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亲身经历详谈中医整体观念
声明:文章转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读者请慎重甄别。
作者简介:我自幼不 知何故,发育为全身大小关节【包括脊柱】滑膜变形导致所有关节变形活动受限【脊柱造影间盘统一向后突出,椎管呈波浪型】,勉强高中毕业后,腰椎一间盘后突 将椎管堵死致横贯性截瘫,开窗减压后坐轮椅至今,前五年又患右脑室出血15ml左侧偏瘫,大小医院、中西大夫均摇头晃脑,戏言回炉再造。无奈中我被迫一直在自学中医,我痛恨天下的医生,特别是以医生自居的医生。
呵护生命健康,没有搞懂生命的运作情况,断然不能以一方一效而窃喜,要竭尽全力缩短由博返约的过程,把中医学简单得不能再简单了,或许可以为医。光环和地位并不能代表什么,面对生命健康,你们会永远自惭形秽的!
现代医学发展再快再迅猛,也是跟在疾病后面跑的一门治疗技术,而我们中医学不仅能够在生命病理状态下给予很好的纠正,还有足够的能力将治疗置于疾病之先。诊断疾病我们是顺藤摸到了瓜,那么治疗疾病我们就应该顺藤找到根,这并不是方的万千变化而应该是理的再次更新!
别着急喷,先静下心,耐着性子看看有没有道理再发言,谢绝想当然反驳,谢绝引经据典。
我们中医学发展到今天,虽然貌试盲人摸象,各不相让,各自遵循各自的核心精神,其实,整个中医学的中心内容已经在医患对弈的过程中渐渐清晰。
首 先我们知道当我们的身体感觉异常时,总能发现我们身体的整体情况已经发生了改变,被一种症状很明显的病理格局主导并控制着,如我们耳熟能详的上热下寒格 局、内寒外汗格局、热扰清阳、水湿停聚、湿阻气机、、、当我们运用药物的偏性对这些病理格局予以纠正时,我们每一个大夫的心里是不是有一个健康的格局时刻 在脑海里作为参照呢?甲因为水湿停聚病了,乙因为水湿停聚也病了,丙如是,丁也如是,张是上热下寒格局病了,王是上热下寒格局也病了,李这样,赵也这样, 反过来,就会有一个问题出现,当患者病愈出院时,无论是甲乙丙丁还是张王李赵的身体格局是不是也惊人的相似呢?
这应该就是我们梦寐以求的健康格局吧!且只要是人,并不会因为个体所处的地表位置不同而不同。在我们这里水湿停聚会影响我们的正常生活,在星球的其它地方水湿停聚也一定会影响他们的正常生活的。
健康的个体是相似的。以整体观念见长的中医学,一定会给健康格局一个现阶段比较准确的定义的!
慢慢继续 敬请参与
其实,只要我们遵循中医学的整体观念,就都清楚我们中医学是没有流派的,只不过是在对患 者整体的调理过程中,各有侧重罢了,就好像室内通风,有的人习惯开门,有的人喜欢开窗,没有对错之别。因为中医学发展滞后,一直不曾更新,就认为是我们内 部各执一词,互不相让,甚者还有人将其戏言为盲人摸象。
这话虽然不好听,却至少说明“象”就在我们身边。无论哪个派别如果不是摸到了象,也就不会收到令人满意的疗效,也就更不会兴奋得代代相传到今天了。
只要能看清楚“象”,我们就能一步一步找到个体真正的健康格局是什么,因为我们中医学无论是治疗前,还是治疗后,始终将患者看做是一个完整的整体来进行思考的,这必须区别于现代医学思维。其实我们中医学一直就是在运用药物的偏性调理着个体整体环境的气血运行,从而达到治疗目的的。
桂枝汤正因为能治愈伤寒,不是因为我们了解到桂枝本身含有什么成分,而是利用桂枝温暖辛散的特有偏性将表开启,使内热得以外泄,从而达到热退的治疗目的。
整体环境安,生命个体安,整体环境乱,生命个体病。我们中医学把人体皮肤称为外表,把自口至肛的消化道称为内表,只要将内表和外表所主的整体环境分析明白,调理妥当,那介于内外表之间的大到五脏六腑、四肢百骸、四大组织、八大系统,小到比细胞还要小的什么不知名的微小个体都自会各安其职,尽情繁荣的。
以上短短的几行文字,实际上也正是我们中医学发展的痛处,一切不可回避的话题都将被牵扯了出来,如:脾的准确定义?命门的准确位置?后天之本是不是疾病之源?天人合一的具体操作?内外表的具体状态?阴阳五行在临床中的具体运用?、、、
敬请大家理性思考,别气馁,乌云总会退却!
一网友回复:
我只记住了陈老师的一句话:“只要有痛苦症状,就用小柴胡加姜附汤,生病就是能量不足了,发病就是升降不调了,所以,要缓解痛苦,还是一剂小柴胡加姜附汤就可以搞定!”
自注:生病就是能量不足-穷则病-抓生产,发病就是升降不调-穷而分配不当闹矛盾-调分配。
楼主回复:
这就是很明显摸到象了吗!否则不会缓解痛苦,我们中医界何止是一个陈老师有此感悟,关键是没有能摆脱小柴胡汤、桂枝汤等等古医家的思维束缚,也没有去寻找更合适的理论支撑。如果我们抓住感悟死缠烂打把已显现的象的轮廓去进行更深一步的探究与整理,怎么能没有惊人的发现呢?
整 体环境是一个联系紧密、相互维系、休戚与共的共同体,牵一发而动全身,如:外表偶感风寒,内热不得外泄而致体温升高,内表也因热而上涌,表现为咳嗽、不欲 饮食,甚至呕吐,气逆不降而致大便不行、小便黄赤短少等等。一个偶感风寒,在整体环境中就能搞出如此大的动静。一朝表解,诸症皆息。可见人体整体环境是何 其美妙,怎能不让我们耐心琢磨其中蕴含的深一层意义呢?整体环境,美妙的整体环境,它究竟应该有哪些部分所组成呢?各自应该具有的健康状态是什么呢?
问 题出来了,我们慢慢论述,上面这个简单的例子,能让我们感到整体环境中气的输布,就好像自然中的云卷云舒。首先第一点可以肯定的是整体环境中的外表遭受制 约在先,然后才导致了一系列病理症状的出现,也就是说整体环境遭受制约才是疾病的源头。是不是也可以这样说,我们时刻注意把整体环境巩固调理在最佳状态, 是不是就能给每个生命个体一个健康的身体呢!
试想一下,假如我们探究出了整体环境的组成部分,也知道了它们应该有的状态,又弄出了一个合理的组方能使遭受不同程度制约的整体环境能够恢复回最佳状态,一方治百病,是不是就变得理所当然了呢?
慢慢思考,别漏掉应该想到的!
