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泽厚:好的教育,是一趟“美的历程”——中小学教师的关键性影响

【守望新教育 守望真善美】

教育是一首诗 音乐: 曹芙嘉 - 教育是一首诗

教育的本源就是教人唯真、求善、赏美,三维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教育工作者应该做孩子精神家园最深情的守望者,千万不要让学生在小学就被拿走美的梦想,中学被淡化了善的本性,大学失去了求真的勇气。教育既要脚踏实地,还要仰望星空,心怀梦想,这是教育最朴素追求。——守望者
求知、想好、爱美,三者都是人类天性;人生来就有真善美的需要,真善美具备,人生才完美。教育的功用就在顺应人类求知、想好、爱美的天性,使一个人在这三方面得到最大限度的调和的发展,以达到完美的生活。——朱光潜
专业阅读,站在大师的肩膀上前行;专业写作,站在自己肩膀上攀升;专业交往,站在集体肩膀上飞翔!——《新教育实验》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日新之谓盛德。惟进取也故日新。道在日新。德贵日新。常新,自新,全新。日新无已,望如朝曙。——日新集
相信种子,相信岁月。埋下种子,以日以年;守望岁月,静待花开。——陈东强
好的教育,是一趟“美的历程” 
作者|李泽厚
来源|新校长传媒 等
《美的历程》是一部大书(应该说是几部大书)是一部中国美学和美术史,一部中国文学史,一部中国哲学史,一部中国文化史,这些不同的部门,你讲通了。死的历史,你讲活了。甚佩,甚佩。——冯友兰(著名哲学家,北京大学教授)
八十年代初,《美的历程》猛然改变了我对国人哲学的成见:这不就是我在欧洲古典小说中感受到的那种哲学吗?激动、兴奋在我身上变成了“美学热”,狂热爱上了“美学专业”。——刘小枫(著名学者,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美的历程》一书,乃是他那独特的美感经验(感性),与深细的美学思维(理性)之间交相融化而积淀成的一部杰作;我国文学艺术自龙飞凤舞的远古图腾,到既有浪漫洪流又有感伤哀愁,与现实批判的明清文艺思潮,经他灵感迭现的清丽笔调,历历如绘地呈现出来,而中国特有的种种传统美与审美境界,有如万花筒般,也一一跃然纸上,实有足堪雅素俗共赏之妙,令人叹为观止。《美的历程》可以算是李泽厚写作才华的颠峰之作。——傅伟勋(著名美籍华裔学者,伊利诺大学教授)
李泽厚应该是80年代最有影响力的思想家,从哲学、历史学到美学,都有当时最突出的成就,在学界和文化界几乎无人不晓。——赵汀阳(著名学者,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和一般意义上的专家、学者不同,李泽厚毋宁说是一个“思想家”。他拥有的财富不是“知识”而是“智慧”,他从事的工作也不是“治学”而是“思考”。他甚至没有什么“专业”。哲学、美学、社会、心理,都是他涉足的领域;历史、政治、文学、艺术,都是他研究的范围。——易中天(厦门大学教授、作家)
这个很“美学”。“美学”也曾很“李泽厚”——他是上世纪80年代的思想启蒙者。那是个有理想和热情的时代,工厂女工也要买美学书;每个大学生宿舍里,总能翻检出一本《美的历程》。而他,就是那一代青年的精神导师。
教育问题在本质上属于哲学范畴,说哲学是教育学之父也不为过。对于教育领域,他也发表过很多真知灼见,在他的文中、他的心中始终有一个教育的乌托邦。
网友评论,您走了,您的书我还没有读完。今天,我们跟着李泽厚先生,寻觅这一趟有关教育的“美的历程”。
1

教育学将成为未来社会的核心学科
在未来,教育学会成为核心学科,教育心理学将成为核心课程。
人类要生存发展,生态环境跟人必须有个和谐关系,不能破坏,“人”本身也有一个内在自然的和谐关系,也不能破坏。人本身就是动物,是一个自然生态,这个“内在”包括人的情感、人的意愿、人的能力、人的欲望等。
教育心理学就是研究人的内在自然的一个学科,研究它的自然性和它的“人化”,亦即如何培育人。随着这些研究的深入,教育心理学必定超过经济学、物理学。
2
教育的目的,主要是培养美好人性
 
