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国萧太后与韩德让的那些事,为何被人津津乐道
宋朝和契丹自澶州议和以后,两国各守疆界,互不相侵犯,北方的牧民放心地漫山遍野地放牧,南方的农民安心地出来种地。两国的边境还设立了贸易市场,北方的牧民将他们的畜产品拿到市场里,交换南方百姓的农副产品,互通有无,各取所需,老百姓们过上了较为安定的日子。
这就是宋真宗赵恒当年拿钱买和平、签订澶渊之盟所想得到的结果。
澶渊盟约签订之后,宋朝把对契丹的赔款列入了财政预算,每年如约按期拨款,或派使臣送过去,或契丹派人来取款,相互之间是一团和气。
两国的皇室有什么红白喜事,彼此还要派遣使臣前往,或庆贺、或吊丧,像走亲戚一样。宋与契丹两国,真正成了兄弟之邦。
澶渊之盟是景德二年(1005年)一月签订的。此后不久,萧太后燕燕于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十二月去世。(签订日期为公元1005年一月,因此与景德元年不同。)
萧太后虽是女流之辈,却也是巾帼不让须眉,她的智慧和谋略丝毫不输于男人。
遗憾的是,这样一位在政坛上呼风唤雨的人物,在感情上却相当不幸,老公过早地去世,使她寡居宫中,白天忙于国事倒不觉得怎么样,晚上守着一盏孤灯,看着镜子里自己的姣容,未免是顾影自怜,备感孤独。
正当萧太后形单影只之时,有一个人进入了她的视线,他就是东京留守韩匡的儿子韩德让。
史料记载,韩德让与萧绰年轻时是情人关系,某一年韩匡嗣已经得到萧思温的允诺,为两个人定下了终身,但是,事有意外,皇家为王子选妃,耶律贤看中了萧绰,后族萧思温也巴不得与皇室结亲,所以萧绰就许配给后来的景宗耶律贤。
萧绰虽然嫁给了王子,但是,婚后她发现王子耶律贤患有痼疾(小时候,因为他爷爷辽世宗被杀的那一夜,他被吓着了,因此患有疾病,或许就是抽疯病),心里有些遗憾。
旧情难舍,她与韩德让就仍然保持着密切的情人关系。
萧绰这个人很霸道,据说她还把韩德让的媳妇(李氏)给杀了,等于断绝了韩德让与其他女人的关系,叫韩德让死心塌地的服从自己。
韩德让为了情人事业和韩家的兴旺也就忠心耿耿地跟定了萧绰。
乾亨四年(982),韩匡嗣故于西南面招讨使任上,朝廷以韩德让弟弟韩德威继任西南面招讨使。
统和四年(986),北宋发动“雍熙(年号)北伐”,分三路大军进攻辽境,期望一举占领幽云地区。
韩德让与萧绰直接指挥防御战,并取得最终的胜利。
此役结束后,北宋再也无力“北伐”了,契丹却连年南侵。
双方时战时停,一直到统和二十二年(1004),辽军深入宋境,已经到了今河南濮阳了。双方僵持不下,何以条件成熟了,辽宋签订澶渊之盟,双方息战。澶渊之盟也是在韩德让的谋议下完成的。
北宋的使者曹利用就亲眼看见韩德让与萧绰“偶”在一辆驼车里谋划事项。
在深受中原文化浸染的汉人看来,大臣与皇太后偶在同一车里,有些不可思议。
其实,这辆车就是辽方的总中枢,前线总指挥所,是辽朝廷的移动办公大帐。在这国家生死攸关的时刻,主要决策人不偶在一起那才怪了呢。
澶渊之盟签订的这一年,韩德让64岁,萧绰52岁。
韩德让貌似潘安,才同宋玉,算得上一个人才,这一天站列于朝班,一下子就引起了萧太后的注意。为了猎取韩德让,萧太后也算是下了血本,授韩德让政事令,禁军总头领之职。
韩德让本是契丹大将韩延徽的后裔,虽然是将门之后,但突然沐此厚恩,实在是有些受宠若惊,对萧太后感激涕零。
萧太后做好这些前期工作后,直接召韩德让进宫。
