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冷冻人”复活倒计时50年?起底国内首家人体冷冻中心
文/虞梦奇 特约撰稿员
核心提要
1. 济南银丰生命科学研究院,是中国唯一的人体冷冻研究中心,也是世界上仅有的四个此类研 究机构之一。在中国,越来越多的人,正在这里冷冻“尸体”,以期获得在50年或者更久的时间里“重生”的技术。
2. 中国最早志愿参与“冷冻人”试验的是重庆女作家杜虹,也是《三体》的编审之一。她的遗体在冰冻状态下被运送到美国的阿尔科尔生命延续基金会总部,头部分离,保存在-196℃的液氮环境特殊容器中。
3. 目前全球已经有300多位被医学上判定为死亡的人,保存在零下196摄氏度的液氮罐中。最早的一位践行者,要整整追溯到50年前。长达半个世纪的时间中,令人遗憾的是,尚未有一位冷冻者获得复活。
4. 每个器官需要冷冻保存不同的技术,但是一旦找到了保存所有器官的解决方案,能够使整个人体从冰冻状态中恢复过来的前景将很高。
5. 冷冻人最核心的技术难题并不是表面冷冻,而是细胞解冻。“冷冻术”真要实现突破,关键是要有内行的门道,先能够让器官“复活”。
在中国,越来越多的人,正在试图通过山东济南一家冷冻人保存中心,冷冻“尸体”,以期获得在50年或者更久的时间里“重生”的技术。虽然这项技术与设想更接近幻想小说的场景。
日前,《南华早报》的一篇报道说,这家叫做济南银丰生命科学研究院,是中国唯一的人体冷冻研究中心,也是世界上仅有的四个此类研究机构之一。除了像其他三家机构一样为志愿“冷冻人”提供冷冻悬架,即将尸体保存在极低温度下等待“复活”外,它的研究范围更广,并且“具有彻底改变器官移植、重新安装身体器官和其他医学疗法的潜力”。
据称,山东银丰生命科学研究院已经有10具遗体被冷冻在它们巨大的容器里。这家媒体甚至有些乐观地认为:“中国没有宗教障碍——这阻碍了西方对“复活”的接受——中国可以很快赶上并在人体冷冻领域领先。”
媒体的评论以及这家设在济南的冷冻人保存中心的论点,似乎并没有什么不妥。在人类世界,潜力永远都是存在的。但实事求是的说,尽管“冷冻人”研究在中国比在西方国家受法律和伦理束缚要少一些。
技术上的巨大障碍,使这一勇敢想法,在可以看到的未来根本无法变成现实,哪怕仅仅是部分器官的冷冻和复苏保存技术,出现跨越性突破的可能性也极低。
重庆女作家75万人民币冷冻大脑
揭秘两名肺癌患者死后冷冻全过程
中国最早志愿参与“冷冻人”试验的是重庆女作家杜虹,也是科幻小说《三体》的编审之一。她读过《三体》之后,就曾经跟女儿提起过自己死后也希望被冷冻起来的愿望,她的女儿通过网络志愿者以及在美国的同学,辗转联系到了美国阿尔科尔生命延续基金会。
杜虹一家选择了花费12万美金(约75万元人民币)进行大脑冷冻,据杜虹女儿说,费用里很大一部分是用于若干年之后的解冻和复活。2015年5月30日,杜虹被宣布死亡后,两名一直守候的在场来自美国的外科医生,第一时间向杜虹体内注射了抗凝剂、抗菌药物、抗血栓药物,防止血液凝固。随后,杜虹的遗体被放入装有冰块的木质棺材中,经过再处理之后,在冰冻状态下被运送到美国的阿尔科尔生命延续基金会总部,遗体头部分离,保存在-196℃的液氮环境特殊容器中。
中国本土第一例“冷冻人”就是在山东银丰完成的。此人名叫展文莲,女,生前在济南的一家银行工作,患有肺癌。
2017年5月8日凌晨4点01分,在山东大学齐鲁医院东院舒适的医疗病房中,49岁的展文莲在病床上停止了心跳和呼吸,主治医生随即按照法定程序宣布临床死亡。此后2分钟内,几位临床响应专家迅速向她的体内注射了抗凝、抗氧化和中枢神经营养等药物,并通过循环系统快速输注冰盐水进行物理降温,同时实施气管插管,启动心肺支持设备,以保障身体供血供氧,维持机体生理功能。