怎样研究去真正树立人性?只有研究教育,研究人性,才能较好地消解这些问题。
教育不能狭义地理解为职业或技能方面的训练和获得。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养人如何在他们的日常生活、相互对待和社会交往活动中发展一种积极健康的心理。
现在我们还有五个工作日,身处农业和不发达地区的人们承受着更为过量的工作。如果有一天全球都实施了三天工作制,情况就会大不一样。到那个时候,人类会做些什么呢?这是一个关系到我们未来的严肃问题,教育课题会极为突出。
我们必须对此加以思考,要借助教育,做关于人性的教育,关于人类本体性的教育。
3

好学校有两件事最重要:教师、图书馆
在整个中小学阶段,教师的魅力特别重要。教师的魅力在于把学科的魅力传达给学生,让学生对这门学科有兴趣。启发学生,培养能力。
还有,图书馆很重要。任何一所学校的图书馆一定要有很多图书,很多好书。于文科是图书馆,于理科是实验室。
要给学生很多自由的时间,让他们对读书有兴趣,让他们选择、比较、判断,教师加以引导、帮助和鼓励。学生对读书本身有兴趣,或者对做实验本身有兴趣,这个兴趣大于他去玩游戏。
4

学校应该有美的文化引领
文化有一百多个定义。吃饭也是文化,吃饭时用刀还是用筷子也是文化。什么叫文化?学校首先要搞清楚。
比如说,你的学校有什么样的一个文化氛围?氛围是个很微妙的东西,是人的一种感受。学校的环境、教师的专业特点、授课方式和他的品德、修养,教师跟学生的交往,这些都和这个氛围有关系。
学校要把教育搞好,文化必须搞好。你是怎么培养人的,这本身就是一个文化问题。文化建设不是表层的事,而是非常深的工作,“教育—育人”的重要性远远大于文化的其他方面。
5

填鸭式教学是最丑陋的教学
现在的教育体制问题太大,从幼儿园到大学,到研究生,到高校教师,问题太严重了。从中小学开始,搞那么多课程,把学生逼得那么紧,一些人才都被他搞傻了。
现在的学校,不管三七二十一统统用分数来评比,用这种方式来激励学生学习是错误的,应该引导学生对学习本身、对学科本身有兴趣,那是内在的兴趣,自己有兴趣,例如他对数学有兴趣,对物理有兴趣,对历史有兴趣,他本身觉得有意思,他愿意去学。教学的核心目标正是要引导学生这样。评比是外在的,他几分,我几分,那是副产品。你学得好的话,你当然就考得好嘛,也不一定每次都考得好,有偶然性嘛。但总之分数只是一个副产品,而且是最不重要的副产品,现在把副产品当成正产品,那是伤害学生!学习兴趣怎么能靠评比评出来呢?
我们要好好研究心理学、教育心理学。教育的关键是怎样让儿童心理正常发展。心理发展、人格健全最重要,而现在那种填鸭式教学是最残忍的教学,它只能摧残青少年儿童的心理。
6

美育,始于教师上课的节奏、韵律、声调
美育最简单的一点,是注重形式感的建立。
美感就是形式的感觉,均衡啊,对称啊,人从这里面获得一种愉快的感觉,这就是美。具体到教学上,比如教师上课怎么注意上课的节奏、韵律,包括声调的抑扬顿挫,就跟读文章似的。
为什么中国的文章老是要朗读、要背诵?因为只有读出来才可体味到抑扬顿挫的形式美感,也就是说,教课过程要有起伏高低,课开始讲什么,怎么把它讲得很好,一堂课本身是有比例的,这些都是形式的问题,美育其实包含其中。同时,教学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它本身的形式就包含美育的问题。
总之,通过形式感来具体把握,这是很重要的方面,可以做很多具体的研究。这些研究如果能够普及到学校,对老师、学生大有好处,这才是真正符合教育心理的教育学。应该注意读教育心理学的书,研究如何具体应用,形式感如何融入其中,各有特色。这是善莫大焉,千秋万世之功。
7

