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看这些常见的哲学术语,你了解几个?
先验知识
先于经验的知识。在哲学上,它使人联想到下述思想:人类头脑包含有若干内在的特征,它可为人类理性和悟性提供基础。不过,“先验”还指论证中的各种合理性形式,它不依赖感觉或其他类型的经验。参见笛卡儿和康德。
康德
分析/综合区分
康德提出的关于人类判断的一种理论,认为命题和判断可分为分析的和综合的。分析陈述的谓词已包含在主词之中,综合陈述则相反。因此,“一切单身汉都未婚”这一陈述是分析性的,而“一切单身汉都不想结婚”则是综合性的。
存在
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术语,从古希腊到当代哲学,具有完全不同的意义。最近的意义是由海德格尔提出的。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中认为,“存在”先于“存在者”或事物,因为前者包含了后者被理解和获得意义的条件。在海德格尔看来,存在是历史的,不可还原的。
笛卡尔
笛卡尔二元论
笛卡尔提出的思想,认为心灵和身体尽管表面看来互不相容却是互相影响,实际上是两个不同的领域。这一理论引起了不少的问题,其中包括:心理和生理如何联系?是否存在着支配二者的普遍自然法则?世界是否全然是精神的?
公民社会
非政府的运作领域,公民自愿或非自愿地在其中参与文化和经济活动,他们个体的和集体的认同也取决于这些活动决定而不是由国家决定。在政治哲学中,“公民社会”概念特别引起争议,关于它的性质和功能的观点是确定属于何种哲学流派的关键。参见亚里士多德、洛克,卢梭,葛兰西。
哈贝马斯
交往行为
目前十分流行的“交往行为概念”,是由当代德国哲学家哈贝马斯提出的。简言之,它指倾向于产生理解和交往的行为。哈贝马斯认为,这是现代世界基本的政治项目。
解构
一种当代哲学方法,意在追究哲学论证的不一致和偶然性,主要归功于德里达的工作。解构主义者的运作旨在玩掉反对他们的哲学论点。
辩证法
一种逻辑哲学,有时可延伸为一种关于世界结构及其发展的观点。最著名的辩证法哲学是黑格尔提出的,他的现实整体观是由包括正题、反题、合题的人类推理过程导出的。
经济决定论
马克思哲学中的关键因素。经济决定论基于下述观点:一切人类历史都决定于人类的生产关系。因此,一切社会、文化的、政治的现象都不能在经济意义之外来解释。例如,民族主义和民族认同只能在其经济根源中才能理解。
经验主义
一种哲学流派,认为知识决定于感觉经验。参见恩培多克勒、洛克、巴克莱、休谟。
皮亚杰
认识论
知识论。专门研究知识及其论证的限度和条件。主要包括有关知识结构和知识本质的信念和有关知识来源和知识判断的信念,以及这些信念在个体知识建构和知识获得过程的调节和影响作用,长久以来一直是哲学研究的核心问题。在心理学领域中对认识论所进行的研究相对较短,其最早可以追溯到皮亚杰。
存在主义
由克尔凯郭尔、海德格尔、萨特发动的哲学运动,其基本思想是:每一个体都是他或她自己的世界。
证伪
波普尔用于表示科学与非科学界限的术语。波普尔认为,科学是通过证伪现成的科学理论而进步的,一个理论在经过严格的检验之后,将为更有说服力的理论所替代。自称永远不可能被证伪的理论就不是科学理论。
西塞罗
人文主义
人文主义是一种普遍性观点而不是一种具体的思想流派。在事物秩序中,人文主义赋予人和人性以比上帝和自然更多的意义。这一术语只是到19世纪才时兴起来,而在此前一直用于描述典型的文艺复兴哲学。
超现实
在一个大众媒体支配大众文化的世界上,已经很难区分现实与虚构了。换言之,大众媒体的符号和意象在当代文化中如此无所不在,尤其是在美国,几乎可以把文化称为“超现实”了。参见博德里亚尔。
唯心主义
一个认为现实完全是精神活动的哲学流派。换言之,显然有内在品质同头脑中的相应概念相分离的事物,完全是由精神相协调的。
叔本华
悲观主义
