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外无物(一):“心外无物”是什么状态
各位朋友大家好。我们今天来讨论阳明心学当中经常引起我们今人误会的一个问题,就是心外无物。当然这个问题实际上是和致良知等问题联系到一起的。
一.心外无物 由心即理展开
心外无物这个话题。在王阳明的时代,理解起来可能比我们今天要相对来讲更容易。我们今天一般人长期以来都接受这样一个基本教育,认为事物是客观存在的。既然说是客观存在,言下之意就是和我们的心是没有关联性的。不管你意识怎么活动,所谓的客观事物自身存在就是客观的,这个观点当然有它自己的道理。
可是王阳明讲的心外无物,实际上并不全然是在这个意思上面的,当然跟这个问题也有关系,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所谓的心物之间的关系。那王阳明那里讲这个心外无物,究竟怎么说?
首先可以从一个总的概念上来考虑这个问题,大家应该还记得心即理。那是王阳明讲全部思想的一个核心的基础,我们也花了很多时间去试图和各位朋友探讨过这个问题。王阳明讲的心是什么意思?讲的理是什么意思?总而言之,按照心即理的观点,实际上便已经确立了人的自身存在的本质,也就是我们的本心,作为我们人的本然的本来真实的存在和天道本身是一致的。
如果我们晓得这个基本的原理,那么就应该是非常清楚,天下哪有什么事物存在在道之外呢?道就是全体,道就是全部。它是含摄了宇宙自然世界本身一切万事万物的,如果我的本心等同于道,在理上来说,那就是无心外之物。心即理就已经决定了王阳明必讲心外无物,无心外之物。
另外一个方面,理或者道它本身同样并不是能够脱离一切宇宙间的万事万物单独来存在的,或者换过来说,道的自身存在是通过宇宙间万事万物本身的存在来体现的,在古代也说离道当然不会有物,离物同样也没有道。王阳明在讲无心外之物的时候,还有后面一句话,物外也无心。在存在的本然状态上面来说,心物原本是浑沦的,这是从大的理论上面来说。
二.生活之中 常人难以企及
可是话说回来,就日常生活当中来说,所谓的心外无物能否得到我们日常生活经验的证明,这一点可能是更为重要的。如果王阳明讲的心外无物和我们日常生活经验是没有关联的,那么显而易见,阳明心学也不会得到我们大家的共同认可。
很坦率的讲,日常生活当中对我们普通个人来说,我们都不可能达到心外无物的境界,达不到那个状态。我们往往只是以我们非常有限的个体的经验活动范围来当作我们世界的全部。讲的不好听一些,有的人很可能就是老婆孩子热炕头,那就是他的世界,就是他生活的全部。他对这个范围以外的所有一切存在、一切现象、一切所谓的事物,他都不关心的。既然他不关心,那实际上也就在他的心外。
按照王阳明心外无物的观点,实际上我们普通人反而都是心外有物的,心外有太多的物。日常生活当中有些人,恐怕除了他自己以外,便没有任何别的其他东西;他就是自己的全部世界,他自己以外的一切都跟他不相关,都在他的世界之外,那就叫做心外有物。心外有物是个什么状况?我想到庄子那一个井底之蛙的比喻,我原来好像也用过。普通人来讲,在懂得实现自我生命的突破之前,我们人人都是井底之蛙;我们有一个关于自我的世界的局限,在这个限度以外,我们是不相干的。这样的人包括我们自己在内,这样的日常生活状况,实际上也就并没有完全的达成我们生命所应有的境界的全量。
我们是有局限的,要真正实现心外无物,我们面临着的第一要务就是要突破我们这样的一个日常的生活境界;不断的突破,同时我们的生活境界也在不断的开阔,不断的扩大,扩大到什么状况?那就是心即理的终极实现。我们在谈致良知的时候,谈到过了这个意思。
三.未看花时 寂为客观存在
当然了,古今可能也都差不了太多。人们在听到王阳明所讲的心外无物、无心外之物这样一些话的时候,都会觉得玄乎眩惑的,似乎超出我们的日常生活的理解,超出我们的生活常识。某一天,王阳明和弟子们一起去游会稽山,一位学生就给他提出了一个问题。当时我们设想一下,那或许是个春天,山上开着有花,这位朋友就说了(给王阳明提问题),说先生您平常都说心外无物,无心外之物,您看那个山崖上的花,明明是在山中自开自落,怎么就在你的心内,而不在你的心外呢?王阳明是说,你没有到山中来的时候,那么这山上的花和你的心同归于寂。你到了这个山上,花颜色便一时分明起来,所以不在你心外。
这段话或者说这一个故事,大家可能都非常熟悉,过去我们往往把它引来作为王阳明主观唯心主义观点的一个铁证。几乎谈到王阳明所谓的主观唯心主义的时候,基本上是没有不引用这一段话。那我们现在也来做一个简单分析,和各位朋友一起来探讨。
请注意,这位朋友首先说,花明明在山中自开自落,那么也就是说山中的花和我们的心是不相关联的,既然是不相关联的,当然就在心外,这个毫无疑问也是我们今天的通常的一种观点,这个留待以后再说。既然和你的心不相关联,那么显而易见它就在你的心外,也就是说山崖上的花开花落,和我们的心是没有关系的。王阳明平常都说心外无物,那显而易见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当中无法验证。
