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谈】我们终此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我们终此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读《无声告白》有感
文//田 琰
“我们终此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第一次看到这句话,心底的某根神经被深深的触碰,似曾相识,产生了无法言语的共鸣,心里有一股欲望的力量指引着我一定要看看这本书。
《无声告白》沉睡在我的kindle电子阅读器里已有一年多了,2016年7月至12月在四川工作的那半年,给自己买的唯一有点小贵的东西就是我的Kindle,花了我一千五百大洋,对于刚工作的我还是有点奢侈的,很多人说kindle没多大用,只能看书不能上网,还不如买个iPad,是的,kindle没有iPad那样丰富多彩,可是我不后悔,自从买了它,我看了很多书,它同样丰富了我的生活。《无声告白》是我的阅读器里最早买的书,唯独把它冷落到现在2018年5月底才看完,冷落它的个中原因我也说不清楚,也不想去解释,现在只想谈谈我看完这本书的个人感受。
莉迪亚,一个刚过完16岁生日的女孩,正值青春花季的她,却选择了一条不归路,走到湖中心结束了自己年轻的生命。莉迪亚是李先生和李太太的掌上明珠,是他们三个孩子中最爱的孩子,她拥有着母亲蓝色的瞳仁,因此父亲詹姆斯爱她,她在生物课上表现优异,因此母亲玛丽琳爱她,因为她继承了母亲的科学天赋。父母亲深信,莉迪亚一定能实现他们无法实现的梦想,父亲希望她可以拥有很多朋友,可以融入人群,而母亲则希望她在人群中与众不同。
在父母亲的期待下,莉迪亚艰难的生活到了16岁,她一直是一个乖乖女,不会违背父亲,更不会顶撞母亲。在莉迪亚五岁那年,母亲玛丽琳想要再次去实现自己的梦想,修完所有学科,做一名医生,不辞而别,抛弃了家中的丈夫,幼小的两个孩子,独自一人去到远方租房子学习,直到二女儿汉娜的到来,让她不得不放弃学业,重回家庭,继续相夫教子,菜米油盐酱醋茶,这不是玛丽琳想要的生活,这也就导致了悲剧的发生,重归家庭后的玛丽琳把所有希望寄托在莉迪亚身上,希望她将来可以实现自己的梦想,做一名医生;在母亲离开的那些日子,小小的莉迪亚就暗自许诺,只要母亲可以回来,她就一定要乖乖的听话,后来母亲回来了,她也履行了承诺,多年来对于母亲的各种要求,她都全部答应,对母亲说的最多的话我想就是那句“是的”,她从不顶撞母亲,害怕母亲的再次失去,只希望母亲可以留在身边,只想留住母亲的爱;莉迪亚的父亲詹姆斯一个出生在美国的二代华人,小时候的他被当做异类,有着与周围同学不一样的肤色,发色,包括身体也是那样的瘦小,他在同学的种族歧视与嘲笑声中长大,他努力学习上了哈佛,虽没能留在哈佛任教,但也是米德伍德中学的教授,他付出的所有的努力只想融入人群,可始终他还是未能如愿,除了妻子玛丽琳愿意违背自己母亲的意愿嫁给了他,对于他的孩子,他努力让他们融入人群,期望最大的就是莉迪亚。
莉迪亚不能参加任何派对,不能和男同学出去玩,因为这些都在浪费时间,对于她母亲玛丽琳来说,她的生活只有做不完的物理、化学等等的作业;莉迪亚每天晚上要给同学打电话,用行动去告诉父亲她有很多朋友,她已经融入了人群,虽然只有按键的拨号音,因为她不知道该给谁打电话,她没有朋友,自己拿着听筒对自己说着些无关紧要的话,长久以来,她都在这样自言自语假装打电话。母亲给她的生日礼物、圣诞礼物从来都是书,没有过一个花季少女真正想要的项链、裙子。她从没让父母亲失望,可父母亲一直在让莉迪亚失望。
最终,父母亲过度倾斜的爱与期待成为了莉迪亚沉重的负担,一步一步逼她走向湖心,背负着沉重的期望与爱,渴望在湖中找到自己。
这就是家庭,一个带着中国味道的美国家庭。在看似融洽的生活中却有着无声的忍受,愿意因为爱的承诺而妥协、牺牲,会因为害怕失去而顺从,害怕失去所爱,却又渴望着自由。文中莉迪亚最终找到了自由,只是她的自由是用生命去换取的,她选择了一条不归路。
读完这本书,对我感触很深的就是莉迪亚的短暂人生,在当下的中国,像莉迪亚一样承担着父母亲期待的孩子太多太多了。
对于我的父母那一辈人,不管他们成功与否,或多或少总觉得有些遗憾,而这些遗憾会去到哪里,大多数会附加给他们孩子。就比如我的父母,他们是地地道道的农村人,只有小学文化水平,他们最大的希望就是他们的三个孩子都可以考大学,走出农村;我爸妈经常对我和弟弟妹妹说的话就是“只要你们好好读书,就是砸锅卖铁我们也供你们读书。再苦再累我们也觉得幸福,也心甘情愿。”简单的话语,却包含了父母对我们深深的期待。他们面朝黄土背朝天,做着最底层的农民工工作,挣钱供我们读书。在我的老家,在我上小学、中学那会,父母为了挣钱外出打工,大多数孩子成为了留守儿童,而我爸妈怎么说,出门挣钱打工也是为了孩子,可是父母不在身边,对孩子的学习影响很大,他们最终决定,妈妈陪在我们身边,爸爸在县城工地干活,方便随时回家。在我们从小的时候父母就在耳边念叨“好好读书,好好读书”。看着他们那么辛苦,我从小就很听话,一直都有努力读书,从不违背父母的意思,只希望爸妈可以开心点,干活不会觉得累,我成绩不是最好的,也没能上重点大学,最后只上了个普通本科院校,但爸妈还是很开心,不管怎么样他们的其中一个孩子还是考上了大学;为了让我好好读书,爸妈把我的生活安排得井井有条,除了学习以外的事情,都不用我超心,以至于现在的我遇到事没有主见比较慌张不够沉稳,就像温室里的花儿,经不起风吹雨打。
以上只是我的家庭。而现在的孩子承担的压力更多,在这个优胜劣汰,崇尚应试教育的社会里,补课成了家长们的法宝,家长希望孩子在假期不荒废学业,希望在假期多学点东西,不能输在起跑线上,我想这是现在父母亲做得最多的事了,给孩子报各种兴趣班、补课机构,学舞蹈、学钢琴、学画画、学奥数,从语数外到物理化到历史政治地理,没有一科是落下的,只希望他们的孩子门门精通,做一个全能人才,使得孩子们没有了周末没有了假期,没有了童年,孩子迫于学校老师与家长的压力,对于补课也只是敢怒不敢言,是否真正愿意补课,我想只有补课的孩子自己心里明白。
我现在还没有孩子,希望将来我有了孩子,他可以随心、随性做事,不要活在别人的期待里,不一定要学那么多东西,条条大路通罗马,有一技之长足以。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