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邮史•1】鼓岭邮局最后的辉煌——1948年鼓岭封

即日起,小编很荣幸地邀请到青年集邮家、福建省集邮协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谢宇开设“福建邮史”专栏。通过一枚枚封、片、简、戳,一起走进久远的八闽往事……
至今,“莆田长谷”微信公众号已经开通《绿剑邮谭》(王振宇·福州)《闻锺戳话》(杨文忠·河北邢台)《太平美邮》(董津洮·北京)《戳记抗战》(邹小亮·南昌)《老鹤话邮》(赫建·长春)《佳邮赏析》(梁耀华·武汉)《抗战侨批》(黄清海·泉州)《启五论邮》(郑启五·厦门)《封中莆阳》(陈俊·莆田)《福建邮史》(谢宇·平和)等10个集邮类专栏,以及《莆阳诗群》(年微漾发起,多人参与)《罗西爱说》(罗西·福州)《风月斋诗话》(朱金明·莆田)《在咖啡》(田荔琴发起,多人参与)等4个文艺类专栏
近来鼓岭夏季邮局深受集邮界关注,相关邮品价格更是屡创新高,比起十几年前我开始收集鼓岭邮品时已经涨到数十倍,真令人感叹。
鼓岭邮局在抗战期间关闭,1947年夏季重开,以满足前来避暑的洋人用邮之需,但当年在闽外人甚少,故而留下的邮品极少,鼓岭邮局已经没有了往日的光彩了。重新开放的鼓岭邮局使用了当时通用的点线齿三格式邮戳,邮戳文字也从之前看起来活力四射的楷体,变成了宋体字,显得呆板而没有活力,也映证着鼓岭夏季邮局的式微。邮戳文字也由之前霸气十足、不怕人不知的“鼓岭”二字,改成了“福建鼓岭”,鼓岭邮局从此湮没在民国后期数量众多的小邮局行列里了。
本人收集到两个鼓岭邮局1948年的实寄封,算是鼓岭邮局最后的风采了。
1
封一:民国37年(1948年)7月30日鼓岭寄美国纽约平信。贴沪大东三版孙像2万元1枚,销福建鼓岭邮戳,寄件人为在福清的美国人JANE D. JONES。私印的信封上帆船图案,透露着浓浓的海洋气息。
2
封二:民国37年(1948年)8月17日鼓岭寄美国平信。贴沪大东三版孙像2万元和渝中央版孙像加盖“改作一万元”各2枚,加盖福建鼓岭1948年8月17日日戳,同日经福州邮局转递,同年9月29日到达目的地美国纽约PHELPS,因收件人迁移,邮局又再次转投宾夕法尼亚州BRADFORD,次日到达。这封信的寄件人则来自福建古田。
巧合的是,这个信封寄出的日子恰是一个对福州人来说熟悉的日子,一年后的1949年8月17日,福州解放。这个信封寄出不久,鼓岭夏季邮局最后一次关闭。
第二年夏天到来的时候,人民解放军的炮声隆隆,福州已经处于风雨飘摇中,在闽英美洋人纷纷回国避乱,鼓岭邮局没有再开放。
1948年,成了鼓岭邮局末年。1948年的鼓岭邮局邮戳,也成了绝响,鼓岭邮局47年的精彩历程划上了最后的句号。
延伸阅读——
老华侨苦寻鼓岭老邮局信封 
追忆小邮票慰藉乡愁
福州新闻网2015年5月11日讯
(福州晚报记者 雷岩平 赵铮艳/文 张人峰/摄)
一晃30多年了。当71岁的旅美华侨张又新站在鼓岭邮局那扇乳白色的门前时,已双鬓染霜。这是5月8日的午后,阳光静静地洒在他身上,似乎默默地抚慰一个游子的乡愁。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余光中先生的这句诗撩动了多少游子的离愁别恨。张又新说,置身海外,每每读到这里就潸然泪落,心有共鸣。诗里的“邮票”和“母亲”,让他难以忘怀。
可惜母亲不在了。张先生最大的心愿就是有朝一日,能带上精心收藏的邮票和信封去鼓岭走一走,看一看。因为,他的收藏与鼓岭有关。
缘起本报新闻勾起老华侨鼓岭情愫
71岁高龄的张又新精神矍铄,鼓岭之旅让他像孩子般兴奋不已,步履也特别有力。他说,鼓岭让他心驰神往多年,虽是第一次实地走访,他早就做足了功课。
张先生说,他跟许多人一样,先是喜欢收集邮票,然后才开始对信封和明信片感兴趣,而真正开始收藏有关鼓岭信封和邮票却是在2012年底。他介绍:“那年我回家乡看到《福州晚报》报道鼓岭老邮局重新启用的新闻,美国华盛顿招待会上讲述《啊,鼓岭》那感人故事后,我觉得自己集邮这么多年,却没有关于鼓岭邮局的收藏,这真是一件憾事。”
