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教我学中医:抄诵《四圣心源》】(42)

劳伤解

15.衄血

作者:清·黄元御

【一元堂按:

何為衄血?亦称鼻衄,即鼻子流血,才能称為衄血。

衄血之證有三。一者,傷絡之衄。二者,傷寒之衄。三者,溼寒之衄。三者皆為鼻子流血,但病因各异,用药有别。

傷絡之衄,傷在陽絡,血外溢而致。若傷在陰絡則血内溢,血内溢則后血,非衄血之證。但皆因於食饮無節,起居無常所致。

傷寒之衄,顾名思义,因外感風寒,寒傷營血所致。

溼寒之衄,則全因中下溼寒,土敗胃逆所致。

三者虽病因各异,处方有别,但治則皆须敛肺降胃。黄師曰:"衄血之證,宜清金敛肺,而必并降胃氣。降胃必用半夏。"

降胃必用半夏,密言否?謹记!】

原文:

15.衄血

肺开窍於鼻,肺氣降敛,則血不上溢。肺氣逆行,收敛失政,是以為衄,其原因於胃土之不降。

《百病始生》:卒然多食饮,則肠满,起居不節,用力过度,則絡脈傷。陽絡傷則血外溢,血外溢則衄血,陰絡傷則血内溢,血内溢則后血。

衄血者,陽絡之傷,則營血逆流,而衛氣不能敛也。

肺主衛氣,其性收敛,血升而不溢者,賴衛氣敛之。而衛氣之敛,由於肺降,降則收令行也。

而肺氣之降,机在胃土。胃土上壅,肺無降路,收令失政,君相升泄,肺金被刑,营血不敛,故病鼻衄。

而火炎金傷,不皆實熱,多有中下溼寒,胃逆而火泻者。

至於并無上熱,而鼻衄時作,則全因土敗而胃逆,未可清金泻火也。

外感傷寒之衄,亦非关火盛,緣寒傷營血,營郁而衛闭,衛氣壅遏,蓄而莫容,逆循鼻窍,以泻积郁,衛氣升發,故冲營血,而為衄證。

衄則衛郁泻而表病解,原非火旺金刑之故也。

仙露湯:

麦冬(三钱)

五味(一钱)

贝母(二钱)

半夏(三钱)

柏叶(三钱)

甘草(二钱)

芍药(三钱)

杏仁(三钱)

煎大半杯,温服。

衄血之證,火泄金刑,氣傷血沸,宜清金敛肺,以回逆流,而必并降胃氣,降胃必用半夏。

近世誤以血證為陰虚,半夏性燥,不宜血家,非通人之論也。

若上熱非盛,而衄證時作,則全因中下溼寒。當加干姜、茯苓温燥之药。

若大衄之后,氣泄陽亡,厥逆寒冷,宜加参、芪、姜、附,以續微陽。清润之药,切不可用。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