要 想使我们的思维能尽快接近想要阐述的主题,必须理性地端正我们的思维态度。我们也都知道我们中医学调理的是人体环境、是整体观念、是大气候,可现在临床依 然总想挂靠现代医学思维。总想把中医学的发展方向瞄向各个系统的微小终端,对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重要性抛之脑后,甚至是不屑一顾。此应该正确对待,回归 中医思维。
通过前面的散乱阐述,整体环境的组成部分首先应该包含有外表,也就是人体皮肤,不管现代 医学如何认为皮肤是什么性质的人体器官或者是具有什么更深层次的特殊作用,我们中医学都不予理会,我们只知道外表就好像一处住宅的门窗一样,热了将它打 开,冷了将其关闭,时刻保持室内环境的清新舒适。它的最佳状态就是能够做到顺利启闭。
不是我说得简单了,其实本来就没有那么复杂。
外表的顺利启闭取决于内表状态的好坏。
那么,整体环境的第二个组成部分就是内表,也就是自口至肛的胃肠消化腔。
这个话题出来,是要惹是非的,一个简单的内表,却包含了我们中医学五脏六腑中的二脏四腑。我也感觉到自己的言论是胆大妄为,是对中医的大不敬,可我这么多年就是这样思考的,也是这么运用的,大家姑且听之。
首 先阐述内表气的运行,人们常言:“病从口入”,可我们仔细想想,我们也就是这个星球上平平常常的一个物种,也和其他动物一样,忙忙碌碌,重要的首先就是为 了填饱肚子,因我们人类是直立行走的,上入下出,上面能够顺利吃进去,下面能顺利排出来,这样内表才能顺利完成自己的使命。可这样一来我们就不难理解出整个内表气的运行趋势就是以降为顺了。
不要认为简单了,就是凭空捏造的。仔细想想,也没有理由再复杂了。
那内表的最佳状态又该是怎样的呢?二脏四腑呢?明天吧!
生活中有这么一个小现象,当我们喝一碗热粥后,就会感觉浑身盈盈汗出,当我们热得出汗时喝上一杯凉白开后,顿时感觉清凉舒适,且已不再汗出。
这就说明外表的启闭状态取决于内表的冷热状态。二者的联系是密切互通的。
那么我们就来仔细分析一下,内表的最佳状态应该是什么样的呢?我们都知道,一株植物生长的好与坏取决于下面土壤水肥的充足程度,我们的内表对我们人体来说就好像是植物的土壤一样,我们人体所需要的物质来源都是由内表消化腔来保障供给的,也就是说内表的功能越旺盛,我们人体所需的物质供应就越充足,个体显现出来的状态也就越健康。
我们中医学有一句话叫腐熟水谷,也就是说我们所吃进去的饭菜在我们的胃肠内是要经过腐败后,才能被充分吸收的。
我们知道内表上半部是注入和添加,内表下半部是消化和吸收。我们中医学不管那么多具体操作,只知道食物要想很快腐败坏掉,就必须要依赖一个高温高热的具体环境,否则食物是不容易坏掉的,这个环境应该指得就是内表环境。
我们关于命门火的具体生理位置,谈论了几千年,到今天仍然没有一个统一的说法,或许温热的内表环境,特别是需要高温高热环境的内表下半部能够和诸位医家一辩。
自口至肛的内表环境,其最佳状态应该是上半部注入和添加,环境以温暖舒适为宜,下半部消化与吸收,环境应该以高温高热为宜。
谈到这里,不得不想到我们中医学的脾是对应一年四季中的暑季,且旺于四季,还有后天之本,都将会在此得到更为合理的解释。
我们中医学认为脾是后天之本,应暑季,旺于四季。在具体阐述中另有四季末各取18日之说。这个问题请教过好多老师,得到的好多解释也都是敷衍的。
一 个新生命在孕育之初,有了喙,跟着就完善了消化道,我们人类也不例外,从吃第一口奶开始,这套装置就算启动了,一刻不停,一直运作到生命结束。这就是我们 认为与众不同、美轮美奂的内表消化腔,它和心肺肾等其它脏器不同的是除了自主运行外还需要有很多东西的参与,好像我们的思维、四肢和眼鼻口舌等等都是专门 为食物的注入和添加而设置的。
脾主运化,输布水谷精微,这恰好与内表消化腔的消化吸收功能相吻合,这么一来,古医家们对后天之本的思考与感知也应该一定就是如此吧!
应暑季,旺于四季,应该是指内表消化腔的状态一直应该处于高温高湿高活跃的繁荣状态,且一刻不能改变,直至终老。
自口至肛美妙的内表消化腔,其整体格局,用我们中医学取象比类的独特思维,通俗解释为:其整体格局就好像农家院落内的一处锅灶,下面是火,中间是锅,内盛有食物和水,上面是透气性不错的草编的盖。
大家想想,是不是有那么些相似呢?
一 方治百病,到这里应该小结一下了。现在经过以上简捷的阐述,大家隐隐约约可以感觉到我把人体拟为一个桶状物了,只着重阐述了内表和外表,其余五脏六腑,系 统组织等等一切身体组成部分,包括四肢和脑袋,统统囊括于内外表之间了,只要我们将内外表之间的状态调理在最佳状态,那么,介于内外表之间的一切身体组织 就自然会自主运行、各安其职,尽情繁荣,生命个体的整体状态也就会自然显现为健康状态。
此阐述虽然简单得让人不敢相信,但仔细想想,我们身体的具体运作也确实是不受我们主观意识支配的,就是由我们思维选择后注入和添加的食物,也是一经下咽就无能为力了。
就在食物的选择过程中,我们伟大的古医家们才发现了食物具有的不同偏性,并真正感知到了食物的偏性确实会影响我们身体的具体运行,这也应该就是我们认为美妙的中医学是诞生于“药食同源”的自然理由吧!
其实,我们中医学几千年来,就是一直在运用食物或药物的特有偏性纠正着整体环境的气血运行,并以此来应付着形形色色的病理症状。难道不是吗?
不是没有人想到,只是没有人敢相信而已。
火神派着重强调的是内表消化腔的高温高热高活跃状态。清热派着重强调的是外表皮肤的顺利启闭。攻下派着重强调的是内表消化腔以降为顺的气的运行状态。补土派着重强调的是作为后天之本的内表消化腔繁荣旺盛的最基本状态不容丝毫制约、、、、
整体面貌渐以清晰,究竟它的稍稍改变是不是百病之源呢?改变前究竟应该怎样有效维护?改变后究竟又应该如何纠正呢?重大疾病究竟是不是也是源于这里呢?这些健康杀手究竟又是如何在我们不经意间悄悄靠近的呢?
慢慢来,考虑仔细,
既 然我们要把整体环境的改变视为百病之源,那就是说除先天发育缺陷和意外伤害之外的所有病理症状都将是源于整体环境的改变。如果我们发现有一种病理症状出现 后,此类个体由内、外表紧密维系的整体环境仍然还处于最佳运行状态,且没有遭受到丝毫制约,那么,我们的思考就是不完全的,甚至是错误的。
以 上整体环境的阐述,并不是针对某一些人群而言,也不是针对地球上人类的哪一个分支而言,它应该是指我们人类中的每一个普通生命个体所具有的共同特性,也就 是说在这个星球上,不管是哪一类人种,也不管处在地表的哪一个位置,只要是我们人类中的一员,其身体的整体环境就应该是以上所阐述的那样,即;整体环境 安,则生命个体健,整体环境遭受制约,则生命个体病理状态出现。
一方治百病,我并不是想急 于告诉大家一个具体的组方,而是应该告诉大家我们中医学一个整体的具体含义,并以此揭示出维系整体环境的几大要素和各自所应该保持的运作状态。能具体指引 我们透过形形色色、眼花缭乱的病理状态找到它们各自的发展源头,进而使我们对生命健康的呵护变得更便捷、更合理。
一方治百病,我们拟一个基础方,时不时地对我们的整体环境给予调整,是不是让我们千方百计应对的病理症状就能够被遏制在萌芽状态呢?如果我们的理论没有错,应该能。
理论在临床中运用,一个人的思维毕竟微乎其微。
整体环境的具体维系是不是紧密得浑然一体呢?是不是牵一发而动全身呢?复杂的思考才刚刚开始,别分神。
我 们中医学认为人类致病的两个内外因素是外感六因和内伤七情,几乎所有中医学的理、法、方、药,都主要是在针对这两个致病因素而展开。细细想来,这难免有些 偏颇,却有些欲加之罪之嫌。风、寒、暑、湿、燥、火是自然界的客观存在,七情也是人类正常的情志活动,二者因何能对人体造成如此伤害,现在对此不得不细细 分析.甚至是深究其理.
