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峰 经方的鼻祖在合阳
------------------------------------------------------------------------------
总第021期
------------------------------------------------------------------------------
经方的鼻祖在合阳
李 峰
经方在中医药文化的传承中素来占有很大的比重。传承至今,已越千年。它以用药精当、配伍严谨、效如桴鼓等特点及其独特的辨证理论体系和卓越的临床价值为历代医家所共同尊崇,有“众法之宗,群方之祖”之美誉。如今,医圣张仲景和他的《伤寒杂病论》广为人知,正所谓“道经千载更光辉”。然而《伤寒杂病论》从何而来?经方的鼻祖到底是谁?等等……这些却鲜为人知。本文想就这些问题和诸位经方学者作以探讨。
一、“经方”一词的内涵与变革。
“经方”一词,最早见于后汉班固《汉书·艺文志》所收录的刘向父子的《七略·方技略》将所涉书籍分为四类,即医经、经方、房中、神仙,并对其概念有明确论述,如“医经者,原人血脉、经络、骨髓、阴阳、表里,以起百病之本,死生之分,而用度箴(zhen)石汤火所施,调百药齐和之所宜。”“经方者,本草石之寒温,量疾病之浅深,假药味之滋,因气感之宜,辨五苦六辛,致水火之剂,以通闭解结,反之于平。”由此可见,当时医经是指中医的基础理论性著作,经方则是指利用药物治疗疾病的方法和方剂的总称。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时代的变迁,经方概念的范畴逐渐缩小而有所专指。就现在中医界所言“经方”,乃与后世“时方”相对,习惯上只限于《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部经典所载之方。《中药大辞典》对“经方”的解释是:“汉以前的方剂称为经方。其说有三:①后汉班固《汉书·艺文志》医家类记载经方十一家,这是指汉以前的临床著作。②指《素问》、《灵枢》、《伤寒论》、《金匮要略》的方剂。③专指《伤寒论》、《金匮要略》所记载的方剂。一般所说的经方,多指第三说。
由此看来,“经方”是指后世医家对东汉张仲景所著《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部经典中所载方剂的尊称。
除此之外,本人觉得“经方”之“经”,尚有“经典、经验、天经地义、轨范、基本”等几个方面的意思。万方皆从经方出,万方还归于经方。经方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基本方、基础方,是诸方最基本的规范。后世运用经方予以灵活加减并创立时方,乃是在明了通达经方义理的基础上,在具体临证时严格遵循其内在规律而进行的临时性的变通,但并不防碍经方“天经地义”的性质。执于经方的原义而否定后世时方不能灵活变通,或执于时方而不能回归经方甚或否定经方的意义,甚至不明本草而任意加减胡乱组方,都是不可取的。
二、《伤寒杂病论》的蓝本是伊尹《汤液经》。
《伤寒杂病论》共载方314个,成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无法超越的一个里程碑,自古便有“理不过内经,法不过仲景”的说法。但是《伤寒杂病论》也不是凭空而来,而是“勤求古训,博采众方”。一个最为重要的参考书,就是伊尹《汤液经》。
1. 《针灸甲乙经》提供的证据。晋代皇甫谧在《针灸甲乙经》中说:“伊尹以元圣之才,撰用《神农本草》以为《汤液》……仲景论广《汤液经》为数十卷,用之多验。”也就是说,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是从《汤液经》扩充而来,而《汤液经》是伊尹所著。
2. 《辅行诀》提供的证据。解放前,敦煌出土发现了《辅行诀脏腹用药法要》一书,简称《辅行诀》,一直由一名叫张大昌的医家所收藏,于上世纪70年代献给国家公布于世。该书上记载:“商有圣相伊尹,撰《汤液经法》三□,为方亦三百六十首……诸名医辈张玑……等,咸师式此《汤液经法》。”张玑就是张仲景,当时“诸名医辈”,都是学习《汤液经法》的法式……。并细数了其中的大小青龙汤、大小白虎汤、大小朱鸟汤、大小玄武汤、大小阳旦汤、大小阴旦汤等,收录的60首方剂,原汁原味地记载了《汤液经法》的部分方剂,使人们清晰地看到《伤寒杂病论》与《汤液经法》之间密不可分的脉络关系。
3. 其他医家的证言。皇甫谧和陶弘景两个人所处的年代,《汤液经》还存行于世。至唐以后,《汤液经》失传,但后世医家还是以其敏锐的思想触角作出推断。元代的王好古在其著作中说:“殷伊尹用《本草》为汤液,汉仲景广《汤液》为大法,此医家之正学,虽后世之明哲有作,皆不越此。”清代陈修园也指出:“明药性者,始自神农,而伊尹配合而为汤液。仲景《伤寒》、《金匮》之方,即其遗书也。” 又说:“长沙当日必非泛泛而求,大抵入手工夫,即以伊圣之方为据,有此病必用此方,用此方必用此药,其义精,其法严,毫厘千里之判,无一不了然于心……”。
