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老解少阴病(上)
★
导读
★
胡老授课手稿
仲景著《伤寒论》示人以六经辨证之大法,奈其言精理奥索解较难,三阴篇最为难读,而少阴病更易使人迷惑;如呕吐下利与太阳病者无殊,腹胀不大便与阳明病者略同,始可发汗似太阳之在表,咽痛用和法似少阳之有热上炎。“脉微细,但欲寐”的提纲,亦只是气血虚弱的病况,并不足以贯穿上述之复杂病情。历来注家都附会于《内经》,只在征引上下工夫,力求条条有据而不管前后自相矛盾。余尽去诸注,抄读原文,逐条细研,前后对照。兹不计粗拙,探讨于下, 希同道指正。
★
少阴病提纲探讨
“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之提纲只表明微细不足的脉象及虚惫欲寐的病情,这是三阴病俱可能有的沉衰现象。其实少阴病提纲是与太阳病提纲相对而言的。即是说:若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者则为太阳病;若上证脉不浮而微细,并且其人有但欲寐之情况者即为少阴病,少阴病在表并非个人臆测,请看下面之论证。
★
少阴在表的仲景论述
《伤寒论》第7条曰:“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这是说病之始正邪交争于表,都有恶寒之症,发热恶寒者是发之太阳病,无热恶寒者是发之少阴病。
又同书第131条曰:“病发于阳,而反下之,热入因作结胸;病发于阴,而反下之,因作痞也”。这是说明病在表者禁用下法。若病发于太阳而反下之,则表邪内陷可致结胸;若病发于少阴而反下之,则表邪内陷可致虚痞。
从以上两条可以看出,表有太阳少阴不同的见证,凡在表之病均宜汗法而禁下法。
《伤寒论》第301条曰:“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这是说少阴在表的病本以无热为常,然始得之亦有发热的,故谓“反发热”。但脉沉而不浮,表证虽备而属少阴,故以麻黄附子细辛汤温阳散寒解表。
又同书第302条曰:“少阴病,得之二三日,麻黄附子甘草汤微发汗。以二三日无里证,故微发汗也”。这是说,在表的少阴病得之二三日时,常不能传里而无里证,当用麻黄附子甘草汤微发汗以解表。
以上两条是少阴病在表而用汗法之证明,视方药均属温阳散寒而解表。反之可以肯定,少阴病之表证的属性是阴、虚、寒无疑。这 是“麻黄汤”剂,以下再看“桂枝汤”剂。
《伤寒论》第20条曰:“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这是说原为太阳病桂枝证,由于误用麻黄汤发汗,遂致汗漏不止,其人恶风者为表犹未解,但无热是病已转少阴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为津血大伤的结果,亦即病转少阴的原因,故以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又同书第21条和22条:“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若微恶寒者,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主之”。这是太阳病之误下证,促为阳脉,胸满是气上冲,这里的气上冲为表未罢,仍从太阳为治,用桂枝汤法(同书第15条也说:太阳病,下之后, 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方用前法,若不上冲者,不得与之)。因误下伤里气故去芍药为妥。但上证若脉不促而微(微为阴脉),又加恶寒者,为表未罢已转少阴(少阴脉微),应以桂枝去芍药汤加附子, 而从少阴为治。
汗后或下后表不解,桂枝证仍在者,当用桂枝汤法解肌,不得用麻黄汤法发汗,这是治表证的准则。但遇在表之少阴病必加附子,与前少阴病治以麻黄汤剂必用附子者同理。
综上可以看出:少阴病是属于阴、虚,寒(与阳、实、热相对)之表证,治之以汗法,或用麻黄剂,或用桂枝剂,必用附子。但少阴篇中所示治法,相当复杂,并非发汗一法所能愈。解释这一问题必须从传经谈起,仲景论传经着眼在表里相传,与《内经》之递经相传大有区别。即病常自表传里,或自表传半表半里,或自半表半里传里,或自表传半表半里再传里。这一原则不仅适用于三阳篇,也同样适用于三阴篇。故少阴篇也有表里不同的论治,试分别述于后。
★
编者按
胡老认为少阴之提纲与太阳提纲相对应,主要区别在于脉,若太阳病余症具,而脉微细,且其人欲寐,则为少阴病,可见少阴病与太阳病同为表证。不过少阴病是属于阴、虚,寒(与阳、实、热相对)之表证,既然为表证,治疗理应用汗法,而少阴病之汗法必用附子。除汗法外,少阴病易发生传变,治法亦有不同,下期内容将继续分享胡老对于少阴病表里不同的论治。
摘自:陈雁黎.《胡希恕伤寒论方证辨证》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