现在讲一个小道理, 比如:我们村是太行山里的一个普通农村,一片紧挨着居住的许多户人家,家家都是木石结构的石板房。平时,每家每户都正常居住着、生活着,重复着固有的那一 份祥和与安逸。及至雨季,下雨了,下大雨了。可雨后,家家户户的境况却不尽相同。有的房子一滴雨也不漏,有的房子小漏,有的房子大漏,有的房子在雨中坍塌 了。这就有一个问题出现了,房子的损坏是雨的过错吗?回答肯定不是,而是房子失修、自身的破败,经不起风吹雨打了。
如此联想到我们的生命健康,便一目了然、简单清楚了。我们不是遇到风寒暑湿燥火和七情波动才得病的,而是在此之前就早已病了,个体的整体环境已经遭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制约,在七情波动和风寒暑湿燥火的侵袭后,才表现出不同的病理症状。
整体环境是确保生命健康的最基本设置。
整体环境究竟是怎样遭受制约的?又是怎样苦苦维系的?思考在凝重中继续
从现在开始我们具体阐述整体环境,既然我们已经认识到整体环境的改变就是百病之源,那我们就应该把它掰开了、揉碎了,详详细细地剖析一下,绝不能有丝毫的牵强成分,面对生命健康,我们没有理由敷衍了事。
其实,整体环境也可以直接简单理解为我们的身体就是一个由内表和外表囊括下的闭合整体,也正是因为内表和外表竭力维系着这个环境的正常状态,才能给环境内的每一个脏器、细胞的正常运作提供了方方面面的需求保障。
外表,中医学认为它就像一户住宅的门窗,热了将门窗打开,冷了将门窗关闭,时刻保持着室内环境的清新舒适。现代医学认为皮肤是人体中最大的排泄器官,且有调节体温等作用。其实,二者认识并没有质的冲突,只不过中医学并不想去探究皮肤的深层次作用,它只是希望外表皮肤在整体环境过冷过热的情况下能够顺利启闭就足够了。
外表的最佳状态就是顺利启闭。可顺利启闭的敏捷程度却偏偏取决于内表的运作状态。
内表消化腔既然是后天之本,其对于生命个体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首先,内表消化腔的第一个固有特性应该是以降为顺的运作趋势。
这个应该不会有异议,其自口至肛,可分为两段,上消化道具体功能是水和食物的添加和消化液的注入,下消化道具体功能是消化吸收和垃圾排泄。整体运作必须是降。
大家也都明白,我们人类近乎所有的病理状态都是在内表的这一特性遭受制约后而显现的。
究竟在什么情况下它容易遭受制约?我们如何判断?又该如何着手纠正呢?
内表消化腔既然是对应暑季,那么它的状态就应该是高温高热高活跃状态,且始终如一,不会因为昼夜交接、四季更迭等等原因而改变。
这个观点如果成立,将有许多医源性疾病和药源性疾病被迫浮出水面,无需多高的认识水平,就能使其无处遁形。人人自省,人人自知,我们会在自身疾病的治疗和预防方面更上一层楼!
崭新局面的顺利铺设取决于新提法的肯定和传播。
腐熟水谷,既然我们吃进去的食物需要在我们的肚子里腐坏分解后,才能被充分吸收。那么我们的内表环境就必须要适宜微生物的生存和繁荣。
“秋后的蚂蚱--蹦不了几天”,“一场秋雨一场寒”,在我们北方,暑季刚刚过去没有几天,蚊蝇虫子就没有那么活跃了,更不用说万籁俱寂的冬季。
热闹奔放的非洲热带草原,种类繁多的亚马逊热带雨林,自然好像一直在提示着我们,内表消化腔的状态究竟应该是怎样一种繁荣景象!
高温高湿高活跃,面对生命健康,我们究竟应该要干些什么?
失掉这个环境应有的状态,我们生命个体的消化吸收功能肯定不再!
排毒、泻火、寒凉饮食、、、我们自己仔细想想吧!
自然面前无需照顾谁的情绪。
自然固有的东西也不会因为人类的文明进步而改变。
内表消化腔,自口至肛,细细品来,确如一幅意境深远的写意画!
最下面是熊熊燃烧的薪柴,中间是忙忙碌碌、熙熙攘攘,处理生熟食物的繁杂场景,最上面是蒸汽缭绕、盈盈润泽的清新环境。闭上眼睛,细细感悟,难怪有人将生命视为星球上最完美的艺术品。这也一定是中医学值得我们痴迷的理由!
没有人在意过直肠温度高于口腔温度。
没有人在意过乙状结肠是不是有兜住重力的作用。
没有人在意过升、横、降结肠像不像一个持续高温的烘干洞。
没有人在意过脾的一腔热血因何紧紧贴着我们的胃。
臀大肌呢?生殖器呢?、、、
细细想来,我们会兴奋得晕掉的!
慢慢来吧,要想收获很多,就是每次不要学得太多!
内表和外表之间的关系:外表是内表状态的真实显现,内表状态的好坏又同时决定着外表状态能否顺利启闭。二者是一个紧密联系的闭合整体。我们也可以简单的理解为:外表是内表功能的显示屏,也就是说内表功能的具体运作情况都能在它上面找到蛛丝马迹。
不少人都遇到过这样的事,有经验的中医大夫一边端详着他们的面孔,一边评说着他们的健康状况,显得神乎其神。
整体环境的健康状态也正是依赖着内外表的紧密合作而紧紧维系的。
一碗热汤下肚,外表开启,微微汗出,散去多余的热量,一杯凉白开下肚,外表闭合,保存热量来应对寒凉的进入。
外表是最外面的,内表是最里面的,只要二者保持在理想的运作状态下,那么,我们介于二者之间的任一脏器、任一细胞等等身体组成部分有什么理由不去理想运行呢?
不要怀疑我们身体每一个组成分子的自控能力,它们只要求整体环境不要无端遭受制约就足够了,自主运行,它们要求的并不过分!
