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道明祖父是弘一法师李叔同少年时代同城知交,曾续写《送别》

▲ 在《归来》中陈道明塑造的陆焉识,身上有自己父亲陈宗宽的影子

陈道明1955年生于天津,家住五大道重庆道一幢联排别墅里。陈道明骨子里有传统文化的基因。70年代考入天津人艺后,他的父亲陈宗宽不同意儿子做演员,因为陈家是书香世家,没有干演艺这行的,但陈道明如果不去人艺就要上山下乡,所以陈父只好默许,接受现实。

陈道明的父亲陈宗宽的操守,是其家族传承的必然。他的父亲陈哲甫,是清末民初天津赫赫有名的文人、教育家,与严修、张伯苓、李叔同、赵幼梅等人是同时代的天津名士。

陈哲甫(1867—1948),一作拓甫,名恩荣,字以行,又字蔗圃,祖籍绍兴,生于天津。1893年中举人,1900年应聘严修(范孙)创办的严氏家塾,接触新学。1903年袁世凯任直隶总督北洋大臣时,下令选拔学生赴日留学,经严范孙推荐,陈哲甫和陈筱庄(宝泉)、李金藻(琴湘)等10人官费去日本留学,入东京弘文书院师范科学习。他们是天津第一批留学生。这所学校是日本教育家嘉纳治五郎为中国留学生创办的学校。1902年成立,1909年关闭,陈天华、黄兴、杨度、鲁迅、陈寅恪、李四光等人都是该校学生。

▲ 严氏家塾

陈哲甫这一批天津留学生,在三年期满毕业归国后,大多在直隶教育界任职,陈哲甫任直隶省学务处视学,负责督查直隶各县创办新学,倡导开通民智。1911年辛亥革命后,陈哲甫任北京高等师范(北师大前身)斋务长、庶务长兼教授,北京燕京大学国文系主任兼教授。期间返回天津,在汇文学校做国文教员,同时在国学研究社讲授周易、著述写诗,时人称其“赋诗万首,文词豪放”。后返北京任北平艺专国文教授。最后落叶归根回到天津,组织易经研究社,直到故去。

陈哲甫和严范孙、赵幼梅、王仁安、陈筱庄等人都是文友,赵幼梅是李叔同的老师,李叔同与王仁安、王新铭等同辈往来密切,这几个人虽然都比他年长许多,但李叔同文采斐然,众人对他刮目相看1915年,在浙江省第一师范学校任教的李叔同,以美国人约翰·奥德威的原曲《梦见家和母亲》填词写成《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斛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成为传世经典。

数年后,陈哲甫续写一段《送别》歌词:“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孤云一片雁声哀,日暮塞烟寒。伯劳东,飞燕西,与君长别离。把袂牵衣泪如雨,此情与谁语!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伯劳东,飞燕西,与君长别离。把袂牵衣泪如雨,此情与谁语!”这一句,恰恰表明了陈哲甫对故友的思念。陈哲甫与李叔同的交往虽未有记载,但也可以从两人共同的朋友圈关系中推断出他们之间是相识旧交的。另外,陈哲甫还续写了李叔同的《人与自然界》《归燕》两首词。

▲ 上图:李叔同在日本演话剧《茶花女》;下图:李叔同在天津与兄下棋

陈哲甫擅写草书,精通昆曲,著有学《易当言》《天津丧礼说略》等著作,但他最喜欢的还是填词唱歌,这实际上和现代文艺青年爱吉他弹唱一个道理。陈哲甫是演唱“卫子弟书”的名家。19世纪初(清嘉庆年间),流行于北京的“子弟书”传入天津,有艺人开始用天津方言演唱,至光绪初年形成有天津特色的“卫子弟书”。歌者坐在椅子上,自弹三弦自唱,唱腔为板腔体,只有两个板式,唱词分诗篇和正书,诗篇为八言八句的诗赞体。清末唱“卫子弟书”最有名的是华学源,林墨青、李寿贤、陈哲甫等人也唱得不错,主要曲目有《卖刀试刀》《得钞傲妻》等。民国年间侯家后还有专唱“卫子弟书”的书场。

陈哲甫思想解放,对天津女子“放足运动”起到了推动作用。他的学生陆文辅(阐哉)女士是天津女子放足第一人,也是天津第一个女教师,在城隍庙街陆家门前乔氏、城西大伙巷金氏两家家馆中做教师,招收女学生。在这之后官校逐渐开始招收女生,女学生大多数青鞋白袜,不再缠足。

▲ 天津街景

1920年,陈哲甫在燕京大学女校国文系当主任,冰心是他的学生。冰心文集第一卷中一篇《旱灾纪念日募捐记事》记载:“九年(1920)十二月十八日的早晨,是救灾大会募捐员出发的日期。天气虽是很阴沉,我们女校同学里签名列队出发的却有七十多人。出发之先,有一个聚会,由诚冠怡教授主领,她说:'你们手里抱的扑满,是人平素所最不尊重的瓦器,然而它今日有它巨大的工作。’我们都深深的受了感动。经过新华门,陆续的看见了几面燕京大学的旗子,又看见陈哲甫教授,刘次轩教授他们也站在学生中间。”

陈哲甫也是天津国学研究会的发起创办人之一。做过江西省省长、寓居天津李廷玉(1869—1952)目睹当时社会提倡新式教育,忽略中国传统文化,为发扬国学,他联合张伯苓、李金藻、陈哲甫、郑菊如等天津文化界名流,共同成立国学研究会,李廷玉任社长。国学研究会地址在特二区三马路西头海河沿(河北区第二十六中原址),参加者不收报名费,不收讲义费,不收学费,开办费用由李廷玉个人承担,运营经费则由各发起人按月分捐,在当时产生了很大影响。

另外还有一个细节待考证——陈哲甫在天津汇文中学做国文教员时,少年马三立也正好考入汇文中学读书,二人是否有过交集不得而知。

▲ 天津陈列馆是文人雅士聚集地

陈哲甫有六个子女,陈哲甫的女儿之一陈宗娥1912年出生,天津中西女中毕业后,在天津的河北师范读书。1929年山东省立实验剧院招生,陈宗娥报考该剧院话剧音乐科被录取。当年山东实验剧院只招收了三名女生,陈宗娥、李云鹤、王墨琴,三人同住一间宿舍,相处很好。后来陈宗娥嫁给了知名作曲家陈田鹤。

陈道明的父亲陈宗宽(1917—1991)是陈哲甫的三子,24岁毕业于燕京大学外文系英语专业,回到天津,任职于天津美国救济总署,后应聘到天津医科大学(原天津医学院)外文教研室执教,长期担任外文教研室主任。出版过《医学常用短语词典》等学术著作,参加了《大英百科全书》《顾维钧回忆录》等书的编译和审校。

▲ 陈道明天津的家

不知是因为家族这一层关系,还是弘一法师的魅力使然,陈道明说过一直想演自己最仰慕的弘一法师。他阅过弘一法师全集十卷,看过许多写弘一大师的书。他常与《城南旧事》导演吴贻弓交换关于解读弘一法师的心得。电视剧《一地鸡毛》中他演的小林,晚上在宿舍窗边吹口琴,吹的就是《送别》。他出演的电视剧《北平往事》片尾曲也是《送别》。陈道明常会有一种心境,使他做形而上的冥想,与大师对话。如果他能出演弘一法师,终究算是对自己家乡,对自己祖辈的一种完美致敬,是最契合、最值得期待的演出。(文:何玉新)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