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唐河:发现民国31年赈灾功德碑,信息非常丰富

作者:唐河岸边LZQ
2018年4月上旬,河南省唐河县城区水木澜山住宅小区在施工中,发现一通民国32年(1943年)唐河县民众及灾民,为时任县长符明信立的赈灾功德碑。该碑用青色大理石雕刻,通碑高2.32米,宽0.76米,厚0.16米。碑额阴刻“泽洽生民”四个篆书大字。碑文内容用阴刻楷体雕成,竖排版,共12行半,每行54字,全文约667字,雕刻刀工细腻,字体工整、规范整洁。
碑文详细记载了民国31年(1942年)河南省中西部大饥荒(民间称为“三十一年年成”)的发生状况以及许昌、襄县、宝丰、鲁山、郾城等地灾胞,流落县域人数和唐河县县长符明信积极组织动员全县力量,以及唐河县籍军政要员、社会名流、世族大户、商绅民众等全力以赴,集资募捐、赈济灾民等情况。从开设公、私粥厂(舍饭)、收养弃婴老弱,到县、乡、镇、保各级安排、公教员役节食集粮等都有记述。文辞优美,语句精炼,感情真挚,数据精确。
碑文描述了1942年那场发生在中原地区大饥荒的悲惨场景:“春夏之交,风霾肆虐。麦既歉收,夏秋以还。酷旱不雨,秋禾尽枯,岁以大饥。极目中原,遍罹浩劫······”寥寥数语,其河南灾害惨状令人瞩目。面对大量灾胞流入唐河县境,全县上下在符县长领导下,立即采取措施,迅速投入救助行动。碑文写道:“是应发动群力,急救勿失,庶其有补。于是,主持综核,公自任之,调查筹募,劝贷平粜”。开仓放粮36692石(音dan,容量单位,10升等于1斗,10斗等于1石。民国时期,唐河县一带每石小麦约400斤),发放急赈款146.917万元。县府公家开设粥厂38个,世族大户自开粥厂53家,熬粥做饭,免费供灾民食用。开设籴粮平粜站(粮食交易站)11个,收养灾区流入来的老弱、儿童、弃婴1348人。
与此同时,在巨大灾难面前,唐河县公职人员和社会名流也利用自身影响积极参与。碑文继续写道:“公教员役节食,散发归耕粮凡二百八十石。洪纤毕举,甘露普沾。许、襄、方、叶、舞、郾、鲁、宝各县灾胞,襁负而来,所至如归。灾贫受振者各得所养,流栖就食者悉赖以生,全活不下数十万人。”唐籍驻川、陕军队长官和驻唐军政要员曹乐山军长、欧阳子揆司令、刘希程军长、曹玉珩师长、李子刚师长以及社会名流王多三厂长、方安亚教育长、徐旭生先生等,皆慷慨捐助或发起募捐,帮助支持唐河家乡共赈灾民,发挥了较好的社会影响。“列宪考绩,视公为最,惠泽覃敷,遐迩传颂”。鉴于此,第二年以全县民众名义镌树此碑,流传后世。
该碑的发现和被引起关注,得益于唐河县源潭镇著名民间汉画收藏家、南阳市非物质文化传承人方清亮先生的努力。当他从朋友李清坡口中得知水木澜山建筑工地挖出石碑后,出于对历史文化的热爱和保护,自费租用叉车从持有人手中买出。原碑文因字体较小,在石面上根本看不出内容,后经方先生拓片,碑文字迹清晰可见,全文除了石碑左下角因残缺有6字消失外,其他全部能够清晰辨认。此碑的发现,为后人研究民国31年(1942)大饥荒以及唐河人民赈济灾民的努力和义举提供了真实可靠的佐证,是一件非常珍贵的历史文献资料。2018年9月,方清亮先生将该碑捐赠给唐河县博物馆。
附:碑 文
泽 洽 生 民
县长符公救灾碑
民国三十一年,岁在壬午。春夏之交,风霾肆虐。麦既歉收,夏秋以还。酷旱不雨,秋禾尽枯,岁以大饥。极目中原,遍罹浩劫,荡析流离,□□□□。前史所纪,惨绝人寰者,不幸复见。朝野咨嗟,人心惊惶。以救济灾难,交相诹谋,公惄焉忧之。以救焚拯溺,不容须臾缓。夫极贫便振米,次贫便振钱,稍贫便转贷。垂毙急饘粥,遗弃孩稚急收养。借官钱以籴粜,借牛种以通变。禁侵渔,禁攘盗,禁遏粜,禁抑价,戒迟缓,戒拘文,皆古之遗也。是应发动群力,急救勿失,庶其有补。于是,主持综核,公自任之。调查筹募,劝贷平粜,则延聘閤邑士绅分任之。乡、镇、保以次,分别责成各受事,而课以程限焉。事有成规者,则一经奉檄,无不推行尽致。其无成规者,则博采众议,因时因地而制其宜。昕夕规划,昃食不遑。策励奖勉,瘏口哓音。奋发风动,悉力以赴。自冬令以迄麦稔,凡七阅月,计发仓振粟三万三千六百九十二石,配发急振一百四十六万九千一百七十圆。公设粥厂三十有八,世家大姓,自设粥厂五十有三。籴粮平粜,凡为站十一,粜粟一千四百三十六石;分保自救,劝贷粮六千六百五十八石、款九十四万圆。收养灾童弃婴及老弱者,凡一千三百四十八人。公教员役节食,散发归耕粮凡二百八十石。洪纤毕举,甘露普沾。许、襄、方、叶、舞、郾、鲁、宝各县灾胞,襁负而来,所至如归。灾贫受振者各得所养,流栖就食者悉赖以生,全活不下数十万人。列宪考绩,视公为最;惠泽覃敷,遐迩传颂。而县内外绅商,吾邑服官川陕及驻境各军政长官,如曹军长乐山、欧阳司令子揆、刘军长希程、曹师长玉珩、李师长子刚、王厂长多三、方教育长安亚、徐旭生先生等,或慨解以义囊,或募汇巨款,振恩助振,不遗余力。与全县士民,随地施救者尤众,盖亦公诚信所孚而然。夫祲沴始于天,而御淄捍患恃于人。公以身全群黎之生命无算,以视汲长儒之振河南,赵阅道之振吴越,盖可谓后先媲美者矣。则是疫也,宜有记载,谨泐诸贞珉,以誌公之辛勤,且以为来。兹告云。
邑人 乔幹民篆额,徐浩然撰文,马成义镌石,李宇朗书丹
中华民国三十二年七月元日毂旦閤邑民众立
(注:原文为繁体字,句读:李中群、曲凡杰)
方清亮先生在拓片
右起:曲凡杰、李中群、宋江旭、姚勇在解读拓片。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