其实,真正糟糕的恰恰是我们自己,在水和食物的添加过程中,我们只负责了“选择”这一环节,也就是整个生命运行只将水和食物的选择添加任务交给了我们,就是这项看似不起眼的工作,却让我们把内表的运行状态搞得一团糟。
给了我们一点权力,我们就在自己的势力范围内飞扬跋扈、自以为是。一切只为了感官欲望的满足,对内表所具有的运作状态不管不顾,肆意添加,使我们的整体环境遭受到了一次又一次的无情制约,最终导致了病理状态的显现。
谁都难免偶尔犯错,却不能一错再错!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喝了一杯冷饮,除了感觉凉爽之外,没有人在意它在我们的体内起了什么样的作用。我们温暖活跃的消化腔,因为高温环境,才有了微生物活跃的繁华场面。
我们喝了一杯冷饮,又喝了一杯冷饮,高温环境立即就会遭受制约,寒凉直落其底,热自对流于上,形成寒热颠倒格局。这也就是上热下寒证的最初形成原因。
上热下寒,上面环境的改变导致了微生物的活跃聚结,它不会在意是嘴唇还是眼皮,它只知道在适宜的环境中安家落户。上焦热象也因此而愈演愈烈。下消化腔的情景正好相反,“一场秋雨一场寒,十场秋雨穿上棉”,下面环境却最终因为一次次的寒凉侵袭而变得万籁俱寂。
一患者言:俺昨天晚上吃了三、四个西红柿,今天早上起来牙龈痛,、、、或许没有人愿意相信,貌似复杂的生命现象真的会是如此简单吗!
内表消化腔温暖环境的改变,直接导致了外表状态的持续闭锁和持续开启。
有人咨询,持续低热不退和“蒸笼头”的根本原因,非此那又应该是什么呢?
有人说我是汗脚却不再出汗了、有人说我的油性皮肤变干性了、有人说红润的皮肤变粗糙了、有人说我睡觉整晚上双腿都是冰凉的、有人说我现在一放下碗就想上厕所、有人说、、、
一个人的表演总觉得很孤单,明晚继续吧!
一个不经意的身体表现,正因为它的微不足道才被人们所忽略,也没有人会相信一个不起眼的身体表现在日后竟然会发展成为让医患双方都手足无措的杀手型疾病。
一粒树种随风飘落在路边发芽了,因为它的柔弱,人们很难一下子想到日后的参天大树。
有人说:“没有事,不怕,很多人都有的”。
人多并不代表着正确。
例如:痛经,许多女人都有,经行不畅,腹痛,乳憋,乳胀,无名火盛、、、正因为它的常见性,所以很少有人就此找大夫认真调理,反正没有几天就过去了,都在用止痛药对付着、、、
南辕北辙的路上行进得越远,回归的时间也就越长!
谈话中,一个声音在哭诉:“、、、好多年了,一直就是这样,可从来没有想到会得这个病,、、、”。我们身边,乳腺癌发病率一直居高不下!
怎么说呢?
南辕北辙,调转马头回归初始并不难,难的是我们并没有意识到自己走错了!
错误意识,谢绝结伴而行,
整体环境,并不是我要向大家阐述揭示什么惊天秘密,也不是什么高深的玄妙理论,而是简单的不能再简单的真实存在。几千年来,人们为了探寻“上工”的医学境界,都在不遗余力地沿着古医家们的思维去苦思冥想,对我们身边简单的真实存在却忽略殆尽。
说什么治病神器,说什么活命仙方,星球,就那么几块地方,就算寻遍地球的每一个角落,有吗?答案不言而喻。
一份寒热,一份顺逆。病,则南辕北辙。
简单地说,治病的过程就是调转马头回归初始的过程。
当我们吃了寒凉的食物拉肚子了,人们说气下了、泄气了,彪形大汉确实因此而走不动了。
用些温热的姜萸等服下,不拉肚子了,体力也慢慢恢复了。
世间万物各有各的特性,我们人类选择了其中性味平和的一些作为自己的食物,性情峻烈的一些却做为纠偏的药物应用。
生命健康的呵护需要方药,方药源于理法,只要我们一步一步的理论阐述没有异议,方药每一个大夫都能开,只不过是甲用麻黄,乙用桂枝加一碗热粥和一床被子而已。
整体环境,有人认为太笼统,不具体,缺乏针对性,这恰恰正是我们中医学最最美妙的地方。
大家思考一个问题,“春风不度玉门关”不是不度,也不是不想度,而是没有太平盛世的安定局面,春风无暇顾及边远地区人们的死活。反过来,如果春风时不时光顾边远地区,哪不用说天下也是国泰民安、安居乐业的繁荣景象。
在“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的岁月里,谁又能置身事外!
能在安定舒适的环境下安家乐业,谁愿意去“雪夜上梁山”?
一切一切的内忧外患统统归咎于整体环境的改变。
不要性急,慢慢接受
阐述到这里,我们都可以冷静地思考一下:既然我们认为“一切一切的内忧外患统统归咎于整体环境的改变。”的观点没有异议,那么,我们着重针对整体环境的几个重要因素进行组方调理,不就可以实现我们“一方治百病”的愿望了吗?
不要一棒子打死,要给个说得过去的理由。
健康没有上限。整体环境应有的状态保持得越理想,生命个体显现出来的状态就越健康。
请大家耐着性子,针对我们除先天疾患和意外伤害之外形形色色的病理状态,看看有哪些不是由于整体环境的改变而导致的呢?
这么长时间了,有几个疑问贴,没有据理反驳贴。
一路走着,寂静得有点可怕。
特别是搞临床的中医大夫,拜托了。敬请赐教。谢谢。
经过以上对整体环境的阐述,我们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即:无论是内忧还是外患,肯定首先改变的是整体环境几大组成要素的正常运作状态,然后才是形形色色病理状态的具体显现。
还是举个熟悉的例子来阐述吧,一个患者说:“我昨天晚上吃了三、四个西红柿,今天起来牙龈痛、、、”。
当三、四个西红柿伴随着凉爽下肚后,寒凉下,热自对流于上,直接导致了上热下寒格局的形成,于是一连串的病理症状便接踵而至。
1.因上焦温热环境的形成,各种微生物便纷至沓来、尽情繁荣。进而就出现了疼痛肿胀等令人烦恼的上焦热象。这里有一个问题请大家注意,不要见到这个患者是牙龈痛,那个患者是嘴唇痛,就认为是不同原因所导致的,其实都是由于上面温热环境的形成而导致的。
假如是在秋风萧萧、更深露重的环境下,一切的喧闹都将变得悄无声息!
2.因为上热下寒格局的形成,热居于上不下,直接改变了内表消化腔以降为顺的运作趋势,故而患者会出现脘腹满闷、不欲饮食,甚至是呕吐等病理症状的出现。同时以降为顺的趋势被改变后,气逆不下,还会导致大便粘滞、小便不利等症状的出现。
3.因为下消化腔温热环境的改变,其高温高热的理想状态已经不再,大便就会直接表现为变软、变稀,甚至是拉肚子的病理症状出现。同时因为内表高温高热环境的改变,致使外表皮肤关闭,以防止热量的过多散失,患者因此还会表现出无汗、舌尖红等病理症状。
不热不降,腿脚冰凉,不开不降、头昏脑胀、、、、
没有人愿意相信三、四个西红柿竟然会惹下这么大的麻烦。
由于每个生命个体整体环境运行的旺盛程度不同,被寒凉侵袭后的表现也不尽相同。
有临床经验的中医大夫对此应该心知肚明。
在炎热的暑季,一场雨过后,人们除了感觉一丝凉爽外,温热环境并没有多大改变。
秋雨缠绵后,却是另一种场面。
中医的振兴,决定权一定在于我们距离自然的远近!
面对上面所阐述的上焦热象,在治疗上,我们中医学不外乎就是清热解毒和滋阴降火两种方法,但这恰恰是不妥当的。
说到这里,大家会很纳闷,会自然而然持有强烈的反对意见。
牙龈肿疼,不用清热泻火药,也不用滋阴降火药,那应该怎么处置?
