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叙事:课堂上的一个突发事件

高三年级的数学课,教师正在全神贯注地讲课。一个学生突然打断教师的讲课,跑到讲台桌前对他说:“老师,我有急事要出去一下!”教师问他出去干什么,他只是说有急事,必须出去。教师说:“上课时不能随便出去。”但学生非要出去,径自跑出了教室。下课后,这位教师气愤地找到学校领导。经过了解,原来是这位学生的爸爸到学校来找教师,在门口等了一个小时,因为教师的电话没人接,按规定保安不让进,他爸爸于是给他发了一个短信,他着急到门口接他爸爸进来。

事后,这位教师说:“学生必须写检查,并在班里念,家长也要在班里听。”学生说:“给我什么处分都行,这是我的错,但不能让家长来。”教师说:“这事如不这样,我就不让他上课。家长必须陪着听。家长明明知道正在上课,怎么能给孩子发信息。学生上课时闯出教室,老师的尊严何在?”

这件事因两位当事人的态度形成了僵局。作为分管德育的副校长,我认为这件事本身不难解决,当大家心平气和之后,将家长、学生、教师约到一起,做好沟通工作,就不至于出现什么严重后果,但这件事却引起了我另外的担忧:作为教师,难免在课堂上遇到突发事件,恰当应对课堂上的突发事件,应该是教师必备的能力。如果每一次突发事件都如这位教师这般处理,恐怕未必每一次我们都能亡羊补牢。与其替教师解决问题,不如教会教师如何避免问题的发生。

于是,我们在校园网上新增了一个栏目——“案例研讨”。开始时,教师们的关注点都在是事情的是非对错上,有的同情教师,有的认为做法太偏激。因为是在网上讨论,大家敢于真实表态,虽然没有讨论出结果,但不少教师联想到了自己所遇到的类似的突发事件。一周后,我们提出研讨要求:当学生提出要求时,我们怎样做效果最好。让我惊讶的是,教师们讨论的方案不仅是我想到的那一个,而且根据年级的不同,学生特点的不同,还产生出了几个最佳方案。看到这些,我很欣慰,同时我也看到了教师们的成长。当突发事件再一次来到课堂时,相信他们会作出理性的选择。

这件事的处理过程,给了我很大启发:通常我们把教育的重点放在学生身上,似乎教师天生就具有了教育的智慧。其实,教师不仅需要教育技巧的传授,更需要教育智慧的引领。

这是北京一所中学的副校长李嫄,近日在《中国教育报》上讲述的一个发生在他们学校里的真实故事。读了这个案例,我有两点感受:

第一,教师在面临课堂突发事件时需要有足够的耐心和宽容。

看得出,这位老师对该同学的行为是很有点“恼火”的,首先,大家都在全神贯注地学习,该同学的一个举动分散了同学们的注意力,打乱了教师的教学思路;其次,从学生本人的角度看,学习的过程不完整,会带来后续学习上的新困难;其三,从课堂教学的学习规范来说,也不能想来就来,想走就走,要有一个良好的教学秩序……可能因为这些原因,造成了老师从事件发生之后就开始“上火”,所以课后才会要求学校进行严肃处理。

我个人认为,对于一个高中学生来说,他们都是具有一定的是非判断能力的,课堂上的每一个突发事件的出现,都是有一定的内在原因的,绝大多数也是学生自己不愿看到的。因此遇到这种情况的时候,最好能够表现的宽容、耐心一点,给学生以更多的理解。一个多棱镜,在太阳的光辉下可以反射不同的光芒,一件事情由于考虑的角度不同也会得到不同的结论。课堂上的一件突发事件,有可以引起教师心态的变化和课堂教学秩序的混乱,成为师生冲突的导火线,也可能因为教师的教学机智增添几许意外的生机和活力,而这其中,关键是教师能有一种宽容的心态。

第二,水平式的管理有助于激发教师的教育智慧。

事件发生之后,学校的处理方式很值得大家品味。第一步,将这一案例发布在校园网上,让老师参与讨论,发表自己的看法。在各自表达了自己观点的基础上,在让教师提出面对此类突发事件的预案。“让我惊讶的是,教师们讨论的方案不仅是我想到的那一个,而且根据年级的不同,学生特点的不同,还产生出了几个最佳方案。”

通常的德育管理模式是:学校德育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学生行为规范;政教处通过班主任将这些规范的要求贯彻到每个学生那里;学生出现了违反纪律的事情之后班主任进行情况汇报,政教处了解核实;按照相关条例进行处理,包括请家长、口头戒勉、书面检查、警告……等等。这是一种自上而下的垂直式的管理模式,这种管理模式有自身的优点,但也有其局限性。

上述案例采用了另外一种管理模式——水平式的管理模式,让全校的教师都来对这一事件发表看法,并提出自己的建议。在水平式的管理中,管理者给人的感觉不是那种权威式的、居高临下的,而是一个话题讨论的组织者,一个伙伴,一个可以相互交流的对象,因此大家更容易敞开心扉,发表自己的观点。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教育智慧被有效地激发出来了。

正如弗里德曼在《世界是平的》一书中所说的那样,从垂直管理的模式变换到水平管理模式,其背后的技术支撑就是互联网。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