从那时开始,张又新废寝忘食地苦寻鼓岭老邮局信封。百年前,鼓岭邮局是个一年才开放3个月的夏季小邮局,想找这个邮局的信封并不是一件容易事。
然而,张又新克服了重重困难,在不到3年的时间里收集了31个从鼓岭进出的信封和明信片。这些珍稀的邮品年份最久的可以追溯到晚清时期,最近的也是1940年的。
提起这段收藏经历,张先生感慨系之。2013年伊始,他每天都上网查看有没有人出售和拍卖鼓岭信封。3个月过去了却一无所获。
经人建议,张先生在国内最大的集邮网站华邮网上写了一篇自己的集邮经历,许多邮友被他爱国思乡的情怀打动,纷纷告诉他哪里有出售或拍卖鼓岭信封,甚至有人干脆替他买下寄给他。在众多邮友的热心帮助下,张又新找到了29张从鼓岭老邮局寄出的信封,2张鼓岭收件的信封,10多张邻近鼓岭的鼓山老邮局的信封。
其中,张又新最新到手的要属1910年从鼓岭寄往美国的黑白风景明信片。这张明信片经福州、伦敦、日本寄往美国,盖了多个珍贵的邮戳,包括少见的鼓岭特殊戳式。上个月11日,该明信片在上海拍卖会上被人高价拍走,张又新十分失落。当对方得知他的情感,最终割爱。
痴迷追根溯源挖掘藏品背后故事
“收藏的真正意义并不在于多与少,而在于挖掘其背后的故事,学到更多的知识。”张又新对每件藏品的邮戳、邮路都仔细研究。有封1936年从马来西亚寄给当时鼓岭教务处长陈锡恩的信。张又新于是想方设法多了解陈锡恩的背景,为此还专门买了本《陈锡恩传》,了解这位福州近代文化名人的生平和事迹。每当分享这些故事,他快乐之情总是溢于言表。
让张又新感到得意的是,他识别出了1910年由鼓岭寄往美国纽约封的赝品。一些不良分子,利用海外华人思乡恋旧的心情,伪造一些旧信封和明信片敛财。这封赝品差点被人以2000美元的高价买走,张又新从邮戳日期立马看出了破绽。
“鼓岭邮局又称夏季邮局,于1902年6月16日正式开办,当时每年端午节后开张,中秋节后关闭。造假人忽略了这一点,邮戳日期显示1月12日,明显不合实际。”张又新对关于鼓岭的资料信手拈来。
张又新收藏到时间最早的鼓岭实寄封是1902年的,即鼓岭邮局开办之年。信封上有清代碑形戳,有中转戳福州、上海、日本、西雅图和落地戳。这比保存在福建省档案馆中的两枚发于1919年的鼓岭实寄封,早了17年。张又新还对清代拱式日戳、民国初腰框式日戳、民国双格式圆形日戳、民国点线齿日戳等如数家珍。
追忆小小邮票慰藉乡愁
张又新十分健谈,与记者聊起了自己的经历。
上个世纪80年代初,37岁的张又新移民美国考上大学。那个年代没有电子邮件,长途电话费又很贵,他和国内亲友联系全靠信件,每天回家就盼望着收到来信。
国内亲友知道他喜欢集邮,总用漂亮的邮票贴在信封上寄给他。他便把这些信封全收藏好,想念家乡时,翻出来看看,以解乡愁。后来觉得只收集亲友寄来的信封不过瘾,他就开始在美国邮市大买中国的邮票和封片。
“记得当年母亲省吃俭用,给我钱去买邮票。她知道我需要钱买建国15周年的小全张,她毫不犹豫地把陪嫁红木家具卖了。出国前夕,我原打算把那些邮票和小全张卖了,给母亲买一台电视机,她说她可以去隔壁邻居家看,不用买。当我有能力好好孝敬她老人家时,她却突然中风走了。”张又新回忆起母亲,十分动情,眼眶不知不觉泛红。
圆梦鼓岭踏上寻梦之旅
张先生说,每天翻着关于鼓岭的旧信封就好开心,完全沉溺其中。张太对此颇有埋怨:“鼓岭跟你有什么关系?你连那里都没去过。”
“由于太太要不定期洗肾,我自己年纪也大了,以后回福州的机会可能更少了。真的希望有生之年能到鼓岭去看一看,走一走。”张又新动情地说。
今年5月8日15时,本报记者驱车陪同张先生踏上寻梦之旅。
午后的阳光下鼓岭静谧祥和。张又新带着太太的嘱托,走进鼓岭邮局,精心挑选了一张明信片。16时49分,张先生给太太写下悄悄话,并与工作人员手叠手盖上邮戳。他眼角有泪。
16时54分,明信片慎重地被投进邮箱……
福建邮政史研究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