教学之道
(1)、做人文学术要一步一步。基本的是多争取自由时间,读书要广。一开始先选择较小的课题做透,严格训练自己。要大量阅读钻研已有文献,了解课题的历史背景和主题。做了专精研究后再由点到面。
(2)、文章要简洁清晰地表达,言之有物,最好是有新见解。
(3)、明确自己的个人定位。学术研究与个人的气质有关,要发挥自己的长处。学术研究可以多途径、多层次、多角度。但扎实的基本功是必需的。
(4)、做关于中国的学问,要懂西方,当前的西方学术动态是不能忽略的,要有比较的视野。
(5)、要自由独立思考。也要多和老师,包括同学讨论交流想法。要有问题感,围绕问题进行讨论交流。
(6). 看问题要有历史的眼光,这样可以看得更深更准。
(7)、耐得住寂寞,方能有所成就。
8

如何培养有开拓精神、有创造性的人才
开拓精神实际上是一种能力、素质。长期以来我们只重视让青年学到书本上的知识,却不注意培养他们的能力,忘记了学习知识的目的是什么。不学知识当然得不到能力,但知识本身并不代表能力。
有位科学家说过,科学发现就是选择,这就要善于判断。我们应当培养青年判断、选择的能力。对待知识本身,也需要选择。
在接受具体的知识时,青年人首先要注意的是科学的学习方法,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要以创新为目标,而不应把任何东西都当知识来记,这样记的结果,只能使思维迟钝。
9

教育是让人类摆脱机器的支配
科学技术极大地提高人类的物质生活质量,使人类往前跨进了一大步。但是科学技术也使许多人变成它的奴隶。这恐怕是人类面临的最大问题之一。 
如何摆脱机器的支配,这涉及“教育”。学校应当意识到:当今的教育是处于人类被物化、被异化的大环境下的教育。我很欣赏杜威讲的一句话,他说学校对社会潮流应当有一种天然的免疫力,即与潮流保持一种批判性的距离。现在社会潮流是物欲压倒一切,是物欲对人的异化,学校对异化应有一种免疫力,即应有一种批判性的认知。  
二十一世纪应当是教育学世纪,应当重新确立“意义”。通过教育,重新培养健康的人性,便是重新确立意义。
10

要兴国,先得兴人
真的要兴国,首先得兴人,用鲁迅的话说,便是先立人而后立国。而立人的关键是人文教育。以往的人文教育受到意识形态的冲击,如今在高科技时代的影子下,人文教育可能更无栖身之所。这样看来,还真的会变成双重殖民地。只有体育、智育的教育,是以功利主义为基础,而人文教育恰恰不能是功利主义的。它要着眼于民族与人类的长远前途。如果谈功利,那么文学艺术是最没有用的,但这种“无用之用”,恰恰是百年大计。 