那王阳明的回答非常有趣,也非常机智,更能够体现王阳明思想的那种独特性。王阳明说你没到这个山上来的时候,没有看到这个花的时候,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这句话特别要紧。
王阳明从来没有说你没到这个山上来的时候,花就不存在,他用的是寂这个词,寂显而易见不是不存在的同义语,而只是一种特殊的存在状态。这种特殊的存在状态,也就是它是未曾被我们的行为活动、未曾被我们的心灵所含摄的一种状态,那么也就是说人的活动,和花还没有形成一种对象性的关系情景,这个很要紧。
四.看此花时 心物相互交往
王阳明说你到了这个山上来的时候,请注意,这里说的是到了这个山上面对着花的时候,这是行为活动。既然有行为活动,你和花就构成了一种对象性的交往关系,花成为你的活动的交往的对象,这个同样很重要。
正是因为有这样一种交往关系的存在,花和你的心构成了一种相互交往的对象性关系。王阳明说,此花只颜色便一时分明起来。那么毫无疑问,既然说分明就不是寂。那么我们还要特别注意,是什么东西使花的颜色由寂向分明转变的呢?正是你亲自来到山中,把花作为对象性交往关系这一个基本的事实的活动,使花这一个所谓的存在物。它的颜色一时分明起来,也就是对象事物才以它自身的真实状态向我们开放。那么我们来说,所谓的寂是什么意思?寂恰恰好就是一种纯粹的客观性。因为它是一种纯粹的客观性,所以任何人在和它构成对象性关系之前,对于它都是不可描述的。你不能说它存在,你也不能说它不存在,它就是一个寂。我们人来到了这个山中,把花来作为我们自我的对象,只有在这样的一个情况之下,这种记忆的客观性恰好就获得了解构,瞬间的解构,花的颜色向我们开放它自己。毫无疑问,我说我们人实际上也在像花开放,这叫做对象性交往。
实践性的交往性的人的活动,才是使原本对我们是寂的事物开放它自己的必要前提,或者说正是人的现实的实践活动,促成了原本对我们而言是寂的对象事物,实现了它的纯粹客观性的完全解构,从而以它自己一种真实的状态向我们开放它自己。
既然向我们开放他自己,我刚刚还提到过一下,我们人实际上也在向对向开放。正是在这种相互之间的交往关系之中,人实现了和对象事物的交往。人我们的心实现了和对象事物的联系,这就有了关心的联系。这也就是王阳明为什么说你到山中来,此花颜色便一时分明起来,一个对象物和我的心有了一种相互之间的联系,那么显而易见他当然不在你的心外,跟你的心是有关联的。这个话题我相信各位朋友是可以理解的。
五.实践活动 消解事物之寂
再举一个显而易见的例子,我假设你完全没有听到过我,你当然也没有见到过我,你也不知道有我这么一个人存在;那么好,如果有一个人问你杭州有位董平你知道不知道?当然你会说不知道。那同样的,如果这个提问的人换一个说法,比如说他是个哲学家,换一种哲学的所谓提问,他说那董平存在不存在,我相信你没有办法回答存在,你也没有办法回答不存在。因为不论你回答存在还是不存在,实际上都是对于某一个对象物的明确的存在性的肯定。那你只能说我不知道,一样的。所以我有时候说并不是在哲学的意义上因为某人说了某事是不可知的,然后他就变成唯心主义,未必。这是一个非常实在的日常生活的基本事实。
假定我们某天某时见面了,然后我说我是董平,董平就立即以我当前状态向你开放,同样的你也同样会以你当前的状态向我开放。
我们有了联系,有了一种心灵之间的联系。好,同样这两句话转过身去人家再问你,杭州有个董平知道不知道,你一定会说知道。它存在不存在,你也一定会说存在。我们认识之前,交往之前的我对你来说就是寂,对于一个寂的纯粹的客观存在,恰好我们是不能言说的。我们有了见面的交往之后,那么我的这个寂立即就对你转变得分明起来。把对象的纯粹客观性给解构了之后,它的真实的存在性才呈现出来的。这个话说起来有点绕,但是我相信朋友们是可以理解的了。
王阳明说的无非是这么一个意思,日常生活当中,我们心外原有许许多多的事物,有待于我们现实的真实的实践活动,去却除这种纯粹客观性的寂,而把它的存在性显化出来,让这个存在性的像我开放,被却除了纯粹客观性之寂的这样的一个对象物的存在,不只是把它的存在性向我开放,它的存在的意义或者说是价值,同时也因为和我有了一种关心的联系,而建构起来。王阳明先生讲的心外无物,在这个意思上面来说,还不只是涉及到心和物、事物是不是客观之类的这类问题。
王阳明先生讲的这个心外无物,实际上更重要的一个意思,他强调事物的真实的存在性是需要我们人通过现实的经验活动去促使它向我呈现的,通过特定的关系,实践的活动使客观的事物那个寂被消解掉之后,存在性才获得了澄明。也只有被澄明了存在性的事物的存在,跟我因为有了一种关心的联系,所以存在才在我这里获得价值和意义。
今天咱们就先讲到这个地方,下次再说,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