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呢,该暖暖身子了!

给装家打上星标,就不会错过装修干货啦!

装家虽有过这方面多次分享,再说供暖,有几个原因:

1、饥寒交迫,从来都是对一种惨状的描写。今年,国内会全面消除贫困人口,除了自己主动减肥,没有人再会有长期吃不饱的情况了。不过,在家里受冻挨凉的状态,还是很普遍存在,区别只在日子的多和少。

2、过去的这几年,在空气问题的解决上,有技术集中涌现和爆发的状况,大家正面对更丰富的选择。

3、除非供暖单品,供暖系统不是现成品,跟方案、设计、安装、维护、综合使用等等影响很紧密,知识了解再多,却不一定能解决问题。

4、对很多房主来说,要做好供暖,不止要了解直接的供暖方案,还有关联的问题,但具体有哪些关联问题,线头太多,不好理清。

这一篇,我们一起来捋一下思路。

倒开水进去,这样的杯子晾凉水是很快的。

若要换成中空杯,开水凉的就慢了。

这时,有趣的问题来了:

选不出答案的,可以在家试一试。

我们的房子就像杯子,虽然房子的保温复杂些,但跟杯子一样,如果没做保温,房子里35%-45%的热量会通过外墙散失,15-30%的热量会从屋顶散发。

我们再看:

这样的保温杯,懂养生的人(这里用词“养生”,没有贬义,专指珍爱生命),几乎人手一个。开水倒进去,隔24小时后打开喝,还很热很热的。导致这么明显效果差别的,是杯子的气密性。一样的,房子的气密性至关重要。

一说屋子的保温,好多人会不太在意,因为一年里,受冻挨凉的时间不多:

1、家里有集中供暖,在集中供暖开始前或者集中供暖结束后,或许就遇几天冷天;

2、在祖国的南方,已经很南很南,都广州、深圳这样了,几乎没有冷天,只偶尔的年份,还是会有体感很冷的日子;

3、平时生活在集中供暖区或者更南的南方,只在春节等大节临时回没有供暖环境的老家等。

其实同理,保温也是夏天的保凉,房子的保温没做好,夏天家里容易热,用制冷,费用也会大大偏高。

所以无论房子在哪个地方,从保温角度,都可以对房子做三方面的处理:

1、外墙内、外保温。

能做外墙保温,是幸福的,效果好还不占用室内空间。如果是独栋、联排、自建房等,若市政允许,可以好好做一做。

材料现在一般选聚苯乙烯泡沫板(EPS)。(为什么要这么厚?后面说)

施工的节点也一目了然。

内保温,也很少有人主动做。现在新收房子本身都已经做完保温,多数是外保温。如果是内保温的公寓,尤其是建成时间比较长的二手房,在拆除阶段,可以铲彻底些,把外墙内侧的保温层做一次新的替换。

对有楼顶的房子,可以顶部加外墙内侧多做一遍内保温。常规的保温板厚度大一些,可以用这种多做一个选择:

2、用合适的窗替换。

我们发现,大多房子窗的面积在房子面积的五分之一左右。普通的窗,即便关了窗门,热量散失也会在10%-20%之间,也就是说,1块钱的空调费,2毛钱通过窗浪费掉了。在热能维持方面,合适的窗记住两个关键词就可以:系统门窗,Low-E。

要特别介绍下的,是外挂窗:

有条件做外保温的,如果决定换窗,除了系统门窗和Low-E,安装上优选外挂。安装方式就是挂在外墙上,挂窗的钉子要套隔热材料,窗与墙的固定件等,用隔热胶带再做覆盖。照片里看着是凸出的,但加了上面厚厚的保温板后,最后效果会跟外墙完全齐平。这种安装是目前窗方面减少热量损失的最好方式。

3、做好气密性。

气密性方面,极致的做法比较复杂,尤其是独栋、联排、自建房等,需要被动房方面的专业体系来通盘测算和考虑(装家团队里有获得被动房认证的工程师)。

对于大多房主来说,在家里安装新风系统,做出正压环境的就可以很好改善家里的气密性状况。

开窗通风,还是大多数人喜欢的习惯,很多其它分享的文章在强调新风和系统门窗等组合能怎么替换开窗通风的效果,用各种说法表达在家开窗通风的不足,是不对的,搞错逻辑了。加强气密性,装新风,换窗,并不是为不开窗通风,而是在不方便开窗通风时,像天冷、天热、刮风下雨、室外空气不好、外面噪音大等等状况下,家里完全关窗后,也尽量能像天气优质时在户外待着一样。很多人慢慢适应这样的环境,觉得不需要再开窗通风,这是果不是因。想开窗的,适合开窗时就开窗,完全没有必要有负担,不用觉得浪费了为房子做的这些投入。