延伸阅读——
中小学教师的关键性影响
作者|李泽厚
来源|知行教师科研
本文选自《李泽厚论教育·人生·美——献给中小学教师》。
在李泽厚庞大的学术体系里,教育并不占多少地位,然而,哲学家的人文情怀还是使他在演讲、著作、谈话的边边角角之处,涉及到教育问题,而且把教育提到了从未有过的高度。
世纪之交,李泽厚出版了新著《世纪新梦》,其中集中阐述了他曾在其哲学著作中反复表达过的思想:“语言学是二十世纪哲学的中心,教育学——研究人的全面生长和发展、形成和塑造的科学,可能成为未来社会的最主要的中心学科。”
李泽厚认为,社会的现代化程度越高,人们的心理建设任务越重。大工业生产,高科技生产,高速度,快节奏,剧烈竞争,必然带来人的心理焦虑和人际关系紧张,人成了科学技术和机器的“奴隶”,人也异化了自我。所谓“现代化焦虑”说的就是这层意思。
李泽厚说:“在现代科技高度发展的社会,文化心理问题却愈来愈迫切而突出,不是经济上的贫困,而是精神上的贫乏、寂寞、孤独和无聊,将日益成为未来世界的严重课题。”
因此,李泽厚对教育有他自己的见解:“教育不能狭义地理解为职业或技能方面的训练和获得,如在今天世界各地特别是在资本主义社会里那样。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养人如何在他们的日常生活、相互对待和社会交往活动中发展一种积极健康的心理。”
人文教育不能是功利主义的   
二十世纪是科学技术加速发展的世纪,是科学技术最广泛、最深入地进入人们日常生活的一个世纪。科学技术极大地提高人类的物质生活质量,使人类往前跨进了一大步。但是,科学技术也使许多人变成它的奴隶。人变成电脑的附属品,人被机器所统治。这恐怕是人类面临的最大问题之一。
异化是一个巨大的题目,但又非常具体。如何摆脱机器的支配,如何摆脱变成机器附属品的命运,这又涉及到“教育”这一关键。
人要返回真正的人,除了必须摆脱机器统治的异化,还要摆脱被动物欲望所异化,这两者是相通互补的。人因为服从于机器,常常变成了机器的一部分,工作和生活都非常紧张,单调而乏味,因此,一到工作之余就极端渴求作为生物种类的生理本能的满足,陷入动物性的情欲疯狂之中,机器人就变成了动物人。这样人实际上就成了一半是机器,一半是动物。
我说二十一世纪应当是教育学的世纪,也是说应当重新确立“意义”,不能像二十世纪一味地否定意义、解构意义。通过教育,重新培养健康的人性,便是重新确立意义。
我们讲主体性,讲人的价值,很重要的一点是讲人的自由的可能性。在机器面前人失去自由,这是一个根本问题。如何去恢复这种自由?这里有一个如何争取自由时间的具体课题。科学在继续发展,人的工作愈来愈难离开机器。我们的办法不是去打碎机器,而是想办法争取更多的自由时间、私人时间、情感时间。
教育是个大问题
那种填鸭式教学是最残忍的教学
现在的学校,不管三七二十一统统用分数来评比,用这种方式来激励学生学习是错误的,应该引导学生对学习本身、对学科本身有兴趣,那是内在的兴趣,自己有兴趣,例如他对数学有兴趣,对物理有兴趣,对历史有兴趣,他本身觉得有意思,他愿意去学。
教学的核心目标正是要引导学生这样。评比是外在的,他几分,我几分,那是副产品。你学得好的话,你当然就考得好嘛,有时也不一定每次都考得好,有偶然性嘛。
但总之,分数只是一个副产品,而且不是最重要的副产品,现在把副产品当成正产品,用这个激励学生,那是伤害学生!学习兴趣怎么能靠评比评出来呢?有些很好的学生,成绩不一定好,那有什么关系?就像爱因斯坦,他16岁以前,学习成绩都很差。
要好好研究心理学、教育心理学。教育的关键是怎样让儿童心理正常发展。心理发展、人格健全最重要。而现在普遍存在的那种填鸭式教学是最残忍的教学,它只能摧残青少年儿童的心理。
培养有开拓精神、有创造性的人才

开拓精神实际上是一种能力、素质。长期以来我们只重视让青年学到书本上的知识,却不注意培养他们的能力,忘记了学习知识的目的是什么。不学知识当然得不到能力,但知识本身并不代表能力。
有位科学家说过,科学发现就是选择,这就要善于判断。我们应当培养青年判断、选择的能力。对待知识本身,也需要选择。
前段时间报刊掀起了各种知识竞赛热,知识竞赛不应太滥。我见到不少琐碎无聊的题目,连专家也未必需要知道或记忆的“知识”。青年的读书热情很可贵,让他们去学、去记一些没有意义的知识,不是好的方向。
在接受具体的知识时,青年人首先要注意的是科学的学习方法,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要以创新为目标,而不应把任何东西都当知识来记,这样记的结果,只能使思维迟钝。世界上的大多数科学发明,都是由知识积累有限、但富于创新、挑战精神的年轻人完成的。
教师的魅力在于把学科的魅力传达给学生