4.怎样看待《伤寒杂病论》序言中的一段话。《伤寒杂病论》序言中有这样一段话:“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计23字。从上世纪30年代以来,杨绍伊、胡希恕、钱超尘、李心机、李茂如等经方大家,均认为这23字是王叔和加入,而非原序本有。众多经方家通过仔细研究发现,《伤寒论》的“六经”及主要理论与《内经》不同。宋代高保衡、孙奇、林亿等在宋版《伤寒论》序中写到,“是仲景本伊尹之法、伊尹本神农本草之经。”伤寒大家刘渡舟先生晚年叹道:“我从'仲景本伊尹之法,伊尹本神农之经’两个'本’字中,悟出了中医是有学派之分的,张仲景用是神农学派的传人。”(《经方临床应用与研究》)。对此,冯世纶教授更有明确的判断和著文:《汤液经法》是《伤寒论》蓝本。(《中国中医药报》2008年7月30日)
以上四点可以看出,《伤寒杂病论》是由伊尹《汤液经》增广而来,伊尹《汤液经》是《伤寒杂病论》的蓝本。经方并非始自《伤寒杂病论》,而是始自伊尹《汤液经》。张仲景仅是经方的传经大师,而伊尹才是经方的创始人。也就是说,经方的鼻祖是伊尹。
三、伊尹是陕西合阳人。
1.伊尹小传。伊尹,名挚,夏商时人,约出生于公元前1662年,卒于公元前1562年,享年百岁。《史记》记载:“伊尹名阿衡……乃为有莘氏媵臣,负鼎俎,以滋味说汤,致于王道。”伊尹出生后,被有莘国庖人收养。耕于莘野,乐尧舜之道,精通烹调技术,深谙治国之道。由于他研究三皇五帝和大禹王等英明君王的施政之道而远近闻名,以致于使求贤若渴的商汤王三番五次以玉、帛、马、皮为礼前往有莘国去聘请。伊尹来到商汤以后,“以滋味说汤”,(即用酸苦甘辛咸的道理教给汤王治国理政的道理,颇似“治大国如烹小鲜”), “以尧舜之道要汤”,“而说之以伐夏救民” (《孟子·万章》),后帮助汤王灭了夏桀。汤王死后,伊尹又经历了外丙、仲壬、太甲三朝商王,担任师保,使 “诸侯咸归殷,百姓以宁” (《史记》)。伊尹死后,被后世尊称为“商元圣”。其墓碑上“商元圣”三字即是此意。
2.伊尹的医学成就。伊尹的成就除了思想、政治、军事成就之外,还有一个最大拟就即著作《汤液经》,为汤液之祖、经方之祖。后皇甫谧在《针灸甲乙经》中说:“伊尹以元圣之才,撰用《神农本草》以为《汤液》”,陶弘景在《辅行诀》中说:“商有圣相伊尹,撰《汤液经法》三□,为方亦三百六十首。实万代医家之规范,苍生护命之大宝也。”
3.伊尹是合阳人。说伊尹是合阳人,有以下理由:一、查阅古籍资料,其中大多都称伊尹为古莘国人,而古莘国就是现在的陕西合阳县。合阳古称有莘国或莘国。合阳现在还有一个村叫莘里村,就在伊尹墓不远的地方(大约1公里)。附近还有村子叫尹庄,说明这里就是伊尹的故乡。国医大师雷忠义老家在合阳县坊镇灵井村人,与百良镇尹庄村隔沟相望。二、商汤迎娶的王妃是古莘国人,也就是现在陕西合阳人,伊尹作为陪嫁厨子,是当地人的可能性很大。三、伊尹死后的墓地在合阳县,距离著名的洽川风景区不远,那里至今还遗留着伊尹墓的残碑,碑上书有 “阿衡墓”字样。综合以上几点,伊尹就是合阳人。
4.伊尹墓:现在的合阳县的古莘国及伊尹故里遗址,在合阳县百良镇莘村。伊尹墓在村东南,墓地里周围原有砖砌围墙,墓前立有四、五块墓碑。莘村原筑有古城堡,四门拱顶都镶嵌有长方形石刻,东城门刻的是“阿衡遗址”,西城门是“古有莘国”,北城门是“汤三聘处”。城中心有一椭圆形碑,上刻“乐道处”。可惜的是这座古老的城堡,已于1964年拆除,其余遗址,也在十年浩劫中的1967年全部破坏,而今已是荡然无存。据老年人回忆,伊尹墓前原有一座大石碑,高约一丈余,字迹的长宽都有20厘米大小。现在,一些残存的文物,存放在合阳县文化馆内。2017年,莘村群众自发捐款,重修墓地,修建围墙、广场及墓碑,墓碑上刻着“商元圣阿衡墓”,并有当地群众、伊尹后人的和厨师协会组织祭奠。
今年五一假期,本人与王俊孝老师前往伊尹墓祭拜,一代贤相、汤液之圣、经方鼻祖,就这样寂寞荒凉于此,难免令人唏嘘长叹。同为合阳人、已经84岁高龄的国医大师雷忠义曾不至一次提到,尚有修建伊尹祠、重修伊尹墓之夙愿 未了,可惜应者寥寥。合阳县对外宣传称“诗经之乡、伊尹故里”,也未对此有深入发掘。
目前经方起源是伊尹《汤液经》、伊尹是合阳人、经方的鼻祖在合阳,这一系列观点,已经引起渭南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将组织中医界和文化考古方面对伊尹进行专题挖掘考证,籍此希望能进一步推进我们渭南经方事业的振兴发展,造福于民。
作者简介:
李 峰,男,陕西大荔人,渭南市卫生健康委四级调研员,渭南市中医药学会秘书长。
----------------------------------------------------------------------------------
编辑:王 峰
审定:王俊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