不要急,慢慢听我阐述:首先,清热解毒药肯定是些辛凉解表和寒凉泻火的药物,这些药用后,一开一降,上焦热象肯定能得到缓解,人们见此不去细想就兴奋得不得了,顿觉自信满满,认为我们为患者解除了病痛的折磨。
其实细细想来,却是另一种情况,牙龈肿痛得到缓解了,这没有异议,可刚刚被改变了原有温热状态的下消化腔却又迎来了远比西红柿更要厉害无数倍的寒凉药物的制约。
一场秋雨后,太阳还没有来得及露脸,却又遭受到更为严重的冻雨的侵袭。
我们本该高温高热高活跃的内表消化腔顿时变得死一样沉寂。
我们所吃进的食物,依靠谁来分解?又依靠谁来腐熟?
我们肌体所需的物质来源被无情地封堵了,久而久之、、、
这个大夫说你气血亏了,那个大夫说你睥肾阳虚了,这个说你缺铁了,那个说你缺锌了、、、
其实,是由于我们的下消化腔失去了应有的高温高热环境后,我们所吃下去的食物变不成我们身体所需要的物质了。
滋阴降火药虽然没有泻火药那么寒,可总比三、四个西红柿凉多了吧!
寒凉饮品、寒凉药物、抗生素、排毒、灌肠、、、
错误仍在继续、、、
我的声音太微弱、、、
整体环境紧密维系,敏感而脆弱,牵一发而动全身。面对生命健康的呵护,我们时时处处都要将整体环境的运作状态考虑在第一位,且要贯穿理法方药全过程。
“症稍减而病愈加”
当我们对一个生命个体的病理症状予以纠正时,因为忽略了整体环境的整体运作状态,有意无意间对其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制约和伤害,所以才直接导致了医源性疾病和药源性疾病的普遍发生。
一个病理症状缓解了,一个更为严重的症状群却因此已经在酝酿。
有人说:我的感冒不要紧了,就是咳嗽迁延不愈。
有人说:就是那次病后,一直没胃口,不吃肚子也不饿。
有人说:喉咙不痛了,就是老感觉有东西在,咳不出也咽不下。
、、、、
因为太普遍,错误的往往被默认为正确。
专家这么讲的,书上这么写的,电视上这么演的,、、、
现在他们也开始纳闷了:
越排毒为什么越感觉头昏脑胀呢?
六味地黄丸怎么可能会让人上火呢?
、、、、
清晰了,回归的脚步就近了。
整体环境,一直在默默地承受着。
今天是中秋节,祝大家快乐!
北方高纬度高海拔地区的气温已降,昼夜温差大,皮肤闭锁,内热不得外泄而上涌,是心脑血管病的多发季节,提醒大家多注意!
在没有压力锅的岁月里,我们炖一只老母鸡,为了熟得快,放一勺油进去,油浮在上面,锅里的鸡就熟得快。当我们喝一碗油油的肉菜汤,看着不怎么冒热气,喝起来却很烫嘴。
这些让我们明白了一些事,脂肪不溶于水,且有阻止热量散失的作用。
当肥胖、臃肿、大腹便便和许多疾病联系在一起的时候,脂肪却由富裕的象征一下子变成了被谴责的对象。
当人们怀着愤怒的心情将多余的脂肪抽掉时,没过多长时间脂肪却又迅速填充回原来的样子,人们称之为脂肪的记忆功能。
一个问题出现时,人们总是习惯在自己以外去寻找原因。
其实,问题真的是出在我们自己身上,我们中医学认为血肉皆有情之物,就好像有思维一样,也就是现代医学认可的我们人体自身存在有一定的自愈能力,只是因为我们身体所遭受的伤害积累超出了自身的修复能力后,病理状态才慢慢显现出来。
肥胖本身就是一种病理症状。
还是从我们的整体环境说起吧,当我们的外表遭受到寒冷侵袭时,首先,外表皮肤就会紧急关闭,以阻止热量散失,如果是在频繁遭受寒冷侵袭的情况下,外表皮肤关闭已不能完全阻止热量的散失,我们的身体就会调动大量的脂肪向皮下堆砌,来抵御频繁的寒冷侵袭。
同样的道理,当我们频繁进食寒凉时,我们高温高热高活跃的内表环境早已不再。我们的身体为了保护内表消化腔高温环境的继续改变,也采用同样的抵御办法,拼命调动脂肪向消化腔外围堆砌。
身体在想方设法保护内表环境的时候,它永远也不会明白大量进食寒凉的行为是我们自己情愿的。
肥肥的小肚腩、肉肉的救生圈、、、、
脂肪虽然被抽掉了,如果不改变饮食习惯,总归是徒劳的。
肥胖,罪不在脂肪,而在寒凉!
大家想想,再仔细想想。
问题越难缠,思考越要仔细。
我们人类每个人都是一个温暖、活跃的生命个体。活着、热着,这理所当然,谁凉了自然也就没了,这无需推敲。
每个人每一天都需要摄取大量的水和食物,才能生存,水一旦进入温暖而活跃的胃肠消化腔,就生成湿了,只不过是依赖着自身强大的整体环境功能的正常运行,进行消化、吸收、分配、输布、排泄而将其处理殆尽。
天天摄取,天天处理,维持着生命的一天天延续。
在此也可以直观简单地理解为生命的过程就是“天天除湿”的过程。
水 是生命之源,是生命个体存在所必需,热是温暖、活跃的最基本保障,二者缺一不可。换言之,只有人体天天将水湿处理顺畅,生命个体整体功能才能正常运行。也 只有人这一生命个体的整体功能运行正常,才能保障人体天天除湿的过程顺畅。二者从生到死一直相互依存,只要有一点湿没有顺畅处理掉,不管其留于肌体何处, 都会给整体功能的正常运行带来影响,从而就更加剧了体内湿的储留,以致为病。
湿阻气机,水湿泛滥,头重如裹,全身困重,下肢浮肿,胸膈满闷,不欲饮食等等,甚者必然会导致重大疾病的发生。
现 在医学界学者们也认为,恶性肿瘤如一株蘑菇,在潮湿的适宜其生长的地方就容易生长,而将其移至沙漠就无法滋生繁殖。对人体而言,抑制肿瘤生长的关健就是如 何将人体内环境由潮湿的草地变为沙漠。此一语中的,这也正应证了我们认为的生命的过程就是“天天除湿”的过程。只要人体湿与热的关系维持在平衡状态,彻底 改变并强化了人这一生命个体的内部环境,温暖、活跃且升降顺畅的鲜活生命个体,将变得百毒不侵,健康永驻!
在这个星球上,适宜我们人类生存的区域也同样适宜其他生物生存,面对我们人类肉眼看不到的细菌、病毒等微生物无处不在的具体情况,只有强化我们自身的运行功能,天天除湿,不留死角,才能做到拒敌于千里之外.
