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乡村的设计要学会“适村化”

国内房地产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大变局,多数开发商在风雨飘摇之中。以往依附于房地产而生的景观设计亟需调整发展思路,寻找新方向。

我国正处在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步伐已经开始提速。乡村正由一个个封闭的群落,转变为开放现代的新型发展模式。

在乡村拥抱未来的转型之际,对于乡村的建设成为了一场巨大的实验,不少问题和误区都逐渐显现。

脱离实际的设计规划给乡村带来了沉重的代价,不仅是资源浪费、对当地村民的物质情感消耗,更有生态和文化的破坏,都是不可逆的后果。

当设计进入乡村,怡境在不断的探索中反思,究竟设计与乡村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何种设计可以发展乡村?

临近年末,怡境围绕广州花都马岭-联星项目,从文旅的视角对马岭乡村振兴进行详细解读,并分享多年来怡境在乡村文旅方面所积累的经验。

本篇将从情境设计的角度出发,阐述怡境站在长远发展的立场上,提出的“适村化”设计规划理念。如何让进入乡村的设计规划理解乡村、适应乡村、融入乡村,助推乡村腾飞。

在中国乡村被重构的这一时期,乡村中的一切人与物都在经历着新的转变。设计与人、与文化、与乡村的关系正在被重构,长期服务于城镇中的设计者们和设计本身,也对进入乡村这件事水土不服。

从产品驱动到服务驱动,设计视角被扭转,原本作为主体的建筑、景观,在乡村中成为了“陪衬”,变成了撬动整个乡村向阳的支点。

我国乡村的基底依然薄弱,整体呈现不均衡的状态,部分设计者不能认识到实际情况,只着眼于设计体本身,无法将目光放大至设计体所影响的生态、生产、生活,设计规划与乡村脱节,无法扎根乡土。
这一情状的具体表现可分为4个方面:
单一片面的设计规划脱离文化或产业发展现实,过于天马行空,导致后期项目发展单薄无力,不足以支撑乡村全域振兴,迅速落败为明日黄花。
反面来看,“摊子铺得大”也是另一种典型现象,当进入实际发展,最终只会陷入各产业业态的疲软状态,没一个挑得起大梁。
成功的经验和案例自然会成为示范模板,但是见到好的就想模仿,却成了不少乡村设计规划中的通病,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同质化的不良现象。
  • 模式化:无论A村B村,只要是优秀经验就往村里搬,不考虑本地情况,完全没有自己村子的灵魂和文化,最后只剩下了虚有其表,成了实打实的面子工程;

  • 城镇化:将城镇设计规划强加到乡村中,和乡村居住模式相悖,当下看来是干净现代的新型村落模样,然而村民体验感极差,维护发展也无法后继。

推倒重来自然是比精雕细琢容易,因此大拆大建的事情在乡村没少发生。不少设计规划不注重农村在地的基础情况,一味抹平归零,不仅浪费资源,也大大增加了对农民的负担以及干扰。
农民是乡村振兴的主体,也是受益者。当设计规划忽略当地村民的意见,也会忽视村民在乡村振兴中的参与度,实则是颠倒了主客体顺位。
符合乡村发展现状的设计规划,不能离开“适村化”的理念逻辑,围绕一个核心原则,即可突破乡村设计规划的多个痛点。
去年,投资了3.5亿元、仅开业4年的西安白鹿原民俗文化村被直接拆除,这一手握重量级IP的白鹿原民俗村为何急速衰亡?
究其原因,就是项目毫无特色,整体规划未透彻挖掘并提炼文化核心、盲目对同类别乡村文旅发展模式进行复制、以及村民主体在其中的缺失。
△白鹿原民俗文化村(新闻图,图源环球旅报)
而放眼全国,同样失败的案例和情况在乡村比比皆是。《半月谈》曾披露贵州北部一偏远乡镇,规划打造“百园之镇”,计划两年内造出100个山地公园!
还有许多“样板工程”陨落在中国乡间。
如在河南某村中,一刚建成的扶贫车间未成形即遭废弃;而另一村落建起了展览馆、接待中心等现代化建筑,但村民却没有一处可以休憩活动的公共空间。
对于进入乡村的企业而言,一次乡村实验的失败仅是资本的流失;但对乡村与村民来说,这是世代生活的家园的遗失。
虽然建设乡村的步子迈得快,但是设计者面对乡村进行设计规划的调子要慢下来。
因此,怡境提倡“适村化”理念,以温和的手法介入乡村——挖掘、提炼、切合,最大程度地发挥乡村之所长,唤醒在地内生动力,达到可持续发展,拆分开来即可定义为“四根法则”
乡村设计规划需符合国家乡村发展政策,应全面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切实理解乡村振兴即是对乡村价值在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再定位。
同时,设计规划需匹配区域上位规划,不以孤立片面的视角进行,要统筹全域,与周边和整体的发展相结合。
科学规划、因地制宜是设计规划根植在地、欣欣向荣最根本的方法论。既要深挖当地文化元素、产业核心,增强当地人的文化认同感,不让美流于表面,切实打造具有品格的美好乡村。
不仅如此,还要重视设计规划的后期养护与运营成本,不能硬套城市建设模式,只顾追求整洁美观,应以保护生态自然及乡村原风貌为底线。
江浙一带曾有600多个水乡古镇,如今已所剩无几。进入乡村,务必要尊重乡村基底,整体规划应以分类、提升、整合为主,减少不必要的损耗,尽量使用“轻设计”的手法介入,以小变化撬动大发展。
时刻牢记农民主体地位,农民才是乡村建设成果的受益者,设计规划应当充分尊重当地村民意愿和建议,积极增加村民参与感,真正实现乡村“共创共建共享”。
秉持“适村化”理念,怡境为广州花都马岭-联星片区制定了全域乡村振兴发展规划,以“1+n+N” 模式全域统筹运营布局,并通过EPC+O模式对项目进行全链条打造运营。
△项目鸟瞰图(效果图)
自项目初始阶段,怡境便挖掘马岭产业元素,依据当地特色花卉苗木发展基础,提炼出“花”这一主题,融会贯通至项目的设计规划中,打造“喜花里”活力休闲港,未来将形成文、旅、商综合活力时尚消费目的地。
马岭项目因地制宜,依据地形地貌,设计规划花漾云道串联碎片景点,围绕“花”主题打造乡村文旅产业。
△项目鸟瞰图(效果图)
△花漾云道(效果图)
对于业态集群,怡境以激活存量建筑为主,将村民废弃或闲置的民房加以设计,建设为后期运营中的民宿、餐厅等业态,满足后期吃住行、游购娱、学养闲等需求。
与此同时,项目全过程尽量避免大拆大建,在基础提升建设完成后,加入灯光、标识、墙绘等设计元素匹配后续经济发展所需,减少对村民和乡村风貌的干扰,同时大大降低了前期建设和后期运营成本。
△璞宿·花见民宿
除此之外,设计规划中也为村民留出了广场、图书馆等公共活动空间,在进行村内外立面改造时,也充分听取了村民意见。
作为致力于缔造城乡理想生活的赋能商,怡境力图推动中国乡村文明现代化,秉持重构而不破坏、提升而不变质的守则,积极建设美丽乡村。
未来,怡境还会将更多好的设计规划带到乡村,为乡村资源适配升级,最大化地利民富民。
我们相信,处处有美丽的村落,就必然有美丽的中国。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