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 60年代他为救蕉岭家人 从穆斯林国度印尼寄一大罐猪油

巧遇我祖母的乡亲第二代梅州蕉岭人,小生意人裁缝店的老板许金招,他的故事动人心弦,感染了我,彰显对家乡及家族深厚的感情。

到我的印尼小时候居住的地方邦加(Bangka)槟港(Pangkal Pinang),最喜欢的节目,就是四处缓步走走,逛街看市场,也和店家聊聊天。

还好,邦加人很善良,热情好客,对于我这远方游子,也是久疏家乡的乡人,和蔼亲切有加,谈天说地,令我如沐春风,既开心又感恩。

华人的小生意大贡献

因为历史原因,即是华人曾经占据邦加人口的70%(现在降为33%),所以槟港的市区,大多数是华人居住,开小店做生意的不计其数,他们演绎了邦加经济的发展变化,撑起消费市场的规模。

的确,50年前,邦加市场上,当地的土产也吧,偶尔见到来自新加坡、马来西亚、香港及中国的产品也吧,都是由华人经过对面海的巨港(旧港Palembang)或椰城(雅加达Jakarta)的不同途径运进邦加的。

半个世纪过去了,据我观察,现时邦加市场上,很多国产或进口的五金、轻工及饮料、食品、干货等商品,品种齐全繁多,也与大城市雅加达、泗水不遑多让,这是邦加华人的经济杠杆在起作用,善莫大焉。

继承父业卖凉茶的第二代开平人

我在逛街时与方耀威见面,他继承父业卖凉茶为生。其父亲方昌,在槟港赫赫有名,当时在巴刹的Hebe电影院前面广场,卖广府人的24味凉茶、菊花茶,这位原籍广东开平的老人,被人们称为武功超群,还会点脉(点穴)致人以残,当地绘声绘色地传闻,他曾经以点脉手法,把无礼挑衅他,并率先动手的当地华人拳击冠军,也是混混阿林(Alim),击倒在地不起。

方耀威的店是前店后住屋,大厅与走廊都摆满了货物。

邦加客属公会主席邹霖财与方耀威(右)。

我到方耀威的店里,看见凉茶车还摆在店里,下午才挪到其他地方卖。他的店也是家,里面摆满了整整齐齐的货物,日用品、洗涤货品甚至饼干、饮料等都很齐全,而且从店面摆到里屋的走廊、过隔(连接厨房与大厅的空间),原来他是做批发兼零售生意的。

方耀威的店兼做批发与零售生意,上面挂的都是简装洗头液。

方耀威的店员客家小妹在招呼顾客。

方耀威的经营模式在邦加很典型,这种靠小生意为生的华人,真是千千万万。无独有偶,也是广东五邑人后代,即是我曾经学过南拳的恩平拳师吴锡泮的儿子阿坤,也在附近开一个五金店,也和我见了面。

祖籍国困难时期

救济家乡的第二代蕉岭人

祖籍梅州蕉岭县蓝坊镇大地村裁缝店的老板许金招。

这次逛市场,发现槟港还有很多从事手工业活的华人,一名裁缝店的老板许金招,就是原籍梅州市蕉岭县蓝坊镇大地村的第二代客家人,他的店前面很小,他和请来雇来的工人,接活车东西,里面有商店,不知是否属于他。

由于我的祖母就是蕉岭新埗圩徐溪人,大家的谈话格外亲切。问过他回过蕉岭吗?回答是肯定的,而且不止一次。

原来他的6兄弟姐妹中,大部分在印尼出生,只有一位国内生的大哥许金发,留在家乡没有跟其父亲来番,一直陪伴祖母,直至现在年老,已从教师职位退休,仍然坚守桑梓祖屋。

我说,根据您们家的特殊情况,过去中国还很艰难的时候,您父亲没少寄钱寄物照顾乡下的亲人吧?

他动情地说,是啊!在中国1960年生活困难时期,他家里不断寄去东西,记得连猪油都装在粒粒香花生大罐子里,仔细包装封好,用邮局直接寄到大地村。

他说,那时中国物质匮乏,普遍营养不足,乡下家里收到猪油,非常珍惜,分给亲戚,帮了很大的忙,真是“救了命”呀。

谈到中国今昔非比,他也很感慨地说,他大哥退休后收入不错,子女都跑到广州、深圳发展,家里不缺什么了,他们也很久了不必支援乡下家里。

他颇有感触地说,没想到祖国变化那么大,觉得中国的发展很了不起,每次回去都看见有变化,对此他感到很欣慰。(此博文刊于 2013-11-12 23:56)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