在中小学,授课教师最重要。
还有就是,图书馆很重要。任何一所学校的图书馆一定要有很多图书,很多好书。对文科是图书馆,对理科是实验室。
我一直提倡学生自学,看大量的课外书,我大概从中学时代就看了很多课外书。要给学生很多自由的时间,要让他对读书本身有兴趣,让他们去自己选择、比较、判断,当然教师可以加以引导、帮助和鼓励。这很重要。他对读书本身有兴趣,或者对做实验本身有兴趣,这个兴趣大于他去玩游戏。所以要有图书馆、实验室,要有好的读书氛围、环境。大学里面更是如此。大学主要应靠自学,中学时代还是要靠老师,特别是理科。
但要注意培养学生自学的兴趣和能力——这是老师应尽的责任。老师给他一定的指引,他的兴趣就不一样,他的能力也不一样。不是上了课就了事的。
美育的一些实施路径

最简单的一点,是首先注重形式感的建立,美感就是形式的感觉,均衡啊,对称啊,人从这里面获得一种愉快的感觉,这就是美。
具体到教学上,比如教师上课怎么注意上课的节奏、韵律,包括声调的抑扬顿挫,就跟读文章似的。为什么中国的文章老是要朗读、要背诵?因为只有读出来才可体味到抑扬顿挫的形式美感,也就是说,教课过程要有起伏高低,课开始讲什么,怎么把它讲得很好,一堂课本身是有比例的,这些都是形式的问题,美育其实包含其中。同时,教学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它本身的形式就包含美育的问题。
总之,通过形式感来具体把握,这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可以做很多具体的研究。这些具体研究如果能够普及到学校,对老师、学生大有好处,这才是真正符合教育心理的教育学。
应该注意读教育心理学的书,研究如何具体应用,比如语文怎么教,历史怎么教,数学怎么教,物理怎么教,形式感融入其中,各有特色,搞得非常具体。这是善莫大焉,千秋万世之功。
致青年朋友们
年轻人应该自信,不要被庞大的中国故纸堆吓倒了、压坏了。不必老念念于自己基础不好、没有知识。其实中国文史方面的书,两三年就可以读很多,而有些知识则毫无用处,大可“不屑一顾”。
例如某次读书试题中的“知识”——“《红楼梦》中一共有多少个梦”——便属于此类。大脑毕竟有限,缺乏这种连红学专家也未必须知的“知识”,又有什么了不起,又何必羞惭于自己读的《红楼梦》读得“不扎实”呢?
年轻人应该具有自己时代所要求、所需要的知识,而不必处处向老辈看齐,不必过分迷信什么“师承”“亲授”。老师有的知识可以不必全有,老师所没有的知识有时却必不能无。研究中国文史,也该懂外语、学科学,明了世界大势,“中国书都读不过来,哪有工夫念外语”之类的论调,我以为是不妥的。
中国要走向现代化的未来,学习、研究中国文史的青年也要走向未来。我们应该在这样一个大前提之下来看待、衡量和估计知识学问的扎实或不扎实。
例如,我们今天确乎还需要各种“活字典”和各种博闻强记举一援十的学者专家,但这是不是文史领域中的唯一的方向、标志和道路呢?老实说,如果比死记硬背、比知识量的多寡、字典的大小,人大概比不过将来的机器。前人所艳称的某些“扎实”的学问,至少如编引得、造年表以及某些考证之类,将来很可能要让给机器去做。
又譬如,以前读书都讲究抄书,所谓买书不如抄书。鲁迅就抄过书。抄书当然非常“扎实”,非常有助于知识获得的准确牢靠,但在知识不断爆炸、信息极为庞大,连复印机、计算机也忙不过来的现时代,我们还能盲目地强调不抄书、不背书就“不扎实”的老套吗?
我并不想把“新知”与“多识”、“创造”与“学问”、年轻人与老教授对立起来,恰恰相反,如在《美学译文丛书序》中所认为的,创新必须有学问。在一定意义上,新知是建筑在旧识的基础之上的。
因此,我想说的又不过是:创造需要知识,但知识却并不等于创造。培根说“知识就是力量”。我觉得从知识到力量,其中还需要某种转换。
即是说,要使知识(对象)变成力量(主体),还得要有某种科学的选择、组织、建构、融化的工夫,这样才使知识纳入你的智力结构,成为你的能力,符合你的需要而为你所自由驾驭,而不只是像机器那样被动地贮存,凭外在指令来输入输出而已。
也就是说,要善于读书,善于吸收融化知识,善于主动地选择、建构、运用和支配知识,使合规律性的知识趋向于、接近于、符合于你的合目的性的意愿和创造。
李泽厚,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巴黎国际哲学院院士、美国科罗拉多学院荣誉人文学博士,德国图宾根大学、美国密歇根大学、威斯康星大学等多所大学客座教授,主要从事中国近代思想史和哲学、美学研究,其代表作有《中国近代思想史论》《美学论集》《美的历程》《批判哲学的批判》等。
编辑 | 知行君;版权声明 | 知行教师科研尊重原创,版权为原作者所有,若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0)