韩德让进宫之后,萧太后什么也没有说,赐给他一碟禁脔,脔就是小肉片,禁脔就是宫中特制的小肉片。
韩德让也是一个情场老手,立即体会到萧太后的用意,同时也明白了自己突然青云直上的原因。高官厚禄,再奉上一个投怀送抱的美人,这样的好事,是任何男人都难以拒绝的。
当夜便留在宫中,对萧太后是极力奉承。
萧太后是久旱逢甘露,乐得心花怒放,两人大有“相亲恨晚”的感觉。不久,萧太后又赐韩德让姓名为耶律隆运,拜大宰相,加封晋王。
契丹主耶律隆绪还是一个孩子,管不了萧太后这些风流韵事,后来逐渐长大了,却已经是司空见惯,没有什么奇怪的了。所以,萧太后和韩相,不啻伉俪一般。
统和二十七年(1009)十二月,萧绰逝世,享年57岁。这一年韩德让(耶律德昌)69岁。
如果说,萧绰和韩德让这一团队共同驾驶着契丹国这条大船,劈风斩浪,终于从狭窄的河流到达宽阔的大江的话,那么,在萧绰去世后,辽圣宗的航船要进一步驶向大海,开始契丹王朝一段新的历程。皇太后死后,辽圣宗开始摆脱束缚,大刀阔斧地开始新政。
萧绰离世的时候,辽圣宗已经39岁,经过多重历练的皇帝羽翼丰满,完全可以独立行政了。
对待韩德让,首要的措施就是明升暗降。
萧绰死后仅仅四个月,办完母亲的葬事,辽圣宗就“赐大丞相耶律德昌名曰耶律隆运。”
这个举措对于韩德让意味着什么?稍加分析就会明白,皇上就是把他这个母亲的情人与自己辈分“拉平”。
原来萧绰活着的时候,辽圣宗把韩德让当做父辈来对待,这回母亲太后大人死了,他竟然把这个曾经父辈的人赐名“耶律隆运”,让他占讳“隆”字,与自己“耶律隆绪”同辈,就是把原来与她妈平辈的拉成与自己平辈。
对于韩德让来说,就是一夜之间“爷们”变成了“哥们”。
在辽圣宗来说,这里面还有一层含义,即不承认韩德让与母亲的“铁情人”关系。还有,在韩德让死后,辽圣宗也没给他“尚父”的尊号。
统和二十九年(1011)三月,“大丞相、晋国王耶律隆运薨。”其享年71岁。
耶律隆运死后,陪葬在乾陵(辽景宗陵,今辽宁北镇市附近)。
因其无子,皇帝特命以皇侄耶律宗业承继其后。耶律宗业又无子,又以耶律宗业同母弟耶律宗范承祧,天祚帝时由皇子耶鲁敖鲁斡继承。
萧太后是澶渊和约的当事人,活着的时候,也信守盟约,与宋友好往来。
萧太后死了以后,事情似乎出现了一些微妙的变化。
乾兴元年(1022年),赵宋真宗皇帝去世,赵祯即位的时候,契丹主耶律隆绪派使臣到汴梁祝贺、吊祭。宋、辽两国仍然是兄弟之邦。
宋的丧期刚过,契丹主竟在两国边境举行大阅兵,声言要到幽州狩猎,其实,这是对宋采取的一种试探行动。他想看看,赵宋这个没有长大的皇帝怎样处理这件事情。
赵宋当时是刘太后垂帘听政,军国大事经刘太后裁夺之后,再由皇帝赵祯签字画押发布执行。
宋廷见契丹屯兵边境,担心他们乘机入侵。
有人建议调动军队去边境加强守备。时任宰相的张知白是个明白人,他似乎看出了契丹人的用心,他认为,宋与契丹订立了盟约,两国互不开兵。
契丹人的这次行动,可能是试探行为,如果宋向边境派兵,宋就有挑衅的嫌疑。这样,契丹人就有了借口。
为了防止万一,张知白出了一个主意,就以那里的河道阻塞,朝廷以疏通河道为名,征调民工到那里去。
实际上,这些征调的民工都是士兵。太后与赵祯采纳了这个建议,那些脱掉戎装的士兵,装扮成疏通河道的民工上了前线。
契丹人似乎也闻到了什么味道,大张旗鼓地搞了一次阅兵仪式后,草草地收兵了。这是澶渊和约签订之后宋、辽之间的一次不见硝烟的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