即便个别顽劣分子的些许存在,蚍蜉撼树,也无所妨碍。
应该是吧!想想,自信来自思考。
一个桶状物,一个卡通形象,用来比喻我们自己,大家是不是总觉得有些别扭,甚至是心有不甘,或许还会有吹胡子瞪眼、拍胸脯的冲动。
其实就是为了便于整体环境的阐述,无它。
搁置了我们聪慧的思维,更有助于我们在接近自然环境方面放飞我们的思绪。像星球上其他物种一样静静地伫立在那里,细心感受着昼夜更迭和寒来暑往的演绎规律,渐渐地、近了,亲切了,一切都变得明白了、、、
基础的奠定不能有一点的牵强附会。有牵强就会有主观的成分在里面,有主观就必然会有偏激的东西在里面。只要紧紧地偎依着自然去思考,不要受任何人为因素的干扰,一切思考的结果就会来的那么顺畅、那么明朗、那么理所应当。
万 千物种,纷繁复杂,熙熙攘攘,看似无章可循,其实只要我们静静地加以思考你就会发现,那就是所有的植物都要依赖于土地而繁荣,所有的动物都需要进食而生 存,但无论是土地中的营养物质还是食物中的营养物质都必须要依赖水的携带和输布才能完成所需能量的吸收和供给,于是水被尊称为“生命之源”。
一株植物在生命之初,首先要在土壤中生根发芽才能继续并完成它的生命历程。
一个动物在孕育之初,一定要发育出喙,跟着完善了消化腔,才能开始他的生命之旅。
美妙的星球环境何其美妙的生命迹象。
一株植物期待的是大地回春、风调雨顺,我们则需要的是温暖活跃、以降为顺。桶状物,内表消化腔,环状肌,自口至肛,约9米长,首尾与外表皮肤衔接成一个闭合整体,即:我们生命个体的整体环境。它包括内表环境和外表环境。
内表环境温暖活跃、以降为顺。外表环境流利启闭。
只要我们内外表环境能保持各自应有的状态,那么介于内外表之间的所有组织脏器自然会自主运行、各安其职。
自然面前,生命自身的感知比我们的思维更聪慧。
当一个生命个体的 整体环境遭到制约时,个体的整体环境就会首先感知并迅速加强运作进行自我修复,这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抵抗力”、“自愈力”或“免疫力”。此能力会根据个 体整体环境的运行状态不同而不同,即:整体环境的运行程度越旺盛,个体表现出的此能力就越强,反之亦然。
当个体整体环境遭受的制约程度超出个体的自愈能力时,个体就会持续表现为不舒服状态,严重影响或改变着个体的生存状态和生存质量,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我们利用药物的偏性进行干预,以帮助个体的整体环境恢复到应有的运作状态。
现在就让我们开始简单阐述一下我们的中医中药吧!
说到我们的中药学,其实也就是性味学。面对成千上万的中药材,不管它有多少种,无非就是酸苦甘辛咸、寒热温凉平五大类罢了。为了便于理解,我们可以将其看做是一条X轴,所有的中药材都可以在这条X轴上找到自己的位置。即:圆点附近是“咸平”,正方向依次是“甘温”和“辛热”,负方向依次是“酸凉”和“苦寒”。
现在的人们早已习惯了针对形形色色的病理症状在绞尽脑汁,寻寻觅觅。
没有人愿意相信博大精深的中医中药怎么可能会是如此的寥寥数语!
现在我们试想一下:
如果不是这样,不同的药物怎么会缓解同一种症状?
如果不是这样,同一种药物为何会在许多个处方中出现?
如果不是这样,我们中医学为什么会一直反复强调“药食同源”呢?
、、、
其实,真的也就是这样。我们人类一路走来,一直就是:以甘温为食,佐以咸平,酸凉为收为敛,苦寒为降,辛热为升为散。
就用现代思维,我们可以放纵一下想象,不知除此之外,还会是什么!
中医中药,默默地,时刻和我们每个生命同在!
挑挑拣拣后,认为中医的治疗原则应该就是:“一气平天下”。如果我们对“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百病源于气”等观点没有疑义,就让我们的思考从“气”开始吧!
“气”,现代医学对之说破大天都不予理解,中医对之却情有独钟、不离不弃。
“气”,究竟是什么?现代人指着我们的鼻子要答案,我们的回答却是若隐若现。
既然我们的中医学是源于感知,即:对自然的感知、对人自身的感知以及对人时刻顺应自然变化的感知。那么,我们就必须要拿感知来说事。
因为中医需要感知,所以学习中医不仅需要言传身教,还得需要意会、需要有悟性。这样不仅显现出求学中医的难度,同时也加大了人们与中医之间的距离。
现在我们就用我们所学的自然知识来解释一下中医的感知究竟是什么?到底是错觉?还是幻觉?到底能不能或该不该被我们大家所接受?
就从眼下说起吧:北风、雪花、年、、、尽管我们的大脑很聪慧,欢聚在食物链的顶端,对着万千物种指指点点,可仔细想想还是怎么也脱不掉自然的味道。
、、、冰天雪地、死一样沉寂、、、
西北风吹来,接连几个寒颤,与之相反,烈日炎炎时却汗流浃背。
我们中医学觉得是风寒束表,汗出为开为泄,寒则拘紧,得热则舒。医学家说那是皮肤对体温的调节作用。
冷风、鸡皮疙瘩、喷嚏、鼻涕、发热、、、中医认为是气收表闭了,内热不得外泄而发烧了,用辛散药剂,汗出则愈。
春风送暖,万物复苏,在欣欣向荣的大环境下,很难有哪个物种会独自沉默!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的岁月里,又有谁能置身事外!
无论寒热,无论顺逆,无论痛楚,无论愉悦、、、、
整体环境中,没有谁会自得其乐!
想来“气”应该是一种状态,也是一种趋势!
阐述中,会渐渐明白
按压指甲,观察由白泛红的快慢,可以判断气血的旺盛程度,现代医学称之为“血运”。
人的整体情况是上面“进”下面“出”,即:上面进得舒服,下面出得顺畅。
这应该就是整体环境“以降为顺”的大趋势。再以“蒸笼头”为例,其趋势恰好与之相反,头汗严重,食欲减退,二便滞涩,腿脚冰凉、、、
大趋势的改变,致使一切都不在顺风顺水、、、、
在这种情况下, 我们中医学所能做的不是利用药物的性味偏性来调整趋势,那又应该是什么?
我们不会在意“气”是什么成分构成的,我们只知道将患者调理得腿脚温暖了、按压脚趾甲会迅速泛红了、二便顺畅了、、、“蒸笼头”也就自然缓解了!
顺风顺水,整体环境的理想境界!
西北风、东亚大陆、东南湿润气旋、、、、就是中医感知的源泉!
热锅上的蚂蚁在蹿,急速、烦躁、不可停息、、、
这谁都知道罪不在蚁,也不在锅,而在热、、、
“、、、大夫,火得不行,看什么事都不顺眼,、、”
“、、、性格好一些,别乱想,出来走走,散散心、、、”
别怀疑,愉悦的心情人人向往。
并不是谁想看谁不顺眼,也不是谁想爆跳如雷、摔盆扔碗,确是自身环境使然!
热在继续,急会更急,躁会更躁、、、
热退锅凉,蚁自怡然!
“气”,一种状态,一种趋势。
言尽于此。微闭眼,感受中医的美妙、、、
中医的发展本身就是看着自然联想着自己,边感知、边顺应、边完善思维。并没有谁知道谁的阐述就是中医学的最理想见地。
不停地添加,不停地积淀,不停地顾左右而言他、、、、
有博大精深,就必然会有头头是道、无所不能;有崇拜,也就必然会有牛角尖、、、
春姑娘来了,没有人知道她是为谁而特意赶来的,桃花开了、杏花开了、梨花也开了、、、
风乍起, 叶落阶前,也没有人会责怪风的亲疏不辨、、、
环境的改变是导致许多症状出现或消失的最根本原因。
阳光下,同样的水和草,只因环境的不同,其表现出来的现象就一定不同:一边是泥泞污浊、毒草丛生,一边就是风吹草低、牛羊肥美。
火苗在跳。爱的味道永远来自优美的环境!