保温杯保温时间再长,热水终究还是要冷掉。想要一直喝热水,就要是能自己加热的保温杯。房子做加热系统,也是这个道理。

要透彻了解这方面,确实特别复杂,暖通都有博士专业,往这个方向上挖,能挖很深很深。作为房主,能了解大方向,做判读时,能选中最适合自家的方案,就很好了。所以下面的内容,会尽量以方便决策之用来展开。

01

热源介绍

家里额外热量的来源,简单说就两种:从大自然搬运、用其他能源转化为热能。

搬运主要是两种,搬水和搬空气。我们多少有些听说的,像地源热泵和水源热泵,主要就是搬水。水源热泵,对地理要求高一些,需要房子靠近有一定深度的河流或水库等,因为深水的特点是冬暖夏凉,把水搬进家,在管道里循环,就能用供暖和制冷。当然,自然水的温度不一定稳定,也不一定能达到家里供暖和制冷的要求,这时候,稍稍对水做下加温或降温,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地源热泵,其实跟水源热泵一样,区别就是搬运的水是地下水。几乎所有地方都有地下水,在地下的深度不一样而已,所以地源热泵的应用比水源热泵多。也因为很多地下水,很深,导致前期钻井的成本很高,所以采用这种搬运方式的也不多。

从空气搬运热能,就是现在比较多能看到的空气源热泵。不像水这样能直接搬,搬空气获热能,需要对空气进行压缩再转出热量。这个原理下,很容易理解其中的一个不足,就是室外空气温度低时,对转出的热量有影响。目前技术下,大多空气源热泵产品在外界零下10度时,功能效率就会明显有折损,几乎没有产品能在-25度下工作。所以,空气源热泵有地域限制,越往北,越不能用。

虽说搬水、搬空气也需要额外的能源支持,好让泵机、压缩机工作,但可以理解,消耗的1份能源可以换来的多份热能,并不是1:1的关系,高的能到1:5,正常能维持在1:3以上,可以说是目前特别节能的方式。

用其它能源转化为热能,在家中能应用的现在主要是三种方式:用电、用燃气、用太阳能。

从转化效率来说,三种方式有差异,不同的产品能力转化差别也大。所以从转化成本来看,会简化很多。

怎么看成本?

1、可以看本地的各种能源成本和变化趋势。这貌似很简单,各地电费、燃气费等都是固定的,即便有阶梯价,即便有调价可能,等等,都是有规律可循的,不用费力就能了解到具体数字是多少。但如果只基于这个做考虑,往往容易形成误判。因为,必须要结合以下这点一起。

2、依据自家特点和生活习惯。

这里说的是看大帐,成本相差不到一定程度,大家实际上都不太敏感。没有集中供暖区域的,往往会羡慕有集中供暖的,主要原因在于,在集中供暖周期,家里可以每天24小时保持暖暖和和的,做自采暖的,往往会根据本地的气候状况,比较频繁做启停操作。除非有单位补贴,集中供暖也都是要自己付费的,北方各城市每平米(按建筑面积)的缴费成本低于20元的,已经很少。像北京,很多家庭的供暖季缴费标准是30元/平米,我们做过追踪的,同样是4个月的采暖季,每天用自采暖,自始自终也不调温,算下来采暖成本在18元/平米以下的也不少见。这种情况下,即便本身有集中供暖,选择自采暖方向,不说其它方面舒适性的提升,在使用成本上就有优势。

自己家,还有很多的特殊性,像前面提到的房子本身的保温性是否做了加强,已有的综合用电量,峰谷用电哪种状况更多,等等。我们习惯里,愿意做冗余思考也接受对应的冗余投入,就像我们选车,百公里加速4秒的,总会比6秒的更吸引我们,不论我们在日常,是否有这种极致使用的场景。跟选车不一样,成本差异是单项比较,家里各种方案的选择,在一方面做了冗余投入,一项预算超支厉害,就很可能会面临要放弃其它一些需求的满足,或者做很大的实现折让。

还有,要足够尊重自己的消费心理。理性和感性,都是我们自己。并不是理性算出,首次投入低,日常使用相对高,但在一定的时间周期内,总体成本还是低,我们在真正的使用时,就会心安理得。往往,一次性投入大,日后使用花费少,更符合我们的心理,就好比一次性缴费的集中供暖,事实成本即便高出很多,痛就只有一次,之后不用日日想、月月看账单情况,反倒总体的使用感受会更好。

所以,成本的敏感,各有各的不同。我们在看别人分享时,容易代入,接受别人对待和选择接受的思路,但或许真实的自己,真正接受的,完全不同。

3、结合其它方面的需要,综合看。

我们这里只在说供暖,家里的实际情况,是要从整体来把握单项投入的合适性的:解决供暖的设备,如果不能制冷,在制冷方面就有另外的投入;制冷制热都考虑了,还有空气质量和湿度,是并行做处理,还是再另选专项的对应解决;控制方面,可不可以自己少操心(减少手动操作),既能让自己在家很舒服,又能以成本最经济的方式运行;安装上,电或气扩容、空间占用、吊顶等是否可以不用特意而为;等等。不得不面对,家装上有不少事项差不多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成本考虑的立足点往往不在单项上。

