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骁,精神病不是这么治的
点 击 关 注 电 影 派
从 此 过 上 没 羞 没 臊 的 观 影 生 活
最近有部国产剧,不少人不敢看。
它根据28个颇为暗黑的真实故事改编。
有6个月的孕妇,带着女儿跳楼自杀,好劝退小三。
结果她自杀后,出轨男和小三是很苦恼……
苦恼于她自杀后的房子,卖不出去了。
也有过气的出版人,天天沉迷酒精麻痹自我。
最后为了证明自己的时尚,在网络上直播自杀。
嚯!就问你敢不敢看——
《爱上你治愈我》(2019)
看到是部关于精神治疗的国产剧,让派爷对它有了期待。
因为不管是精神疾病,还是精神治疗,都遭受着太多社会成见。
理应引发大家的讨论。
剧集刚开篇,就是大型偏见现场——
医院的执行官打算将精神科的诊疗室,划给整形科。
因为精神科的病人治疗周期往往太长,带来的效益太差。
显然不如动刀子的整容科来钱快。
可一家医院,可以仅仅向钱看齐吗?
什么科室吃香,就保留什么科室。
那其他种类的病人怎么办?
说来也奇怪,精神疾病也不是罕见病啊。
根据世卫组织的调查数据显示,中国约有2亿人受到精神心理疾病的困扰。
仅仅是重性精神疾病的患者就有2000万人。
有这么多病患,为什么精神科的效益还是岌岌可危?
因为大家对精神治疗,讳莫如深。
第一集中,一位父亲带着儿子杨飞来医院。
看起来是杨飞有问题——有强烈的暴力倾向。
但稍微了解下,就知道这不是孩子一个人的问题。
父亲向来不懂尊重儿子的意志。
他会把儿子送去网瘾学校,关在地下室。
并且觉得男孩子就该这样管教。
父亲的控制欲、直男癌,看起来也得治啊。
但当颜书仁建议这位父亲随儿子一起接受家庭治疗。
对方却马上说,你有病吧,严词拒绝。
这位父亲很明白,精神治疗早被社会污名化了。
最后杨飞是稳定下来了。
可还没出院,父亲又开始为儿子张罗干啥了。
真正出问题的人不愿接受治疗,杨飞的暴力倾向怎么可能真正得到解决?
有时候,精神疾病的社会污名化,还能成为一种工具。
一位知名企业家,送来了遍体鳞伤的老婆文娟。
文娟常年遭受丈夫的家暴。
即便在医院,丈夫也不知收手。
他还建议医院,治好文娟的外伤之后,再让她去精神科多住一段时间。
背后的如意算盘就是:
去过精神科,她以后说什么都不会再有人信了。
比如她向亲人求救,亲人反而觉得是她哪里做的不对。
到那时,丈夫的家暴是假。
丈夫换妻子,却顺理成章。
所以对很多人来说,接受精神治疗本身没什么。
但怕的是离开后,一生都要带着一道阴影。
我国的《精神卫生法》对此也有明确规定:
在非本人的同意下,即便是直系亲属,也不能强制一个人住进精神病院。
可我们再怕,能阻止自己绝对不生病吗?
剧集中呈现的诸多案例,也能让人一窥精神问题的成因。
你会发现,很多精神疾病,就和日常现实息息相关。
王玲珑,一位共享单车行业的创业者。
随着单车市场从爆发到陨落,王玲珑也经历了大起大落的人生。
现在的她常常在城市游荡,暴揍着那些破坏单车二维码的人。
是一系列的不当竞争,和肆意破坏者的存在,让这些弄潮儿失败了。
也催生了她的躁郁症。
时而亢奋不已,觉得自己可以东山再起。
时而浑身发抖,看到无数投资人痛骂她的幻象。
再加上那个一直对她高要求的母亲,让她更加痛不欲生。
创业共享单车,就是她想向母亲证明自己。
当失败后,巨大的无力感,让她只好认定自己就是一个废物。
而父母对子女的高要求,不也是如今社会心理的一部分?
再说郑贤宇,整容上瘾。
想当初,他想唱歌当网红。
但被别人说,你这个长相捧不红。
于是在整容的不归路上越走越远。
整了二十多次,越整越不满意。
做直播时,弹幕里看到这样的整容怪,送上成片的骂声。
听到别人说他有了皱纹,旋即崩溃,选择割腕自杀。
在他疯狂整容的过程中,似乎早忘了,当歌手才是他的初心。
一个人被社会观念绑架,就是这样一件可悲又可怕的事。
可庞大的社会观念,谁又能完全置之不理呢。
于是,精神疾病的诱因越来越多。
比起庞大的患病人群,整个社会知显然还差的太远。
听到一个人接受过精神治疗,就躲得远远的。
同样是患病,唯有精神病患遭到的是偏见和伤害。
不可避免地,即便知道自己有精神疾病,很多人也不会去接受治疗。
于是病情越拖越重。
这样的社会偏见,显然对谁都没有好处。
所以能出现这种题材的剧集,派爷认为非常有意义。
但还是这个原因,让派爷对它难掩失望。
它太贪了——
42集的剧,塞满了28个案例。
导致每个故事,要用十几分钟讲完。
给人展示的精神治疗过程,浮皮潦草。
往往是精神医生化身小学教师,语重心长地对病人说一番大道理。
病人就顿悟地愿意宣泄出来、想通了。
最后医生再开个纸条药方,保管“药到病除”。
至此,一个案例戛然而止。
让派爷看得很怀疑,这些人到底是有精神疾病,还是故意想不开?
精神治疗,真的如此简单?
《我们与恶的距离》中的应思聪,和王玲珑是同样的躁郁症。
但你看这部剧是如何处理的——
他在住院接受治疗时,几个医生轮流对他进行各种疏导。
他还会因为服药而变得面目扭曲、语言功能受阻。
当病情好转出院后,他依然有融入社会的困难。
要定期到医院复检、去社区参加矫正治疗。
因为他的疾病,他的家人、主治医生,也连带着担惊受怕。
哪部剧对躁郁症做了更扎实的调查工作,就不用派爷多说了吧。
关注现实题材,是件好事,但更该慎重。
因为那是为一个个真实的人发声,包括精神病患、精神医生……
处理不当,反而会滋生出更多对他们的偏见。
《爱上你治愈我》看起来对病人没多大的兴趣,也“情有可原”。
整部剧2/3的比例还要忙着处理职场感情戏呢!
整天为病人加班、繁忙,那可行不通。
海外精英Frank、整容医生陈一凡,不是来搞三角恋,就是精虫上脑,插科打诨地制造笑料。
编剧肯定又会说这是为了平衡专业性和娱乐性啦,把锅推给观众。
但派爷觉得这种说法,一直都是编剧的一厢情愿。
专业层面的故事讲得好看,怎么可能吸引不了观众?
就像派爷上面提到的《我们与恶的距离》。
在大部分国产剧正儿八经地讨好观众时。
它却要拉着你在法律、新闻、疾病等各个层面,探讨“我们与恶的距离”。
然后告诉观众,带着偏见的我们每个人,距离恶并不遥远。
结果呢,收视率连续破纪录,豆瓣评分9.5。
国产剧编剧,醒醒吧。
想看言情剧的观众,有太多言情剧可选。
现实题材剧,真的不要再自以为是地“治愈”观众了。
尊重现实,有时就需要有刺痛人心的勇气。
这才是对观众最大的「讨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