的大殿后,清康熙六十一年(1722)始建。长二十一点七五米,宽八点八米,高七米,穿斗式木架结构。文昌楼与大殿一起,是七宝寺最高的建筑,清人盛英诗称赞说:“文昌高阁起何年,下瞰群峰热更绵。”登文昌楼,极目眺望,俯视群峰,令人豁然开朗,心旷神怡。
9、南池书院
南池书院位于藏珠山北面,文昌楼下,是七宝寺镇王家嘴人王灏捐资所建。清乾隆十八年(1753)建成。“上下讲堂,诸生肄业,房屋共47间,两廊4间,为厨厩4间,阶砌黝垩,床窗儿席,焕然大备,诸生云集。”
书院成(王先生之门人)带领众义士捐资培修一次立后,于乾隆丁酉年(1771),由举人杜如川。至道光癸巳年(1833)再次培修。于同治壬申年(1872)始立南池书院之碑名。
南池书院是南充西路文化的发祥地。“环南邑叫县,文风大振,蒸蒸乎有白鹿之风焉。”南池书院遗风流韵延续至民国初年。培育人才甚多,川北一带,遐尔成名。
民国初年(1912),金宝乡人何淦候先生在张澜先生的大力支持下,在南池书院旧址兴办金宝乡高级小学。
1948年上期,罗克正、何伯庄、李询刍等社会名流在南池书院旧址办南池中学。
全国解放后,党和政府另兴修教室,南池书院作师生宿舍。
南池书院,为西路文化教育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10、何淦候先生纪念碑
何淦候先生纪念碑立于藏珠山北麓,一九八六年十二月重修。
何先生生于清朝末年,其祖先为金宝乡望族。先生自幼聪颖,受父教读,府县初试各优廪生。后赴省乡试,三考而不中,遂弃科举功名。先生平时素衣粗食,平易近人,为人端直,见义勇为,见有损人损公利己者,决不宽容。先生常为乡邻排难解纷,深受乡人爱戴。
民国初年(1912),先生在张澜先生的大力支持下,率乡人前往古庙七宝寺打菩萨,兴学堂,创办了金宝乡高级小学(即七宝寺高级小学)。
七宝寺高级小学实为三会、金宝、龙泉、三元、中和五场镇的联合小学,办学延续至1949年。七宝寺高级小学为中国革命和建设培养了大批杰出人才。
何淦候先生泽及后世,立碑以纪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