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读论语滋味长22

(一)象棋与围棋

象棋,是你绞尽脑汁琢磨如何能从万军之中取下敌方上将首级。

围棋,是你知晓不能消灭对手,但能博弈的是谁能占有更大的优势。

象棋:每一类棋子作用,功效,走法都各有特色。

围棋:每一个棋子功能、用途都一样。

象棋:讲究守与攻,其目的是吃掉对方的主将

围棋:讲究攻与守,其目的是遏制(Containment)对手扩大优势。

象棋:讲究直接的对线变化。不是我吃掉你,就是防你灭了我。

围棋:讲究围与被围之间的相互遏制。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象棋:是一种战术

围棋:是一种战略

卫灵公不用孔子

孔子不士卫灵公

其实和围棋与象棋一样。

两个人的棋路不同

下不到一个棋盘里。

至于他俩谁是象棋手,谁是围棋手?

我有我的观点

他有他的意见

至于事实真相

则又是另一番故事了。

卫灵公天寒凿池,宛春谏曰:“天寒起役,恐伤民。”公曰:“天寒乎?” 宛春曰:“公衣狐裘,坐熊席,陬隅有灶,是以不寒。今民衣弊不补,履决不组, 君则不寒矣,民则寒矣。”公曰:“善。”令罢役。左右以谏曰:“君凿池,不 知天之寒也,而春也知之。以春之知之也而令罢之,福将归於春也,而怨将归於 君。”公曰:“不然。夫春也,鲁国之匹夫也,而我举之,夫民未有见焉。今将 令民以此见之。曰春也有善於寡人有也,春之善非寡人之善欤?”灵公之论宛春, 可谓知君道矣。君者固无任,而以职受任。工拙,下也;赏罚,法也;君奚事哉?若是则受赏者无德,而抵诛者无怨矣,人自反而已。此治之至也。《似顺论第五》

(二)卫灵公 第十五

15.1 卫灵公问陈於孔子。孔子对曰:“俎豆之事,则尝闻之矣;军旅之事,未之学也。”明日遂行。

这段讲的是企业主一般都会招聘与企业文化特质相符的人,否则能力越大,对企业文化的破坏力就越大。

卫灵公请教孔子排兵布阵之道。

孔子说,规章制度的事情我可以讲解一番。排兵布阵的事情我不擅长。

(卫灵公抬头看鸟,无视孔子的存在……)

第二天孔子就离开了卫国。

15.2 在陈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这段讲的是固穷之道。发现问题要解决问题,而不是抱怨问题。

离开卫国,来带陈国地境。因为吴国与陈国的战乱,这一路之上缺衣少食。随从们要么生病要么一脸愁容。

子路一脸不高兴的拜见孔子:“君子也有穷困的时候吗?”

孔子说:“君子当然有穷困的时候,但不会像小人一样面对穷困就歇斯底里。”

15.3 子曰:“赐也,女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对曰:“然。非与?”曰:“非也,予一以贯之。”

这段的重点是理解什么叫一以贯之。

一以贯之:类似于老子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指的是一种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先观察象,然后利用数字寻找这个象中的逻辑规则(同一律,矛盾律,时间律),然后“逻辑”地推出更多的“公式与法则”,然后根据这些新推出来的公式与法则,再运用同样的逻辑规则,再进一步“逻辑”地占出更多的公式与法则,然后再重复这个过程,以致无穷……

IT系统 ,生物体的DNA系统,人类的语言系统……都适用于“一以贯之”。

孔子说:“赐啊,你以为我是什么都学并且能记住的人吗?”子贡答道:“对啊。难道不是这样吗?”孔子说:“不是,我是用“一以贯之”的方法学习,从根本上下功夫啊。”

15.4 子曰:“由!知德者鲜矣。”

这段讲精神收获得到的快感。(比物质收获得到的快感更强烈)

