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叙事:两块展板
08年的1月底,我带着一个学生团到韩国去拜访我们的友好学校,和他们进行互动和交流。两个学校分管国际交流的负责人对这一活动进行了多次的沟通和策划,对学习内容、交流项目等都做了具体的要求。其中的一个必做项目是每个学校的学生自主制作一块展板,通过图片的方式对学校进行介绍。
我们的学生带去的展板,是学校标志性建筑、特色教育场所(比如图书馆、科技馆、体育馆、食堂、国际部等等)的照片。在这些照片中,你能看到非常完备的教学设施,非常先进的教学设备,不过其中没有教师,也没有学生的身影。
韩国学生制作的展板,全都是学生在校学习、以及参加各种各样活动的照片。你能从照片上可以了解到当地学生学习生活的状况,课余生活的价值取向以及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照片的主题,除了学生还是学生。
两个学校的展板有着非常明显的感官反差,也给了我非常强烈的刺激。以至于时间已经过去了一年零九个月,这两块反差鲜明的展板仍然会时不时的出现在我的脑海中,提醒我关注展板背后所揭示的教育理念。
全国的新课程,到今天已经走过了8年的历程。上海从1999年开始启动“二期课改”新课程的建设,到现在也已经走过了整整十年。新课程一个非常重要的理念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这一教育理念可以说耳熟能详,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知道这一理念。
但是,知道“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理念是否意味着在实践过程中会很好地加以落实呢?两个展板的反差告诉我们,事实并非如此。学校对“发展”的理解和定位,会左右学生的思考,学生的这些思考又会通过一些细节体现出来。学生在展板上尽情展示着学校标志性建筑、特色教育场所,折射出学校是以学校的这些物化成果为荣、为发展的标志的,忽视了这些特色建筑的本体功能——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便捷的服务和支撑。
最近的一周,虹口区教育局分别召开了高中、初中的教育工作会议,两个会议有一个共同的主题,就是关注教育质量,促进学校内涵发展。新课程改革的这些年,也是学校快速发展的一个时期,但是,如果我们略加注意,就会发现这些年来很多学校的发展主要体现在校园面积的扩张和教学场馆的建设上、体现在教育集团的组建上、体现在重大活动推进上,这些发展关注的都是一些外在的、标志性的事件,缺乏对教育的对象——人的真切关注,缺乏自觉地、丰富的内涵的支撑。这在发展的初期是可以理解的,但如果仅仅满足于这样的发展,必然会流于肤浅。要让教育改革走向深入,一定要在内涵发展上做文章。
学校内涵发展,一个最根本的标志就是让教育的对象——人得到充分的、符合个性特征的发展。这就意味着学校中的每一个成员要做到目中有人,心中有学生。当我们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真的看到了人,真的关注学生的每一步成长时,学生就会深切地感受到这样的关心,并将这些关心的点点滴滴铭记在自己的心中。有了这样强烈的、鲜明的记忆,学生在展板中还会凸显那些楼堂馆所的照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