自然面前,把整个星球给你,让你尽情联想你自己、、、
面纱揭去,让感知变得有了诗意。
我们需要的是和风细雨,是牛羊肥美,是桃红柳绿,是繁闹、是静谧、是嬉戏、、、
我们要改变的是污浊泥泞,是寒风瑟瑟,是冰天雪地,是死一样的沉寂、、、
一株毒草拔去了,环境依然,定会有无数颗毒草冒出来。
着眼于一草一木,必然会使我们的整体思维变得唯唯诺诺、匍匐不前。
“气”是一种状态,是一种趋势。
“气”的运作状态和运行趋势直接决定整体环境的优劣程度。
气(顺逆)---整体环境(优劣)---各种症状 (出现和消失)。
自然大环境如是,我们自身整体环境也如是。
无论个体表现出来的症状多么顽劣、多么凶险,究其根源,都是由于气在整体环境中的异常运行导致的。
如果气的异常运行能够得到纠正,优美的整体环境就会得以恢复,形形色色的各种病理表现自然也就会随之销声匿迹。
以甘温为食,佐以咸平,酸凉为收,苦寒为降,辛热为散为升。
絮絮叨叨、左顾右盼、沉在醉醒之间、、、
一个身影,简单而真实,就在你我左右,我们却总在寻找、、、
“百病之源”,我们寻寻觅觅了数千年、、、
“乱花渐欲迷人眼”根在“春风送暖”。“百草枯黄”根在“秋雨绵绵”。“万赖俱寂”根于“冰天雪地”。“毒草丛生”根于“泥泞污浊”、、、
是你,真的是你!
表象凝滞了我们的思维,同时也掩饰了中医的优美。
求学中医不是细些、再细些。也不是绞尽脑汁去继续谁的思维。
还是那一句不止一次说过的话:把整个星球给你,去尽情联想你自己!
祈盼,朦胧了双眼、、、
春在萌动,乍暖还寒。
经过整整一个冬季的沉寂,春风徐来、蹑手蹑脚、、、
高纬度、高海拔地区,人人熟知的昼夜温差,汗欲出未出,表似解非解,许多病理症状在这个当口因寒热的反复置换而悄然降临。
、、、痛风、心脑血管疾患、精神疾病、耳鸣耳聋、食欲不振、上焦热像、头身瘙痒、、、
一年中的这个时间段,一天中的凌晨三、四点钟。痛风、心脑血管等突发性疾病。
联系竟然如此紧密,病魔和我们好像早有所约定。无论是中医,还是现代医学,只要是搞临床的大夫,面对此情景,夜晚总会在沉思中度过。
季节变换,对生命而言,永远是一道坎。
想来清十二帝就有九位卒于七八月或正腊月。巧合或许真的不应该是理由!
一个有心的120医生对此感触颇多。
同类疾病,扎堆发作,到底是因为什么?
“源于自然,顺应自然”在现代人眼中依然觉得是笑谈,甚至觉得是似是而非的大道理,没有实际的临床意义。
用心想想,此时正在经历的冬春季节,身边究竟在发生着什么!
春风入骨也好,倒春寒也罢,渐渐地,清晰了许多。
自然环境,风云变幻,尽情演绎着那一份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执着和必然!
自然环境需要我们每个生命去感知、去思考、去融入、、、
风在吼、狂沙掠面、西伯利亚、冷高压、热升、寒降、对流层、、、
感知因认知的滞后而模糊。一个感知的阐述问题,让我们变得踉踉跄跄、、、
今天邻居说,一个亲戚,生命在睡梦中结束。
一定是凌晨三、四点钟,一定是春的萌动、、、
没有人愿意相信,在被窝里也和自然息息相关吗?觉得如梦魇般可笑、、、
门窗关闭了整整一个冬季,启闭难免不那么流利。面对寒热频繁置换,犹显力不从心。
燥热、大头瘟、流感、精神疾病、耳鸣耳聋、皮肤瘙痒、、、
现在大家大胆地思考一下:
看看有多少症状是因为门窗没有及时开启、内热不得外泄而导致的。
看看又有多少症状是因为门窗没有及时关闭、寒风乘虚而入引起的。
我们身边,这个季节,在频繁地发生着什么?
自然中,气究竟在寒热不同的环境下演绎着什么?
变化着、揭示着一种状态、一种趋势!
自然之理都是相通的,千万别把自己置身自然之外。也许这就是有人一再要求的普适**!
环境中,
气是一种动态的美。
一种状态很难做到恒古如斯!
阐述,在唠叨中继续。
整体环境:外表的流利启闭取决于内表的温暖活跃、以降为顺。内表温暖活跃、以降为顺的状态维系又依赖于外表的流利启闭。日日夜夜,苦苦相依。
一个闭合整体。
内外表,不离不弃,演绎着一种动态的美。
在一个允许的区间内苦苦维系。
生命在延续、、、
星球上,70亿生灵,熙熙攘攘,每个生命个体的整体环境都是如此情况。
咨询、保健、预防、治疗
无论哪个医学类别,采用何种先进的诊疗手段,都要让受伤的生命整体环境调转马头回归!
面对医源性疾病和药源性疾病的泛滥,面对生命健康的呵护,我们真的不能再一次次地随心所欲、、、
言于此,寥寥数语,也许惹怒了谁。
一个草芥,怎么敢思考这样的话题?
砖头放下,有话请贴在这里!
阐述在继续
目的:内表:温暖活跃,以降为顺,由内而外、由下而上、由后而前,温度由高到低。
外表:流利启闭,全身均匀。
具体操作:
首先阐述中药是如何治病的?
中药学即性味学。
例 如;姜附桂,大辛大热,我们服后感觉到热,不是因为它们里面含有什么什么东西,产生了多少多少热量,而是因为辛辣对胃肠道内壁的刺激作用,加快了接触部位 的血液循环产生大量的热量,使我们感觉到温暖,进而汗出。从而可以辅助或改变气血的运行状态和运行趋势,最终能使不舒服症状达到缓解。
当我们着凉时,总会听到亲人说:熬碗姜汤去去寒吧、、、
对此,有人质疑是水的作用而不是药的作用。
其实,有些东西就像“春暖花开”般毋庸置疑!
药物的性味并不会因水的冷暖而改变。
中医中药的美妙不在其华而在其实。“药食同源”。生活中。方方面面、、、
姜为什么能开胃?
生活中,常会听到“、、、感冒了,没胃口,不想吃饭、、、”
当风寒束表时,门窗关闭,内热无力外散而上涌,故有发热、没食欲等一系列症状。
一碗姜汤,帮助表启热散,自会平复。
辛辣的刺激、气血的活跃、、、
一处住宅的门窗,热了开启,冷了关闭,两种状态,随时变换着、、、
我们的外表皮肤情况也大体一样。不仅要随着一天中不同时段的气温变化而随之开合,就连我们喝口水、走几步路都需要仔细调节应对。
流利启闭,时时刻刻、、、
动态的美,值得我们用心去体会、、、
星球悬于空中,始终一半是白天一半是黑夜。
阴阳图,美妙环境,亘古如斯。
白天:熙攘、奔放、工作、学习、进食、、、
黑夜:沉寂、静谧、睡眠、无声无息、、、
一个白天的劳作,接着一个夜晚的休息,生命和睡眠紧密相连。
“源于自然,顺应自然”将我们的生存模式定格在“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天人合一、光暗周期、生物钟、生命节律、时辰生物学、、、一切在探究中清晰、、、
生命与环境的竭力吻合,并不会因个人的好恶而减弱。
沉沉的睡眠,甜甜的梦魇,
水火既济、阳入于阴、昼夜节律、松果体素、、、
充足的睡眠,整体环境的维护与修复.