重点理解“鲜”。不能当少来理解。要当品尝到稀少的美味来理解。

孔子说,精神上知道如何做正确的事并有所收获,是一件幸福的事。

15.5 子曰:“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

这段话要与前文“其然,其所以然”一起看。

孔子说,讲无为而治有比大舜做的好的吗?大舜有什么“为”的地方吗?只有两点呀。一是恭己,一是正南呀。(不要得鱼忘筌~)

15.6 子张问行。子曰:“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立则见其参於前也,在舆则见其倚于衡也,夫然后行。”子张书诸绅。

这段讲诚意慎独之道的忠信笃敬。

忠是言如其心

信是行践其言

笃是详察不轻浮

敬是尊重不苟且

子张咨询出行之道。

孔子说,说话要做到忠与信,办事要做到笃与敬。忠信笃敬的人在陌生的蛮夷之邦也能生存。不忠信笃敬的人在熟悉的文明社会能够立足吗?

孔子说,言忠信行笃敬这六个字要时刻记在眼中,然后才能出行。

子张把这六个字记在了腰带上。

15.7 子曰:“直哉史鱼!邦有道,如矢;邦无道,如矢。君子哉蘧伯玉!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

这段讲的是有守之道与有养之道。

直哉有守,君子有养。

孔子说,子鱼是个守原则的人啊!国家有规矩时,他坚持原则像射出去的箭一样直。国家没有规矩时,他也坚持原则像射出去的箭一样直。

孔子说,蘧伯玉是个有修养的人啊!国家尊重规矩时,他出来做事,国家不尊重规矩时,他卷铺盖退隐。

15.8 子曰:“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这段话是讲说话的时机之道。

孔子说,该说话的时候不说话,别人会不认可你的为人。相反,不该说话的时候乱说话,别人会认为你说话办事不牢靠。有智慧的人说话做事会讲究时机、火候。

15.9 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这段是在论心与论迹。

志士:与前文“何如斯可谓之士矣”章一起看。

无:无心

有:有迹

孔子说,志士仁人没有不择手段求生存之心,却有不择手段求仁之迹。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15.10 子贡问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

这段讲的是为仁之道。

问仁:讲的是什么是仁。

问为仁:求的是如何能做到仁。

子贡问如何能做到仁。

孔子说,工匠想把工作做好,第一步是先磨砺他的工具。管理国家也是一样,要与有贤能的高级管理者及有进取心的基层处好关系。

(一个好汉三个帮)

15.11 颜渊问为邦。子曰:“行夏之时,乘殷之辂,服周之冕,乐则《韶》、《舞》。放郑声,远佞人。郑声淫,佞人殆。”

这段讲如何治理好国家。(夏忠、殷鬼、周文)

行夏之时:正时令,勿违农时。

乘殷之辂:重科教,运用商代的马车技术。

服周之冕:重文教,坚持周朝的礼仪文化制度。

乐则韶舞:立标杆,把大舜的为邦之道当做榜样。

颜渊问如何能管理好国家?

孔子说:“择先贤管理者做的好的地方而从之,其不善的地方改之。”

15.12 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这段讲的是易经吉凶悔吝之道中的吝。

《易经·系辞传》:“吉凶者,失得之象也;悔吝者,忧虞之象也。”

吉:要通过主观改变和努力得到“平安”“美好”“善良”“放下兵器”

凶:是出于主观期望之外,意外得到的状态,是逾矩后的“果”。

《易经·系辞传》说:“吉凶生乎动”。

吉凶,就在心与迹的变化之间而已。

悔:是一种心理活动,是在发生“凶”之后的自责。

吝:是心上有事放不下,有包袱,进而担忧害怕的心理活动。

孔子说,如果不能处理好心头上的“吝”,就会忧愁逾矩之后的“果”。

(想要的得到吉,一定要处理好吝。否则就有几率凶,凶后必悔。)

15.13 子曰:“已矣乎!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

这段与前文9.17重复。讲自然舒服与外在胁迫(吉凶之道)

色:甲骨文人跪在刀前,形容人在压力压迫下的样子。

孔子说,古往今来,我没见过人在压力压迫下还能觉得自然舒服的。

15.14 子曰:“臧文仲其窃位者与!知柳下惠之贤而不与立也。”