紧接着,展文莲被救护车快速转运至银丰研究院低温医学研究中心,接受至关重要的灌流置换手术,即将血液置换成冷冻保护剂,尽可能减少降温保存造成的冷冻损伤。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心外科医生、麻醉专家以及体外循环灌注师参与了这一过程,他们从展文莲的颈部和股部建立双通路体外循环,在特制的低温手术台上,将其体温降低到18℃左右,然后将透明的、乳白色的防冻剂,缓缓注入展文莲体内。
随着防冻剂变得越来越浓稠,它会成为固体,但它不会结冰,这个过程,叫做“玻璃化”。
灌流最终完成,已是近6小时之后。接着,展文莲的身体被转移到大尺寸程序降温床 上,据说这是世界上唯一一台可以连续将整个人体从常温降到-190℃左右的自动控制设备。它使用液氮蒸气进行快速降温,整套流程下来,耗时55小时。5月10日,展文莲的身体被放入3米多高的液氮生物容器保存,至今已有3年。
中国本土第二例也在山东银丰,完成于2018年6月19日下午14时30分,试验对象名为刘爱慧,女,72岁,肺癌患者。此前,刘爱慧的老伴周长友曾问过银丰研究院的临床反应中心主任亚伦·德雷克(Aaron Drake)三、四次:“被冷冻的人,多久以后才会醒?”德雷克的答案是:“按照目前技术条件,至少还要等50年。”德雷克2016年入职银丰,过去一直在美国阿尔科尔生命延续基金会,展文莲的冷冻实验,他也是主要参与者。
| 第二例冷冻人家属在现场举行的告别仪式
而据媒体的消息称, 有 近 200 多 人咨询如何成为人体冷冻志愿者,其中30人进行了病情评估,可见人体低温保存的吸引力。
医学试验还是新的殡葬形式?
50年前首位冷冻人可能没有任何复活机会
美国是最早出现“冷冻人”的国家,但一直饱受争议,一方面是其鼓吹者在科学上的严谨性遭受质疑,另一方面则是宗教人士抵制,他们认为灵魂是无法冷冻的,而复活则意味着对上帝旨意的违背。这也并不奇怪,经历过新冠疫情就知道,虔诚的信徒们连戴口罩都会理解为渎神。
“冷冻术”概念出现很早,真正兴起是在20世纪60年代初,由被誉为“人体冷冻之父”的罗伯特·艾丁格在他的著作《永生的前景》中提出,书中引述了大量植物和低等动物经过低温休眠后来又苏醒的事实。他认为,死亡只是一个渐进过程,只要身体被冻的足够快,一定还可以有机会逆转。
著作出版后,出现一批狂热的“人体冷冻术”的支持者。不过,现在看,艾格丁的说法有些问题,医学家认为,冷冻和低温休眠不一样,冷冻是完全把机体冻起来,基本是让生命停止在原来的状况,是完全被动的;而冬眠还有基本的代谢,具有一定主动性。无论如何,艾丁格的设想到1967年1月得到真正实现。
首位冷冻人实验者是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一名叫詹姆斯·贝德福德的名誉教授。作为人体冷冻术的支持者和签署冷冻试验协议的第一人,贝德福德因癌症去世后,几小时内,另一位狂热的冷冻术研究者罗伯特·尼尔森和他的医疗小分队将詹姆斯急冻了起来。
曾经只是一名电工的罗伯特·尼尔森创立了第一家生命延长基金会。当时的冷冻术,在今天看来并不完善,也没有条理,甚至是混乱的。贝德福德的血液没有被完全抽干,而是单纯的注入了防冻剂,再将贝德福德的尸体放入一个装有干冰的保温容器里。几天后这个容器被置于充满液态氮的大型杜瓦容器之中。