相关推荐

  • 数学的教学设计如何渗透美育

    数学的教学设计如何渗透美育?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适当挖掘数学美,以渗透美育,培养学生形象的.想像的直觉能力,激发学生的数学情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下面朴新小编给大家带来数学教学方法. 1.加强对数学 ...

  • 李泽厚:好的教育,是一趟“美的历程”

    "恩师李泽厚已于美国科罗拉多时间晨七时逝世,享年91周岁."在昨天的海量讯息中,这是一则"静悄悄"的消息.这也符合他生前"静悄悄地健康地活好,然后静悄 ...

  • 李泽厚《美的历程》读书札记

    <美的历程>读书札记 我的微信签名:"发愤学贯中西,立志经世致用".年纪一大把,发这样的宏愿,力有不逮,却也不怕朋友笑话.因为这就是一个主观的愿望,至少让我能够有一个方 ...

  • 李泽厚《美的历程》读书札记——“青铜饕餮”

    李泽厚<美的历程>读书札记--"青铜饕餮" 二.青铜饕餮 接着第一章<龙飞凤舞>讲述原始社会美的历程叙述,第二章<青铜饕餮>进入到夏.商.周的青 ...

  • 李泽厚《美的历程》读书札记——楚汉浪漫主义(四)

    李泽厚<美的历程>读书札记--楚汉浪漫主义(四) 一,屈骚传统 南北文艺分野与融合. 理情精神在北中国节节胜利,南中国在意识形态领域,仍然弥漫在一片奇异想像和炽烈情感的图腾--神话世界之中 ...

  • ​李泽厚《美的历程》读书札记——魏晋风度(五)

    李泽厚<美的历程>读书札记--魏晋风度(五) 一.人的主题 魏晋大变动. 经济上,战国秦汉的繁盛城市和商品经济相对萎缩,东汉以来的庄园经济日益巩固和推广,大量个体小农和大规模的工商奴隶经由 ...

  • 【培智教育】致最美特教人

    致最美特教人 张雁飞 山东省青岛市城阳区特殊教育中心 首先跟大家分享一段我的亲身经历,那是我读大学时的一个暑假,在火车站候车厅里等候回家的列车,新建成的车站旅客寥寥无几,于是有几个的年轻人来回窜动就会 ...

  • 《道德经》读书笔记(15.2)——比素质教育更高是“美”的教育

    夫唯不可志,故強為之容曰:     接上一部分"善为道者,微妙玄达,深不可志".     正因为不可志,所以只能勉强用一些特征来描述"善为道者"是怎么" ...

  • 教育孩子去趟超市就够了,帮你省掉几万块早教费

    spotlight教育 孩子的改变源于父母的成长 让孩子学会探索超市,他便学会探索人生. 1 很多父母带孩子去超市,总是高高兴兴去,哭哭闹闹回. 带孩子去了一趟超市,回来后,一脸大写的无奈.孩子到处乱 ...

  • 通识教育,英、美、德,这样搞

    作者 | 陈洪捷 所谓通识教育,是一个现代的概念.现代之所以强调通识教育,是因为专业教育成为主流. 所有关于通识教育历史渊源的追溯,不过是我们从现代的处境出发,为今天的通识教育去寻找历史依据. 自西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