02

供热方式

供热方式,主要也是三种:吹热空气电热辐射水热辐射

先吃个定心丸,很多人看到“辐射”,就会天然紧张,这是好事,我们对趋利避害很敏感。不过这里的“辐射”,跟影响身体健康的放射性“辐射”,完全不是一个概念,这里的辐射是从高热量向低热量扩散的意思,像杯子里的热水放凉的过程,也是个水热辐射,除非担心烫伤,没人会担心被杯子的水热辐射伤害到身体。同理,这里的电热辐射和水热辐射,也完全不用担心。

吹热空气,就是氟系统空调的制热功能,是这三种方式里,最不舒服,效果也最差的一种。如果房子的保温没做好,尤其是房顶不做额外保温,气密性不加强,这种加热,几乎无效,就是虽然能提升室内的温度,但怎么都提不到体感比较舒服的温度,所以空调一直开着,身体会很诚实的反应:不够暖和。

电辐射,原理跟电热毯都差不多,直接用电加热易导热金属,或者把导热金属嵌入踢脚线,或者嵌入地板,或者直接在地面铺开,有些可以用水泥回填(方便贴砖),有些可以直接覆盖木地板。房子其它不动,只单项增加供热改装,是可以考虑的,如果房子做整体改造,尽量避免。其它不说,这是最耗能的方式,目前这种方式的电能转化为热能,别说多转化,往往还做不到1:1的转化。

水热辐射,是最舒服的。无论热源方式选哪种,都可以做成水热系统。水热系统的布设,有两种,一种是地暖,另一种是暖气片。从道理上讲,讲地暖好处的更多,就像夫妻两人能好好相处,并不总靠讲道理,家里选什么合适,有很多复杂的综合因素,也不是总是遵循道理第一。所以这里说清一下关联关系,让做相应选择时有个明确的思路:

暖气片,用比较集中一个地方供一个空间的热能,所以有两个特点:水流量要求小,进水温度要求高,回水温度低,进回水温差大。所以热源搬运的方式,相当于用热泵的方式,其实都不适合。

地暖,对进水温度不高,家里保温做好,进水温度30度,就很可能有很好的体感(20度以上),因为整屋盘管,水流量大,进回水的设计温差一般都在10度以内。

除非是基于集中供暖改造而且有家里有多个楼层,要尽量避免在同一热源下,地暖和暖气片的混装。

还有,用其它能源转化的热源,基本都能同时很好解决生活用热水(洗澡等)的需求,用热泵的产品,有些是要另外考虑生活用热水的热源的。

03

供热技术

技术方面,就捎带说一下。

从技术发展的角度,产品一定会有更好,每一次点亮科技树上的一个枝叶,最初的使用成本相对会高;也存在虽有这个科技,也不一定会用到的情况。所以,这里只说供暖技术发展的方向,对我们最有用,也比较好把握的,是三个:

1、节能

用更小的消耗,带来更大的热能,无论是搬还是转换,都是往这个方向在深入。前期投入或许变化不大,但使用成本会越来越低。我们发现,节能方面表现突出的产品,过去两年,差不多是50%以上的发展,在节能方面裹步不前的,销量是萎缩的。

2、为更好做家庭使用,会有更多技术体现

供暖系统,在国内总体来看,目前还是商用比家用多。不谈服务不到位和设计针对性不强,之前在技术上也是不足的,比如噪音偏高、室内机器偏厚、功能偏单一、技术封闭,不开放兼容,等等。之前虽然每个品牌也会推新产品,但按照互联网的换代理论来说,那时候的产品换代不是从2.0换到3.0,顶多算从2.0换到2.1,甚至只是2.0换到2.01版。现在不一样,行业里比较统一的共识,这两年已经在从4.0换到5.0的过程,虽没4G到5G那么夸张,但变化很大。

3、更精准、更便捷的控制

如果以版本更换来说,这点其实也归属在内,单独列出说明,是以我们需求的角度。如果白天家里没人也没宠物,家里是多少温度,问题都不大,只要在我们回家时,家里的空气环境迎接我们时是最舒服的状态,就是我们需要的系统控制;我们在家活动时,和在家睡觉时,对家里的空气环境要求也并不一样,也能适应性的调整,也是我们需要的控制;人多、人少,空间常用不常用,其它设备,像灶具、抽油烟机、干衣机等等工作带来的空气变化,等等,相关空气处理,也会随着相应调整,也是我们需要的控制;设备内部的精细调教,就像之前苹果800万像素的镜头拍出的照片不逊于一些2000万镜头的成片,也是我们需要的控制。

到这里,今天的分享就结束了。

愿我们,都拥有生活的温暖!

顺手转发解救亲朋好友的装修之困

AND

喜欢的话就点个在看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