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外无物(二):身体活动的交往意义

各位朋友好,我们今天接着继续讨论心外无物的问题。上一次我实际上是从两个方面主要谈了这个问题。一个问题呢是从理论上讲,从王阳明先生的心即理这一个基本命题出发,这个基本命题就已经含摄了、涵盖了心外无物这样的一个面相。那当然我们这个谈的并不多,因为原来我们讲心即理的时候,我个人觉得是把这个问题谈得相对比较透彻的。

一.放在“心”上 并非否定客观

接着我在上一次当中,特别举到了先生游南镇,也就是《传习录》里面记载的这个故事来谈。在王阳明那里,什么叫做心外无物?这个心外无物和我们的这个日常生活当中有什么关系?我们今天接着继续讨论这个问题。

我有时候也经常半开玩笑的说,如果我拜托你办一个事,我说朋友啊这件事情很重要,你帮帮我,那我一定会说你要把它放哪里?放心里,放在心上,因为只有放在心上的,它对你来说才显现出重要性,无非是在讲这么一个意思。

我们今天讲王阳明心外无物的这样一个观点,往往把它联系到所谓的主观唯心主义,实际上并不是完全恰当的,它并不全然涉及到。比如说王阳明从来没有说我没看到事物的时候,事物就不存在。前段时间在知网还是什么地方,有一个很古怪的问题,比如说前边有个深沟,然后闭上眼睛问王阳明,前面有没有深沟,有人会说,王阳明说只要把眼睛闭上,深沟就不存在。

其有此理,王阳明难道是个傻瓜吗?王阳明到那个山中作战,破山中贼,那是实实在在的战事、战争,闭眼瞎做就可以把战争打赢了吗?我们如果用王阳明这个打仗的这个例子来讲,比如说关于江西这些地方,所有山川地理的知识,他原本也不具备,但是到了那边,王阳明为什么每次到一个地方,他都要去亲自勘探地理呢?缘故也在这里。是那些原本对我而言是寂的,哪怕是道听途说,或者是前人之经验,对我来说也并非真知,只有到了这个地方,我亲自去勘探地形,使原本对我而言是寂的那些山川地理,呈现为我的对象,山川地理,原来对我的寂立即就被消解,真实的状态、真实的存在便向我显现。好,我借此而获得关于这些山川地理的真实的知,既然这样,山川地理的存在当然是和我心有关联的。王阳明这个心外无物的问题,我们今天的很容易从所谓客观、主观、唯心主义、唯物主义这些方面去给它理解,我个人觉得这是并不全然恰当的一种理解的途径。我们即便从唯物主义这个意义上面来说,实际上王阳明也没有否定事物存在的客观性,它反而强调了事物本身的存在是客观的。

可是很遗憾,这种客观存在在成为你的对象之前,它的存在状态是寂。既然是寂,我们既不能给它发表任何意见,也不能给它做出任何判断,它的存在对我来说更谈不上意义和价值。在这个意思上面来说,王阳明先生提出心外无物,他更多的是在强调实践,对于我们自我的生活世界,对于我们自我的意义世界建构的价值。也就是说我们自身的活动,促成原本在我心以外的存在物的寂的的解构,是我们构成自我的生活世界、意义世界和价值世界的基本方式。

二.人生处境 无时不在交往

我们日常现实生活当中,我们的基本处境是个什么样子?实际上只要我们睁开眼睛,就无时无刻不处在和事物人物的交往当中。我们人就是在这样各种各样的交往关系当中,来实现我们自己的生活的。人的现实存在,或者说我们的生存如果脱离了各种各样的交往关系,我们是没有办法去谈论自我生存的。打个比方讲,你要读书,就得把书来作为你的对象;哪怕是个游山玩水,也要把山和水作为你的交往对象;你要从事什么工作,要把你这个工作对象来作为你的交往对象。

这一个交往,它既可以是现实的行为过程,比如说我如果是一个木匠这样的话吗?那我要实实在在的做这个木作,但是也可以是一种抽象交往,或者说一种思想、感情、意识等方面的交往。我哪怕冥想、悬想,也同样是处在不同的交往关系之中。这个意味着什么?我们从现实人的现实活动来看,当我们处在不同的交往关系当中的时候,实际上也就是我们把交往的对象作为我的一个生命活动的延伸部分。既然是我的生命活动的一种延伸,那么显而易见这个对象的存在一定和你的心是相联系的,这就叫做关心,我们就有了一种关心的联系,这个事物状态跟我的心灵有了一种联系。王阳明举过好多例子,我简单一点转换一下,我想大概都会有这种生活经验。王阳明晚年不只是谈心外无物,更喜欢谈天下万物为一体,或者说天下万物一体之仁。仁真正发挥到极致,那就是天下万物为一体。有没有道理呢?