悲观主义泛指对宇宙、社会、人生悲观失望的态度、观点和理论。与'乐观主义'相对。源于拉丁文pessimiis,意谓'最坏的'。作为一种世界观和人生观,认为世界变幻无常,人注定要遭受苦难,因而陷入悲观绝望,甚至认为生不如死,企图超越现实,以求解脱和获得拯救。作为一种伦理观,往往持道德退化论。认为恶总占优势,善毫无意义,道德价值在于灭绝欲望。通常是失去了历史存在价值的某些社会集团或没落阶级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伦理观。参见叔本华、尼采。
不可让渡的权利
这一思想在启蒙运动中流行起来,认为人有某些开始天生的基本权利,是不能被剥削的。例如,财产权、居住权、饮食权等。参见潘恩。
维特根斯坦
语言游戏
维特根斯坦提出的语言哲学概念,把语言理解为言说者所玩的重叠而复杂的游戏系统。在维特根斯坦看来,每一个言语都是语言游戏中的一个步骤,它不仅仅是语言实践,而且是生活方式。尚无普遍的理性作为一切语言游戏背后的规则基础,这就意味着哲学本身也是一种语言游戏。
德里达
罗格斯中心主义
哲学家德里达所用的术语,指西方文化中以罗格斯为中心的概念。
形而上学
关于现实的性质和结构的哲学考察。形而上学不同于物理学,它关心的是超物理的/非物理的世界,例如,上帝、人的灵魂、时空的性质。
鲍姆加登
美学
美学的概念是德国哲学家鲍姆加登在1750年首次提出,是研究人与世界审美关系的一门学科,即美学研究的对象是审美活动。审美活动是人的一种以意象世界为对象的人生体验活动,是人类的一种精神文化活动。它既是一门思辨的学科,又是一门感性的学科。
范式
库恩旨在描述科学哲学架构而提出的概念。库恩认为,科学并不是以直线逐渐逼近真理的方式进行的,而是在每一特定阶段为一个占支配地位的价值信念框架(范式)所左右;范式提供某种成套的标准来评价任何科学理论的有效性,而科学本身并不具有任何客观的真理标准。
理查德.罗蒂
后现代主义
旨在反对围绕欧洲启蒙运动的所谓现代哲学的一场哲学运动,它反对认为存在一个普遍理性或客观知识的理论,或一般说来,可能存在永恒的人类知识基础的思想。在多数后现代哲学家看来,人类思想和知识完全是历史的偶然的。
实用主义
于19世纪发源于美国的哲学流派,实际上存在着不止一个实用主义流派。而多数实用主义哲学家都持有这样的基本观念:人类知识的基础存在于人类进化和人类价值/兴趣的偶合性中而不是理性中。
卡尔·施密特
极权主义
一个颇有争议的社会学和政治学概念,在20世纪50和60年代成为描述希特勒和斯大林政权的时髦术语。阿伦特的定义最为中肯,即认为极权主义政权不仅仅是专制,或许其突出的特点是造成每一个人心头的极度恐惧。
微课推荐
01
20位哲学家醍醐灌顶的生命策略
普通人学习哲学,并不是要做学问,而是想从哲学中获得启示,再匹配到自己的人生经验上,不断地思索、怀疑、反思······从而组织成自己的哲学,找到应对各种问题的方法。
这门哲学课程将围绕人生中有关孤独、爱恨、生死、迷惘、欲望等20个“大问题”展开,每个“大问题”分为5讲,为你讲述海德格尔、亚里士多德、叔本华、尼采、加缪、柏拉图、萨特等20位古今哲学家的思想体系,从中探索出属于自己的生命策略。
02
104堂跨越2000年哲学史的智慧课程
这门课程不追求“效率”,并非把教科书式的哲学导论直接扔给你,而是精心地把艰深的思想“研磨”成生动的故事和轻松的讲述,用一整年的时间,通过104堂课程,带你一点点了解漫长的哲学史和哲人的思想精髓。
主讲人会为你解析《存在与时间》《理想国》《沉思录》《会饮篇》等20本经典哲学著作的精华内容。涵盖古希腊罗马哲学、近代早期西欧哲学、德意志古典哲学、存在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等内容。
03
100 部文艺作品的哲思与启示
每堂课程开始,主讲人都会以一部电影,一本小说或一首乐曲切入,这样做一方面是为了从鲜活的感情经验和体悟出发,再上升到哲学性的疑问和反思,让听众更轻松地打开哲学思考大门。
另一方面,好的文艺作品除了娱乐的功能,背后还包含着一种生命体验、一种生活的可能性。深刻地理解文艺作品背后的内涵,不拘泥于自我,更加了解他人,了解外部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