这段是上文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的一个例子。

臧文仲:在前文5.19靠占卜治国也被孔子当成了教学案例。

孔子说:“藏文仲该说话的时候不说话,知道柳下惠正直诚实有才干却不为他举荐。”

15.15 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这段是上文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的一个例子。

孔子说,不该说话的时候,要对自己严格要求并宽容别人的不足,就可以避免别人的怨恨。

15.16 子曰:“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吾未如之何也已矣。”

这段与《蒙》卦一起看。

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志应也。

孔子说,不是我要去求那些蒙昧的学生来接受启蒙教育,而应该是学生带着问题来求教于我。”这样才能志知趣相应。

15.17 子曰:“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惠,难矣哉!”

这段与上文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一起看,讲的是有意思与有意义。

孔子说,三五好友聚在一起,只做那有意思的事情,当然很有意思,却未必有意义。但是做成了有意义的事情,一定有意思。你们在我这里不追求有意义的事情,只顾行小惠,这样怎么行?

15.18 子曰:“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这段讲君子之道。

孔子说,君子内心装有大义,按照礼仪制度实践大义,对人谦逊事以大义,对事重诺讲诚信。能做到这四点的是君子。

15.19 子曰:“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

这段讲能力的重要性。

孔子说,君子只会担心自身的能力不足,不会去怪罪别人不赏识自己。

15.20 子曰:“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

这段讲的是没有求名之心,要有为善之迹。与下面的君子之诗一起品味:

道路泥泞人委顿,豪杰斫贼书不载。真正名士不风流,大石磊落列天际。

——原来是君子!

孔子说,君子担忧的不是名声不被流传,而是担忧自己没有与自身名望相匹配的善迹。

15.21 子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这段讲君子、小人之分。

孔子说:“君子反躬自省,小人推卸责任。”

15.22 子曰:“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这段讲不争与不党。

争则容易变成小人。党则容易让小人混进来滥竽充数。

孔子说,君子自尊自爱不与人争,合群但不结党。

15.23 子曰:“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这段讲的是用人听言之道。

孔子说,君子不会推举虚有其表说话好听的人,也不会因为看不上一个人就不听取他的意见。

15.24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这段话讲宽恕之道。

子贡问道:“有可以终身奉行的一句话吗?”孔子说:“大概是'恕’吧。自己不喜欢的情绪,不要强加给别人。”

15.25 子曰:“吾之於人也,谁毁谁誉?如有所誉者,其有所试矣。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

这段讲毁誉之道与直道。

直道:一个人有五分功过就说五分功过

毁道:五分功过的事实毁成三分功劳七分过错。

誉道:五分功过的事实誉成七分功劳三份过错。

孔子说,我对待别人,善就是善,恶就是恶,不会运用毁誉之道。尧舜禹时代的人们也是这样实事求是的。

15.26 子曰:“吾犹及史之阙文也,有马者借人乘之。今亡矣夫!”

这段讲的是助学之道。

阙文:理解成有疑暂缺的字是一个意思。理解成表示由此而始读者将进入一个“规定的区域”又是一个意思。

阙:是一种建设在道路之上的门类示意物,是一个关于范畴的概念,用来表示由此而始,行者行将进入一个“规定了的区域”。

孔子说,我还能看见历史上的阙文,看见这些阙文能让我读书时有一种醍醐灌顶的感觉。这种感觉就好像走在路上遇见一个有马的人,他把马借给我骑一样……如今看不见这种阙文喽。

阙文小例子:

《道德经》阙文:该书讲柔道。适合统治阶级看,思考如何保全自己的利益

《阴符经》阙文:该书讲贼道。适合被统治阶级看,思考如何争取利益。

阙文:一种提示功能,提示你看书要以什么样的位置、观点读书

15.27 子曰:“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

这段讲坚忍之道。想要谋德必要坚忍。

孔子说,变乱是非扰乱人心。要忍受战术上的失败,谋求战略上的成功。

15.28 子曰:“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

这段还是在讲毁誉之道与直道。

孔子说,大家批评他,我们要客观调查。大家都表扬他,我们还要客观调查。

15.29 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这段讲主观意识与客观规律的关系。

孔子说,主观意识要在客观规律的基础上才能弘扬广大。客观规律是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的。

