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国主动向商王靠拢,却因太过积极丢了国君的性命!
作为周国的国君,古公亶父具体有几个儿子,已经不好考证了,史书里记载的有三位,长子太伯,次子虞仲,以及比较小的儿子季历。季历的生母叫太姜,季历的妻子叫太任,太姜和太任都是贤惠的妇人,太任为季历生下一个儿子,取名为昌,这就是姬昌。
姬昌从小就显得与众不同,在他的身上,甚至能看出一些圣人的气象。古公亶父很喜欢这个孙子,经常念叨说,我的后代应当有成大事的人,那个人大概就是姬昌吧!
像古公亶父这种身份的人,那话可不是随便讲的,这番念叨之词传出来以后,太伯和虞仲心里就明白了,老爹这是想传位给季历,以便将来姬昌能接班,可国君这个位置,历来都是立长不立幼,他老人家这是有点为难了。为了不让父亲为难,哥俩一商量,干脆就带着家小跑了,他们去了南方的荆楚之地。
许多年之后,在东南一代出现了一个吴国,那吴国的首任国君就是太伯,太伯去世以后,虞仲继位,虞仲的子孙又一代一代的传了下去,春秋时期有名的吴王阖闾和夫差,就是他的后代子孙。
好了,让我们再说回周国。
年长的两个儿子主动出走让贤,古公亶父也就没有了后顾之忧,在他去世以后,季历继位成为周国国君。季历没有让父亲和两位兄长失望,他继续发扬忠诚仁义的治国之道,周国一天天的强大,附近的一些诸侯国也纷纷前来依附。
其实周国的强大,不仅仅是苦炼内功,原因还是有很多的。古公亶父在世的时候,那会商朝的天子是武乙(就是我们前面讲过那位,用箭射天,后来被雷劈死的那一位),周国就已经同商朝建立了比较密切的关系,据一些资料记载,季历的妻子太任,就是商朝贵族任氏家的姑娘。
除了同商朝贵族联姻,周国也积极吸收商朝的文化,尽量洗去自己身上戎狄的味道。为了取得商王的信任也好,为了强大自己的势力也罢,在商王武乙的支持之下,周国还主动对周边的戎狄部落发动进攻。
据有关资料记载,在商王武乙时代,季历曾经带兵讨伐西落鬼戎,俘虏了十二个翟王。
商王太丁继位以后,季历又领兵先后征伐燕京之戎,余无之戎,后来又攻破始呼之戎,打败翳徒之戎,立下赫赫战功,让周边的戎狄闻风丧胆,附近的诸侯也都以周国马首是瞻。季历因此被太丁封为“牧师”,也就是西部诸侯之长的意思。
你看看啊,所谓商朝,那是因为商国足够强大,天下的诸侯奉它为公共领袖,现在西边出了一个强大的周国,很多诸侯已经开始向周国靠拢,这可就有点威胁到商国的地位了,当年商汤讨伐夏桀之前,商国和夏国之间,大概就是这样一种局面。面对此情此景,太丁自然就坐不住了。
毕竟自己还是天子,名正言顺的诸侯领袖,为了遏制周国的发展势头,太丁就以封赏为名,把季历召到了都城,名义上把他封为“方伯”,也就是西伯侯,可实际上却把他给软禁了起来。软禁一段时间以后,太丁的心里还是不踏实,最终还是下了狠手,把季历杀害了。
季历死了以后,儿子姬昌继任为周国国君,他也继承了老爹西伯侯的职位。那时候的周国,也许对天下的企图心还不够强,也许是实力还不允许他们有那样的野心,反正姬昌是没敢同太丁翻脸。
没翻脸这件事情,是露在外面给别人看的,想必姬昌的内心里,早就掀起了百丈波浪,他继位以后,延续了先祖后稷、公刘的事业,效仿古公亶父和季历的治国原则,广行仁义,尊老爱幼,还有一点要特别注意的,就是招揽人才,礼贤下士。
诸侯国国君招揽人才,这种事情上一次记载在史书中,应该还是发生在商汤和伊尹之间。这么多年之后,听说西伯侯求贤若渴,很多有本事的人纷纷来投,据说姬昌忙着接见人才,经常到了中午还来不及吃早饭。虽说史书没有明确的记载,可这么前后推断起来,大名鼎鼎的姜子牙,应该也是这个时期来到了周国。
(后来周公辅助周成王,为了接见人才,经常吃饭吃一半吐出来,大概也是受了老爹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