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年前他们靠绑架吸引移民
1840年代,随着世界范围内废奴运动的兴起,欧洲殖民者持续了400年的黑奴贸易寿终正寝。然而,新兴的工厂需要有人做工,大片的橡胶园需要有人种植,旧金山刚刚发现的金矿也需要有人开采。欧美列强很快就发现,吃苦耐劳的中国人正是他们上选的劳动力。
英国驻厦门、广州等地领事提交给英外交大臣报告称:“中国南方沿海一带的人,很适合在热带工作。他们在本地炎热的气候下劳作时也不戴帽子;中国人体格结实,足以应付一般的田间劳作,虽然干活速度慢些,但是出名的勤恳,而有耐力。”
1845年,英国商人在厦门开设了专门从事苦力贸易的和记洋行。自从第一批契约华工通过和记洋行被运往法国殖民地波旁岛后,一批又一批华工被源源不断地送往世界各地。
如果说最初华工们选择出洋讨生活是生活所迫,那么后来随着欧美各国胃口越来越大,自愿出国打工的华工早已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没过多久,招工变成了赤裸裸的拐骗和绑架。
白人苦力贩子们想要诱拐华工出洋,并不是件容易事。于是,他们在当地发展了一批流氓地痞充当“客头”,专门负责拐骗苦力。客头们开始是从身边的老乡下手,许以高薪或向他们描绘海外的优越生活。后来为了追求效率,他们懒得多费口舌,直接下蒙汗药、打闷棍,甚至绑架。
大批被拐骗的华工被送进“巴拉坑”。巴拉坑是葡语Baracoon的音译,意为关押华工的地方。华工被拐后一般会被投入设在洋行附近的巴拉坑。巴拉坑就是地地道道的监狱。一个目击者描述:“苦力们被关在像奴隶屯集所一样的木棚里,10至12人一间,里面肮脏不堪,每间12×24英尺见方,只有卧身之地,棚顶极低,地面铺竹。他们总共有500人,几乎都是一丝不挂。许多人被诱迫来到这里,就被监禁起来,门外都有‘闲人免进’的英文招贴。”
监狱一般的巴拉坑就明目张胆地建在洋行前面,当地官员不闻不问,任由大批中国百姓像牲口一样被运往海外。
英国对华贸易监督包令在给英国外交大臣的信中写:“几百个苦力聚集在巴拉坑里,个个被剥光衣服,胸前按照目的地分别被打上‘C’(加利福尼亚) 、‘P’(秘鲁),或者‘S’(夏威夷)等印记。”
在长达几个月甚至半年多的越洋航程中,华工们像牲口一样被钉在密不透风的船底。船底阴暗潮湿,便溺呕物四溢,垃圾成堆。后来,西方史学家把这些苦力船称为“浮动地狱”。
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下,华工们的死亡率极高。据历史学家彭家礼统计,1851年至1853年,从厦门出洋的华工海上死亡率最少也有25%。
爱历史团队 黄加佳 原创作品
“爱历史”一家专门用老照片讲述历史的网站,专注照片十余年。请记住官方唯一域名:www.ilishi.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