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爱是让孩子60岁了仍有家可回

一篇旧文

最近琦一直在朋友圈晒着她的幸福,刚开始是他们全家59位亲人给姥姥过95岁生日,后来是琦年过70的父母第一次做了候鸟坐飞机去海南过冬,看着大伙的留言,被琦的回复所感动,“咱们都得好好活着,把身体养得棒棒的,让孩到了六十岁仍有家可回”被琦的一句打开了所有的纠结,茅塞顿开,终于明白了,为什么我们快乐不起来,为什么我没了生活目标,为什么我们过早地看开了生死、看淡了得失、看破了尘世的因果。原因是我们失去了家的完整。

奶奶去世之前,我们所有人都生活在与生俱来的快乐中,尽管缺衣少食,尽管衣仅遮体、食刚能裹腹,我们兄弟姐妹在一起玩着乐着,因为我们有个共同的家——奶奶那里可以回,外地的姑姑到了60多了还可以奔回这个家。叔叔们倦了、累了、不如意了,都会到爷爷奶奶家坐坐,哪怕什么也不说,默默地坐在炕上,坐在爷奶中间,看着奶奶摆牌,陪着爷爷喝茶水,纵有再大的苦楚、再痛的伤都会因为在父母身边忘却、淡化和消化。虽然爷奶奶80多了,能够照顾自己就算帮助儿女了,但是,他们给了所有人一份回家的念想,给所有晚辈一个努力的理由,给所有子孙一个奋斗的动力。

爷爷奶奶去世后,和叔叔姑姑的关系衍变成了亲戚,尽管也相互帮衬相互牵挂相互依存,但相互间体会不到父母能给的疗伤作用。我和弟弟、妹妹也在父母那有了这种感触。纵有再大的不如意、再艰难的事实、再多的波折,有父母一起面对和分享就有份踏实至少不孤单不冷漠不言放弃。即使到了爸爸病得不能自理的时候,哪怕只能感受到他的体温、他的呼吸,心里就是踏实的,就是自信满满、就是无坚可摧的。爸爸走了,家不止是少了份支撑,也带走了妈妈所有的坚强和锐气还有理智。感觉那个对生活充满希望,任何困难都未曾退缩的女汉子也不见了,妈妈懦弱地、谨小慎微地打发着日子,我们感觉生命无常离我们很近,对生活的希望也被一定事情上的无奈和束手无策埋葬了。支撑下去的,只有对自己的孩子尽份责任那份简单。

一直羡慕琦的阳光、善良、知性,因为她到了四十岁了还有健在的95岁的姥姥,还有健康的70岁的父母,还有个59人千里相聚聚的理由,对于她来说这就是最宝贵的礼物,最真挚的爱,爱孩子不仅是在她成长道路上的尽职尽责,尽量多地陪伴,顺境的相依相守、逆境的不离不弃,还有的就是活好自己,健健康康地给孩子一个港湾、一个驿站一个60岁仍然可以回的家。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