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洋统治下的北京城 拆墙铺路建公园 王府井成商业代名词

辛亥革命成功以后,1912年2月12日,清末代皇帝宣统宣布退位,按照当时的协议,溥仪等仍然被允许在紫禁城内居住,不过将西苑的中南海让出来作为总统府。为了进出方便,便在宝月楼下开了新华门,同时将明清皇城千步廊外边的城墙全部拆光了。

当时北洋政府的内务总长朱启钤认为“京师为首善之区,中外观瞻所系,尤不能不谋市政之进步”,在他的倡议下1914年北洋政府成立了京都市政公所,由朱启钤兼任督办。京都市政公所负责管理市政,以及整体规划和基础设施的建设。

京都市政公所在北京主要干了三件事,一是改修前门,拆除了前门瓮城的东西月墙,各新开了一个门,并新修两条马路,从而使前门“顿改旧观,高楼耸立,气象发皇,五门洞开,行人称便”。

二是整修道路,当时北京的大街主要为石路和土路,不但年久失修,凹凸不平,更是“无风三尺土,有雨一街泥。尘土卷地起,奇臭阴沟来”。于是1915年在正阳门外的大栅栏铺设了北京城里的第一条沥青路面。

三是建设公园,先后将多处皇家园林改为公园,成为了北京市民文化活动的中心和休闲场所。

辛亥革命后,随着西方思想不断进入中国,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在发生着改变。

许多传统商业被新式商业所取代,在清朝末年出现的东安市场基础上,逐步发展出来了王府井商业中心。

因靠近东交民巷洋人区,许多西方人也在这里开店经营,在满足外国人需求的同时也吸引了大量北京城内的上层人士前往。

就此王府井商业区的规模不断扩大,也使得"王府井”成为了北京商业的代名词。

回复关键字“台湾”看更多关于台湾的历史资讯

回复关键字“屠杀”了解人类史上那些惨绝人寰的人间悲剧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