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山景区里的牌坊

  牌坊现在用在景区里是很普遍的,他能提升景区的整体文化内涵,在大明山景区里到处可以见到牌坊的身影,牌坊是古代官方的称呼,老百姓俗称它为牌楼。作为中华文化的一个象征,牌坊的历史源远流长,在周朝的时候就已经存在了,《诗·陈风·衡门》:'衡门之下,可以栖迟。'《诗经》编成于春秋时代,大抵是周初至春秋中叶的作品,由此可以推断, '衡门'至迟在春秋中叶即已出现。衡门是以两根柱子架一根横梁的结构存在的,旧称'衡门'也就是现在所说的牌坊的老祖宗。

下图为大明山承天府景区的入口四柱五楼大牌坊,高大雄伟,端庄华丽,从牌坊就可以看出里面整体建筑的风格。

  牌楼从形式上分,只有两类——一类叫'冲天式',也叫'柱出头'式。顾名思义,这类牌楼的间柱是高出明楼楼顶的;另一类'不出头'式。这类牌楼的最高峰是明楼的正脊。如果分得再详细些,可以每座牌楼的间楼和楼数多少为依据。无论柱出头或不出头,均有'一间二柱'、'三间四柱'、'五间六柱'等形式。顶上的楼数,则有一楼、三楼、五楼、七楼、九楼等形式。在北京的牌楼中,规模最大的是'五间六柱十一楼'。宫苑之内的牌楼,则大都是不出头式,而街道上的牌楼则大都是冲天式。

下图为大明山陵园入口的四柱七楼大牌坊,上面纯手工描的是彩绘里最高级别的金龙喝彩,前面2个石狮做守卫,端庄大气而宏伟。

第一类是木牌楼,这类牌楼数最多。其地下部分用柏木桩,称地丁。基础以上各根柱子的下部用'夹杆石'包住,外面再束以铁箍。街巷的木牌楼顶部出檐甚短,做成悬山或庑殿式。每根柱端耸出脊外,柱顶覆以云罐(也叫毗卢帽)以防风雨侵蚀虫蛀。楼顶所用之瓦,街巷诸坊多用黑色布瓦。

第二类是琉璃牌楼。这类牌楼多用于佛寺建筑群内,在北京仅有三间四柱七楼的一种。其结构是,在石基础上筑砌6到8尺的砖壁,壁内安喇叭柱,万年枋为骨架。砖壁上辟圆券门三个,壁下为青、白石须弥座,座上雕刻着各种风格的艺术图案。壁上的柱、枋、雀替、花板、楷柱、龙凤板、明楼、次楼、夹楼、边楼等均与木坊相似。所不同的是,这种坊用黄、绿琉璃砖嵌砌壁面,威严壮观。

第三类是石牌楼。这类牌楼以景园、街道、陵墓前为多。从结构上看繁简不一,有的极简单,只有一间二柱,无明楼;复杂的有五间六柱十一楼者。由于本身的结构特点,有的虽为三间四柱式,却只有花板而无明楼。石坊的明楼比较复杂,浮雕镂刻亦极有特色。如果石质坚细,不仅浮雕生动,而且其精细的图案历经数百年也不泯没。

第四类是水泥牌楼。这是近代建筑艺术的产物,新建的数目不多,大多数是用于古牌楼的搬迁和加固工程。

第五类是彩牌楼,这是一种临时性的装饰物,多用于大令、庙市、集市的入口处,令期一过即拆除,一般用杉杆、竹竿、木板搭成,顶部安装五彩电灯泡,色彩缤纷。

第六类是铜制牌坊,由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朱炳仁设计创建中国第一座铜牌坊,高6.1米、宽7米,重近百吨,牌坊雕有莲花等图案,在普陀山进香古道妙庄严路入口处,琉璃的翘角,精致的铜艺,栩栩如生的龙狮、仙鹤雕刻,牌坊由中国佛教协会会长传印题'慈航普渡,另一面由原国家宗教局局长叶小文题词'妙庄古道',由国学大师文怀沙撰联'雅颂声共梵音齐远,云和月随法鼓偕宣',另一面由西泠印社书法家、该牌坊设计建造者朱炳仁撰联'庄严六时苦心苦行尽佛心,妙理三乘古道古来是觉道'。该铜牌坊的落成,不仅为普陀山风景区又增添了一个精品景点,还掀开了佛国千年古香道妙庄严路重修工程的序幕。铜制不易损坏,更具视觉效果,也有益于传世保存。

更新于 2017-06-17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