15.30 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这段讲知过改过是善,知过不改是过。

孔子说, 过而能改,则复于无过,过而不改,则过上加过。

15.31 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这段接着上文讲孔子亲身经历的过,以及改过后的经验教训。

孔子说,我曾经尝试过终日不食、整夜不睡挤出来时间用来思考。其实这是一种没有收益的过。不如学人饮食、学人睡眠用提高效率来挤出时间思考学习。

15.32 子曰:“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君子忧道不忧贫。”

这段讲劳心与劳力。

孔子说,君子谋求经营的是道德规律不是谋求经营食物。谋求食物去耕种呀,要知道也有挨饿的时候。学习谋道去管理劳力者,才能享有福禄。

所以说,君子担忧的是自己经营不好道德规律而不是担心贫穷。

(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士农工商,为何要打击商人?因为商人也是劳心者。)

15.33 子曰:“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知及之,仁能守之,不庄以莅之,动之不以礼,未善也。”

这段讲实现善政的四个阶段:知、守、位、礼。

以现代管理为例,工艺管理的四个步骤。

步骤1-知:工艺人员会不会做

步骤2-守:工艺人员会做了之后,能不能编写成标准的作业指导书

步骤3-位:各工序工人能不能按照标准作业指导书讲工作完成

步骤4-礼:能按照标准作业工作后,是否有违反规则的现象。

孔子说:“靠智慧得到的地位,如果不能坚持关爱分享,虽然得到了,也一定会失去。靠智慧得到的地位,也能坚持关爱分享,但管理不严格,那么老百姓就不会约束自己的行为。靠智慧得到的地位,也能被人拥护,也能严格管理,但是不依靠制度,还不够尽善尽美。”

15.34 子曰:“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

这段讲的还是德才用人之道。

有德有才重用

有德无才培养用

无德有才慎用

无德无才不用

孔子说,有品德的人如果才不匹位的话可以培养起来,没有品德的人要用其小知的能力,不能培养他担任更重要的职务。

15.35 子曰:“民之於仁也,甚於水火。水火,吾见蹈而死者矣,未见蹈仁而死者也。”

这段讲学习的惰性。与前文“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吾未如之何也已矣。”一起看。

孔子说,让人民学习比让他们赴汤蹈火还难。我见过很多赴汤蹈火而死的人。没见过拼命学习而死的人。

15.36 子曰:“当仁不让于师。”

这段讲仁的力量。

孔子说,符合规律做事,平等爱人的人,任何力量都不能击垮他。

当仁不让顺势而为则会带领了一部分人的觉醒,进而携滚滚大势使整个年代觉醒。

15.37 子曰:“君子贞而不谅。”

这段讲信道的贞与谅。

贞:是在遵守原则的前提下随着客观实际变化而变化的高级信。(辩是非)

谅:是友直、友谅、有多闻中的信——言必信,行必果的初级信。(不辩)

孔子说,君子要信守诺言但更要在时势变化下信守诺言。

15.38 子曰:“事君,敬其事而后其食。”

这段讲为士之道。古代的士是养一群人给君主办事的。

孔子说,君子带队给君主办事,有事时应站在前面,分配赏赐时应站在后面。

15.39 子曰:“有教无类。”

这段讲孔子的教育主张。与因材施教对照看。

孔子说,通过教育能缩减人与人之间的差距。(孝与不孝,智与愚……)

15.40、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

这段讲事实与观点。

孔子说,信仰不同的人是不能一起谋划的。

15.41 子曰:“辞达而已矣。”

这段还是讲事实与观点。

孔子说:“把观点表达清楚就不要再多话了。”

(因为这只是你的观点,要聆听别人的观点)

15.42 师冕见,及阶,子曰:“阶也。”及席,子曰:“席也。”皆坐,子告之曰:“某在斯,某在斯。”师冕出。子张问曰:“与师言之道与?”子曰:“然。固相师之道也。”

这段还是讲事实与观点。

盲人乐师冕求见孔子,来到了台阶处,孔子说:“这是台阶(客观事实)。”来到了座位前,孔子说:“这是坐席(客观事实)。”大家都坐下后,孔子告诉乐师冕:“大家座位的分布情况(符合规矩的主观事实)”。

乐师冕离开后,子张问孔子:“和乐师冕的谈话有规律吗?”