此后15年,由于存放贝德福德的冷冻公司破产,他的尸体又被辗转几次,最后在亚利桑那州斯科茨的阿尔科尔生命延长基金会找到安放之处。根据1991年对贝德福德的尸体视觉评估来看,他的身体一直保持冰冻,外形没有发生恶化的情形。但那次检测后,至今再没有对于贝德福德的第二次检测。虽然冷冻的步骤完成了,但曾经约定50年之后的复活计划却没有了消息。2017年,尼尔森曾向世人宣布即将将贝德福德复活,但后来却悄无声息,实验失败了还是根本没有开始,结果如何,更加让人怀疑。
事实上,尽管阿尔科尔生命延长基金会据说存有100多个冷冻人,但它并没有美国的行医执照,而只有殡葬业的运营许可。德雷克接受《南华早报》采访时承认:“它只是一个存储设施。就像人们被冻起来保存在墓地一样。”
据悉,目前全球已经有300多位被医学上判定为死亡的人,保存在零下196摄氏度的液氮罐中。最早的一位践行者,要整整追溯到50年前。长达半个世纪的时间中,令人遗憾的是,尚未有一位冷冻者获得复活。
这一寄托人类“长寿不老”美好愿望的新技术,并没有如期唤醒那位50多年前的冷冻人。而一直对此持怀疑态度的科学家认为,科学也将永远无法唤醒一个早已死亡的冷冻人。
从六小时延长到六天?
找到个别器官的保存方法后, 再进行全身试验
意味着现在的冷冻技术并不完备?
“但是济南的这家生命医院希望,我们不仅仅成为把某个人冻起来的项目。更希望了解该项目如何使所有医学领域受益。因此,我们与外科医生,麻醉师和做心肺机的专业人员合作。这是一个大型的、基于研究的项目,吸引了我加入他们的行列。”德雷克认为,目前虽然还不具备唤醒技术,但已在部分项目上有重大进展。
此前据银丰研究院院长贾春生介绍,“冷冻人”是一个生命科学综合研究计划,包括基因科技计划、细胞银行及临床转化计划、组织器官银行计划、甚至是人工器官研究计划。此项研究,更多的是希望通过组织器官的保存和复活技术,将来应用于临床,为疾病患者提供更好的服务,同时推动中国当前临床急需的遗体、器官和造血干细胞等生命资源的捐献事业进步。
| 科幻电影《太空旅客》中的冷冻舱
德雷克说,目前继续困扰器官移植手术的最大障碍之一是,从死者那里获得可移植器官并将其植入患者体内的机会窗很短,“以人的心脏为例”,可用时间约为六个小时。六个小时后,组织将开始死亡”。在这六个小时内,必须取出、清洗、准备、运输和植入器官,同时必须对供体和受体做配型检查,这非常具有挑战性,特别是在中国,还没有为此类手术专门开发的物流基础设施。
“考虑一下,如果你可以将器官存储在超冷环境中并持续进行灌注,即有血液循环通过的时间,从六小时延长到六天,那么你将拥有足够时间完成移植手术。中国是第一个采用这种方法的国家,银丰在该研究领域处于领先地位。中国可能会超越其他所有人,因为他们采取了新的方法。”
银丰称,正在与中科大合作研究胰腺细胞的保存,并与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合作来保存卵巢细胞。德雷克说,每个器官需要冷冻保存不同的技术,“器官越大,它变得越难。你必须使用的设备也会变大”,但是,一旦找到了保存所有器官的解决方案,能够使整个人体从冰冻状态中恢复过来的前景将很高,“就像你通过分解问题,先解决各个部分,再解决一个非常复杂的数学问题一样。然后将这些部分放在一起,就会得出答案”。
从逻辑上说,德雷克的说法颇有道理,但在实际操作中,“冷冻人”技术有太多当前无法克服的技术难题了。
| 冷冻保存细胞技术已经成熟
人体冷冻50年后复活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但复活部分器官却是可能的未来
