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净,皮也净!中医治“脂溢性湿疹”的方子,干货分享,请体会

(本文仅供学习、参考,不能替代医嘱和处方。文中所述配伍、方剂,必须在中医师当面辨证指导下来借鉴、应用,切勿盲目尝试。)

本文理论依据:《中医方剂学》、《中医基础理论》、《中医病因病机学》

你好,我是中医人,文君然。

今天这篇文字,我想和你聊聊,中医是如何看待和应对湿疹的。

来,我给你讲个真实的故事。

话说有这么一个女孩,当时只有6岁,医案记载姓吴。

她这个孩子,平时就大便干结。大概从半年前开始,她多了一个毛病,就是头部瘙痒,而且有液体渗出。

等到看病就医的时候,医家往孩子头皮上一看,也着实吓了一跳。只见,这孩子头皮上有红色的斑块,斑块上有针帽大小的丘疹。有一些,渗出淡黄色的液体。还有些,结痂了。

当时, 小孩子非常痛苦,做父母的也是心急如焚。

当时,医家仔细揣度,提笔书方一首。这张方子,我认为很有代表性,值得借鉴、收藏。它就是以泻黄散做的加减。你看看吧——

藿香、佩兰、生石膏、薏苡仁、茵陈、桑叶、茺蔚子各10克,栀子、防风各6克,白附子和升麻、炒川连各3克。

结果,这个方子,患者连用5剂,头皮上的症状几乎完全消失。见效之明显,让患者父母喜出望外。后来,医家以甘寒清养之品善后调养,巩固疗效,最终让小患者恢复正常生活。

这是医案的全部经过。它最初刊载于1988年的《辽宁中医杂志》。这是我近些年看到的,比较有代表性的验案。

我讲讲这背后的道理。

你看,这个小患者,主诉是头部有红色斑块、丘疹,而且有黄色液体渗出。

我以前讲过,任何皮肤上的事儿,其实都是体内阴阳失衡的表现。人的体内有问题,皮肤才有问题。

那么,这个孩子的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呢?

做中医的,一定要善于观察细节。这个孩子,一直以来,大便干结啊。

大便干结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她脾胃有郁热。脾胃有热,湿热蕴藉,这是小患者体内的基本状态。

巧的是,我们体表运行的卫气,也源于脾胃。现在,你脾胃有湿热,那么从脾胃化生出来,进而输布于体表的卫气,就难免带着湿热之邪来到皮肤。就这样,湿热之邪浸淫肌肤腠理,这就形成了脂溢性的湿疹。孩子渗出来的黄色液体,其实就是湿热的表现。

那么,面对这个情况,我们该如何应对呢?医案里,医家用到了泻黄散加减。我们一起来体会一下——

藿香、佩兰、生石膏、薏苡仁、茵陈、桑叶、茺蔚子各10克,栀子、防风各6克,白附子和升麻、炒川连各3克。

这里头,藿香、石膏、栀子、防风,其实就是泻黄散的基本组成。石膏和栀子清热,防风和藿香散达郁火。

在这个基础上,医家加佩兰芳香化湿,加薏苡仁利水除湿,加茵陈清热利湿,加桑叶疏散风热,加茺蔚子活血清热,加升麻清热解毒,加川连清热燥湿,加白附子化湿燥痰。如此,患者中焦脾胃的湿热之邪就被解决了。她皮肤上的问题,自然也就随之化解了。

其实,临床上这种湿热蕴脾,发于腠理的湿疹,还是很多的。该如何应对,中医有各种方法。泻黄散加减,算是其中一个办法。文老师把它详细解读出来,供读者朋友们借鉴、体会。有需要的朋友,不妨将方子抄下去,日后有机会,在中医师辨证指导下来借鉴、应用。在不经辨证的情况下,非专业读者最好不要尝试。

关键是,我们要明白一个道理——任何皮肤上的问题,说到底,都是身体内环境的问题。而内环境的失衡,往往是从脾胃失衡开始。因此,我们清淡而均衡的饮食,是保护皮肤的重要手段。

好了。就说这么多吧。文老师感谢你的阅读。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