孔子说:“当然,直接告诉盲人事实就是规律呀。(他们生活不便,你如果咨询他们的观点,对他们对我们都是一种负担。)”

事实Fact:是可证明的,不用争辩的。

观点Opinion:是人对某事的主观想法,是可争辩的。

(0)

相关推荐

  • 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

    ‍ ‍赏析 / 严勇.音频 / 张佳‍ ‍ 译文 君子(自身)不庄重(在别人面前)就不威严,学习就不牢固.(做事)以忠信为主:不和不如自己(忠信)的人交朋友.有过错不怕去改正. 赏析 这句话是孔子谈交 ...

  • #每日学论语#1.8【2017-7-16】

    [原文]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译文] 孔子说:"君子如果轻浮而不庄重,就不会有威严:如果虚心好学,就不会固执己见.如 ...

  • 薛永武:【国学智慧•论语】孔子“人能弘道”的主体性与情商思想

    启人才教育的新视野 孔子弘扬人的主体性,认为"人能弘道":他非常重视对人才的考察,"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他善解人意,深刻洞察人心人性,"其恕 ...

  • 再读论语滋味长01

    (一)前言 世间书籍皆是桥梁, 人间众生身处井中. 桥梁有长有短指引人生方向,井口有宽有窄开拓眼界大小. 放眼望,生猛的年代永远是以前而不是现在,因为时间的沉淀让我们有了机会对过往进行生猛的包装解读. ...

  • 再读论语滋味长02

    (一)井论 十年前,看乔布斯在斯坦福大学的演讲,讲述了生命中的三个故事: 第一个故事:关于如何把生命中的点点滴滴串连起来.--当你展望未来时,你不可能将这些片断串连起来,你只能在回顾过去时将他们串在一 ...

  • 再读论语滋味长03

    (一)观物观 以眼观物可取风,以心观物可识雅,以理观物可知变. (二)为政第二 2.1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此段为为政者画一个愿景讲--如何受人爱戴. ...

  • 再读论语滋味长04

    (一)论心与论迹 百善孝为先,论心不论迹,论迹家贫无孝子 万恶淫为首,论迹不论心,论心世上无完人 (二)为政第二 2.5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 ...

  • 再读论语滋味长05

    (一) 1.12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字面翻译: 有子说,礼的作用啊,最重要的是让人心境安顺,处事自 ...

  • 再读论语滋味长06

    (一)圈定切割大小君 论语中谈论事情圈定在一起,无非天时的事.地利的事.人和的事. 把论语的事切割碎了品味下,只有大人的事.小人的事.君子的事. "大""小"& ...

  • 再读论语滋味长07

    (一)论管理 管理是一门艺术.开放的题目,开放的答案.管理没有绝对的对与不对,因所处位置的不同,着重点的不同,管理只有好与不好,适合不适合. (二)八佾第三 3.18 子曰:"事君尽礼,人以 ...

  • 再读论语滋味长08

    (一) 有心为善,虽善不赏 无心为恶,虽恶不罚 (二)里仁第四 4.1 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 里与乡里的意思是不一样的. <周礼·地官·遗人>:&qu ...

  • 再读论语滋味长09

    (一)观观不对观观对 观观不对:任何人的三观都不会完全一致的. 观观对:每个人的三观都是值得尊重的,不能用有色眼镜看待别人的三观. 世上没有真正的共情和感同身受.哪怕共同经历,人类的悲喜也并不完全相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