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阿者科村,至今不通公路,哈尼族人逃难到此生活了上千年
在云南哀牢山的腹地有一座与世隔绝的古村,村庄的周围全是山地,无一平川。在交通发达的今天,村中看不到一辆汽车,也没有通公路,想要进村就要经过一条百年石道才能到达,闭塞的地理环境让阿者科村的村民一直延续着传统的生活方式,也完好地保留着哈尼族流传千年的历史遗产,今天我们来了解一下2013年被纳入世界遗产的阿者科村。
早在2000多年以前的先秦时期,哈尼族祖先们在青藏高原上过着游牧民族的生活,到了公元前384年,秦国四处征战,哈尼族人为了躲避战争被迫向南迁徙,先是抵达了当时较为和平的云南昆明。在当时的昆明居住着浦尼人,城里已经住不下了,哈尼族就居住在昆明城外,为了让浦尼人放心,哈尼族长令人把所有兵器都埋藏于昆明城外,发誓远离战争,在这个过程中哈尼族从一个游牧民族步入了农耕时代,但是到后来还是被浦尼人掠夺了田地和家园。
千年来一直流离失所的哈尼族继续往南迁徙来到了红河岸边,这里地势险要,水流湍急,已经无路可退了,为了生存下去,上千名哈尼族冒着生命危险渡过了红河,在这个过程中有很多人被水流冲走,葬身在漫长的红河谷底。
就这样哈尼族来到了我国最偏远的哀牢山腹地,当时这里漫山荒野,是一片与世无争的广阔天地,哈尼族终于有了可以落脚的地方。
哀牢山的最低海拔144米,最高海拔为2939米,高低落差达到了2795米,最陡的坡度达到75度,四周拥有茂密的森林,植物发达的根系汇集的雨水,为梯田的灌溉形成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哈尼族在半山腰修建了水渠,在水渠的下方开荒梯田,每一个梯田也是一个小型的蓄水池,层层叠叠的梯田形成了一个巨大的水库,水源贯穿了目光所及之处的每一处田地,千百年来附近的居民从未遇到过干旱。
哈尼族人为了更好地生存下去,不断地在哀牢山开垦梯田,圈养牲畜,到现在哈尼族已经在元阳地区开垦出了17万亩的梯田,建成大大小小的水沟4653条。梯田最高的层数有3700多级,其中的艰难程度是后人难以想象的。
光是从最底下的梯田爬到村子里就需要1个多小时,当地人每天耕种,爬上爬下这些梯田,就要花费数个小时的时间,异常的艰辛,尽管如此,哈尼族依然热爱着这片乡土。
每当哈尼族人出生时,就要在家中举行梯田劳动仪式,生男孩的家庭则由同村的男孩在梯田上表演挖地的动作,生女孩的家庭则由一名女孩在梯田里表演摸螺蛳的动作,经过这个特殊的仪式,孩子才能拥有自己的名字,正式成为哈尼族的成员。
他们会把一生都奉献在这座雄伟的大山中,直到去世被族人埋葬在梯田旁的山坡上,永远守护着这片人间净土。
早在远古时期哈尼族就形成了当地独特的建筑风格,蘑菇房,并且一直沿用至今,每当有重要客人到访时,哈尼人就会拿出他们最好的蘑菇房招待客人们居住。
传说哈尼族祖先还住在山洞里的时候,发现漫山遍野的蘑菇不怕风吹雨打,还有很多小动物在蘑菇下做窝,于是他们就按照蘑菇的模样建起了蘑菇房,他们就地取材,运用山体的石块和泥土作为墙基,屋顶的材料是由稻秆制成的,它不但可以有效地阻挡风雨,还可以让房间内保持通风,具有冬暖夏凉的特点,屋顶下面使用木头作为支撑,坡度的设计为45度,这么设计的目的是为了防止冬季屋顶的积雪,避免积雪压垮屋顶。
哀牢山因为属于亚热带气候,空气湿度比较大,一层不宜住人,以前都是用来关养牲畜用的,二楼作为起居室和厨房使用,延伸出来的阳台在丰收季节是用来晒谷子用的。三楼因为蘑菇顶起到良好的通风效果,主要用来堆放粮食。
元阳梯田距今经历了1300年历史,哈尼族人祖祖辈辈辛勤劳动几十代人才形成了如此壮美的景色,现在这些梯田依然采用纯人力的方式在耕种,阿者科村独特的人文环境更是吸引着众多旅行爱好者来此参观,旅游业的兴起还带动了当地的经济,现在村中居民每年的旅游分红可达5000多元,日子比过去好多了,如果有一天你来到云南,不要忘记了到这里来看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