有经验的临床大夫总会嘱咐自己的病人在睡前服用一些药物。
熟睡中,没有人知道我们的身体在忙碌着什么?
醒来后,只感觉到舒服、畅快、精神焕发、、、
睡眠,是透视身体状况的一扇窗!
当我们辗转反侧,睡意全无时、当我们朦朦胧胧,突然惊醒时、当我们噩梦缠绕,大汗淋漓时、疯狂、挣扎、无能为力、、、一切一切的、我们司空见惯的情况出现时,只要感觉不是舒畅的,都是在给我们一个提示:整体环境一定出问题了!
夜晚,没有感知,没有交流,呢喃中的阐述,总会被人们忽视、、、
自然而然,睡亦自然,醒亦自然!
天人合一,顺应自然。
牵强中的记忆,人们说说而已。
寻觅、暖暖的、酸楚被淹没、、、
北京时间,东八区区时。
一天应四季,春夏秋冬,日出、日中、日落、夜半。
每个时间段和其前后各一个时间段为一个季节,六个小时,四个,24小时,一个周期。
春,凌晨3点-上午9点。
夏,上午9点-下午3点。
秋,下午3点-晚上9点。
冬,晚上9点-次日凌晨3点。
日中的后一个时间段和日落的前一个时间段,这段时间的气温最高,也就是夏天的最后一月和秋天的最初一个月,特别的、高温高湿高活跃的暑季。
夜半的后一个时间段和日出的前一个时间段,这段时间的气温最低,也就是冬天的最后一月和春天的最初一个月,特别的、凌厉寒风、沉寂无奈的季节 。
天人合一也好,生命节律也罢,环境中孕育出的生命,好像没有办法对环境不管不顾。
人们渐渐在探索中相识、相知、欲罢不能、、、
吻合,人们在疑惑。
下午5点-7点,日落时段,凉爽了,为什么体温血压却是最高?
一个现象,临床大夫都知道,冬天血压偏高,夏天血压偏低。
中秋,天高云淡,暑热渐渐被清凉取代。
门窗不再那么敞亮了,体内的沸腾仍未停息、、、
热散了,平和了,宁静了。
没有风的日子,人们总在期待丝丝凉意!
自然环境,演绎在继续。
整体环境,静静的、紧紧的、、、
不离不弃,不只是一种情谊!
在探索,人体与自然环境的吻合。
同步的维护,依靠整体环境的旺盛运作。
不是谁想举止懒散、不是谁想彻夜难眠、不是谁想发火、不是谁想赖床、不是谁想故意挑食、、、
整体环境,遭受制约,延缓了我们追随自然的步伐!
农家院落,一处锅灶,一口沸腾的锅,一个草编的盖,柴火、热气、米香、追逐的孩童、、、年的味道,活泼而真实、、、
在那没有压力锅的日子里,很少有人担心锅里的鸡会飞出来、、、有了压力也就不再有安全、、、
一个再普通不过的小现象,让我们联想起我们自己。
藏在那里,久久回味:
为什么冬天血压要比夏天高?
为什么天凉了血压体温反而高了?
为什么七八月、正腊月心脑血管患者扎堆发作?
为什么天气寒热置换越频繁,人们的身体越吃不消?
为什么纬度越高海拔越高,心脑血管的发病率也越高?
为什么、、、
没有了草编的盖,也就没有了那份淡定和从容。
回到整体环境,答案好像没有那么难!
简单的回答,往往会引发更多的思索。
各位,一起吧。
整体环境,内表外表,闭合偎依。
重新思考,我们一直追逐的;
耐心寻觅,我们曾经忽略的。
外表,皮肤,抵御,避风挡雨、、、不止于此、、、散热、警觉、流利启闭、、、
一阵冷风吹来,外表会关闭,
一杯凉水喝下,外表同样也会关闭。
天气热了,外表会开启,
喝杯热水,外表同样也会开启。
冷颤、喷嚏、起鸡皮、、、风来了会有、天冷了会有,静注后会有、撒泡尿后也会有、、、
门窗一味紧闭,湿浊、闭塞、闷热、急促、窒息、、、
门窗一味敞开着,不单单是:清新舒适,也要注意:有多少热量也不够散失。
拔河,中点,一小段区间,或左或右,相持了许久、、、
内表,消化腔,自口至肛,进得溜香,排得舒畅、、、看着便便,在想、、、
头圆,尾尖,柱状、、、受寒溏薄,遇热秘结,伤湿滞涩、、、
外表开启,汗流,便干,尿少、、、此谓内外一体、、、
天热了,人勤了,小便少了;
天冷了,人老了,小便反而多了。
有人在留意,大便稀了,不出汗了,血压却高了;
大便干了,数日不行了,血压却又迟迟提不起来了,纳呆,倦怠,烦躁,失眠、、、
细细想来,我们急诊的脑出血患者中,几乎没有大汗淋漓的!
美妙的整体环境。
自有让人沉思的理由。
继续,千万别吝惜思维。
近日,夏日炎炎,北方却经历了一段大范围的阴雨绵绵、、、
自然的演绎总是那么骄纵、随心所欲。
沸腾的热,急需散失,门窗却紧闭着。
细心的临床大夫发现这几天表闭而导致的门诊量多起来了。
血压骤然高了、梗塞复发了、、、牙龈肿痛的、彻夜难眠的、不欲饮食的 、甚至是呕吐的、、、、
燥热、烦乱、瘙痒难耐、、、
自然对个体的影响,时时刻刻,简单而真实。
上上下下,内内外外,这么多症状,这么多病种,怎么可能都会和夏日里的几天阴雨扯上关系呢?
没有人在意,更没有人愿意相信,但我们不能或略我们的感受、、、
表闭,应该没有别的吧!
通体汗流被戛然而止。
火之性,自下而上,永远是“热”涌动的方向。
简单的总会使人心存疑虑。
别急,真实的,一直在那里、、、
只要你愿意、、、
今天,今年的7月13日,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入伏,冬病夏治,暑湿季节、、、
特别的日子,有许多话想说。
高温高湿高活跃,兴奋,骄纵,蛮横,狂野、、、一切理智的,都无暇顾及、、、
没有忍让、没有宠幸、没有倾心诉说、、、
万千物种,在这个季节,都像疯子一样!
特殊得,无话可说。
天地间,你我身边,一切都在索取,为了自己、、、
繁茂、熙攘得令人窒息。
面对张扬和掠食,拥有多少都不会富足。
春夏暑秋冬、、、我们在思索、、、
最最旺盛的阶段。自然中的一切!
感知自然,源于自然,顺应自然。
经过和感觉永远不能或略!
回到我们个体的整体环境,内表的具体状态何尝不是这样!
没有如此繁荣的场景,哪里会有鲜活的生命!
消化腔对应暑季。
我们阐述的主题。
走走歇歇,
置身自然的思索、、、没有理由拒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