三.惜物之情 推“仁”及于万物

王阳明举了很多例子,有个很好玩的事情,就是当年他在广西作战,当时他有空就讲学,有两位将军,这两个将军是当地人,平常对兵士不大好比较粗暴,也来听阳明先生讲课。

王阳明正在讲天下万物为一体,他们旁边冷笑,王阳明呢就说了一句话,日常生活当中,比如说一个杯子、茶壶,用得很顺手、很习惯,某天不小心摔地上了,你自然而然也会有一种遗憾或者可惜等情感发生。那不就是表明你的心和这一个事物是相关联的吗?一个杯子摔破,我们都免不了会有同情之心,更何况天天跟你在一起的士兵呢?王阳明实际上是借讲学之际,对那两位将军进行敲打。

王阳明别的地方给学生讲课的时候,同样讲过这个意思啊,比如说我是农民,去锄地,结果我把地里的苗给锄了,那也会有自责之一,那不就是你的仁扩展到了这个苗吗?我刚刚讲过,我们一个杯子摔破了,可能也会有遗憾,也会有可惜之情,那不就是你的仁心扩展到杯子那里去了吗?日常生活当中我们毁坏一草一木也同样免不了会有可惜之意。那不就是你的人心扩展到于草木吗?所以王阳明后来说过一句话,一个真正的仁人,他是人心充沛的,他是和天下万物为一体的,它是能够把天下一切万物都囊括在心的,日常生活的活动无处无时,不是本心的自然流出,我们把仁爱扩展到我们的交往对象那里;扩展到交往对象那里,那实际上就是和交往对象为一体,因为有了关心的联系。

我们也同样提到过这个意思,日常生活当中是有太多的心外之物,既然不关心,我们即不做判断,当然它存在也好,不存在也好,对我也构不成意义和价值,所以王阳明讲,吾心外无物,他同时就给我们提出了另外一个方面更高的要求,是希望我们通过致良知的实践,通过知行合一的实践,把我们人的本心扩展到凡与你相交往的一切事物当中去。原本在你心外的通过你的交往活动,实现对象物存在的澄明,使它进入到你的主观世界,成为你的主观世界的构成部分。毫无疑问,你的生活事件因此就变得愈加的广大。而同时你的存在的意义和价值的事件也同样变得越加的广大。

那么最终境界是什么呢?那最终境界便是天下一切事故都和我圆融一体。那毫无疑问,那是生命存在的无限宏大的真实境界。到了那个境界,那就是圣人。在这个意思上面来说,心外无物的这个话题,给我们真正造成了通往圣人之境的现实前提;致良知或者知行合一,则给我们指出了一条通往那样一种圣人境界的现实道路。我们通过这样的一种现实的道路所到达的境界,便是真正意义上讲的心外无物,无心外之物与天下万物为一体。

我倒回去讲两句,在理论上这个恰好也就是心即理;这一个意义所蕴含的全部内容,通过我们个人的日常生活的实践,所达成的终极境界,就是心外无物、或者无心外之物、与天下万物为一体,就是心即理的最终被实现的境界。

到了这个境界,那么一个人来讲,他便是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既是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那何来心外之物?所以我们想指出,所谓的心外无物,更重要的意义是王阳明给我们指出了这样一个无限宏大生命本然境界。

我们通过致良知的活动,通过事上的不断磨炼,通过知行合一的不断努力,最终所达到的便是心即理理论所呈现给我们的全部境界的真实实现,那也就是心外无物的最后境界。毫无疑问,也是我们生命存在的最后境界,那便是圣人境界。

今天关于心外无物的问题,我们就先交谈到这里,我不大愿意再去讨论唯心唯物的问题。如果各位朋友对这个问题很感兴趣,我们以后有机会再交流,也可以看我的一些文章之类,这里我就不多说了,谢谢各位。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