站在科学角度,冷冻人最核心的技术难题并不是表面冷冻,而是细胞解冻。 尽管现代技术日臻完善,但肌体在解冻时仍然会受到很大损害。主要问题是冷冻时,人体的水分会形成尖利的冰晶,造成细胞组织造成永远无法挽回的伤害,包括一些细胞组织坏死、细胞膜脱落以及一些组织之间出现细小的裂纹。 这会导致解冻死者后无法复苏 。 所以,有科学家相信,像贝德福德那些早期被冷冻的人 绝没有任何复活的机会 。
因此,科学家一直想发明一种不使人体组织“结冰”的冷冻科技,这需要先发明一种被称做“冷冻保护者”的特殊介质。
自20世纪30年代起,各国科学家曾设计了300多种“冷冻保护者”物质,但没有一个真正有用,那些“冷冻保护者”物质可以防止血液、肝脏、精子和小块细胞组织在冷冻状态下形成冰晶,但却无法让整具身体都不结冰。
2007年,俄罗斯“人体冷冻术”研究小组的一名加热工程师帕维尔·谢巴科夫和莫斯科塞切诺夫医学院教授泰普科霍夫在研究中,发明了一种由混合惰性气体组成的“冷冻保护者”介质。这些混合惰性气体包含着氩、氪和氙,当这些惰性气体注入人体细胞后,一旦接受冷冻,它们将变成果冻状物质,从而防止人体中的水分结成“冰晶”。
据《真理报》报道,在一次实验中,一只注射了惰性气体的实验鼠被冷冻到了-196摄氏度的低温,接着科学家将它的温度渐渐升到零摄氏度,然后再将这只实验鼠的心脏移植到了另一只老鼠的身上,那颗移植的心脏立即开始了跳动。科学家对这一实验重复进行了10次,几乎每次都取得了成功。
那么俄罗斯科学家为什么不干脆将整只老鼠进行复苏,让它的心脏在自己体内跳动呢?据谢巴科夫称,复苏冷冻动物,还面临最后一道难题,那就是这些惰性气体会在血管中产生气泡。当冷冻老鼠的体温上升到零摄氏度或更高时,老鼠血管中就会充满了这些惰性气体的气泡;如果混合惰性气体中还有氦气,那么老鼠血管中的气泡将更多,所以老鼠无法复活。这一问题需要通过精心挑选混合气体的成分、压力和加热速度来解决。
已故的上海理工大学退休教授、国内“制冷及低温工程”首批博士生导师华泽钊曾经指出,通过人体冷冻实验实现有朝一日的逝者复活,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原因在他10多年前发表的论文 《人体细胞的低温保存与冷冻干燥》中已阐明:生物体按照复杂程度分为细胞、组织、器官、人体,按照目前低温生物医学的水平,大部分细胞以及部分组织能低温保存,但是器官还未能实现完全意义上的低温保存。
曾参与展文莲和刘爱慧实验的外科专家 孙文宇 也认为 ,目前的人体冷冻实验,尚在初级阶段。他和华泽钊在“复活”假说上提出了几乎相同的保守观点 : “人体的组织、器官、细胞在冷冻实验时需要的条件不同,实现瞬间均匀的玻璃化状态是很难的。”
所以,“冷冻术”真要实现突破,关键不是让外行看热闹,把个体冷冻后装到特制的罐子中去,而是要有内行的门道,先能够让器官“复活”。这方面,世界各地的研究人员都在努力。
2019年英国《自然》杂志评出当年科学界至关重要的十个任务,其中之一名为内纳德·舍斯坦,来自耶鲁大学医学院,被称为“重启大脑的人”。舍斯坦率领的研究团队发现,从死猪身上取下的大脑中存在脑电活动,于是在猪死后很快取出脑器官,并注入氧气和一种冰冷的防护剂,由此使猪大脑至少得到部分复活。
不过,后来舍斯坦对于媒体避之不及,因为后者一直在报道中暗示,研究人员在制造永生,或是像巫师一样待在奇异的实验室里,里 面摆满各种装着活体大脑的瓶瓶罐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