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典范民族之殇
圆明园毗邻颐和园,由圆明园、长春园和万春园组成,也叫圆明三园,它坐落于北京西北郊,于清康熙四十六年(1707)始建,并经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五任皇帝督造,历经 150 余年建成的,占地面积五千二百余亩,建筑面积达十六万平方米,一百五十余景,是清代著名皇家园林之一,被王致诚称为“真正的人间天堂”,被维克多.雨果称为“理想与艺术的典范”,素有“万园之园”之称。然而在咸丰十年(1860)和光绪二十六年(1900),这座先后被法国耶稣会传教士和法国大文豪传颂的建筑先后被英法联军和八国联军所损毁。
© 古#安宅
正文共:2461 字 23 图
预计阅读时间:9 分钟
【壹】设计者
圆明园除西洋楼景区外其他建筑群的设计者是中国的“样式雷家族”。清代雷家是世袭的宫廷建筑师,被尊称为“样式雷家族”,他们主持设计督造200年间的诸多建筑,颐和园、圆明园、紫禁城和皇陵都是他们的杰作。
【贰】三园布局
圆明园
圆明园由康熙帝命名并赐于尚未即位的第四子胤禛,雍正帝这样解释对"圆明":圆而入神,君子之时中也;明而普照,达人之睿智也;“圆”是指个人品德圆满无缺,“明”是指政治业绩明光普照,为标榜明君贤相的理想标准。雍正二年(1724年)圆明园的扩建工程正式开始,大体包括三部分:第一部分,将中轴线向南延伸,在赐园的南面修建宫廷区,严格仿照紫禁城中轴对称的形式,包括新辟的大宫门,还有左右外朝房和内阁各府各衙门的值房,这里日后成为皇帝在圆明园主政的主要建筑群;第二部分,将原赐园向北、东、西三面拓展,构建曲水岛渚,增设亭榭楼阁,这部分构成了后来乾隆帝御题“四十景”的主体(其中至少有三十三景于雍正在位期间完工);第三部分,修建福海及其周围配置的建筑组群。扩建后的圆明园,占地面积达到3000亩左右。每个景区内,既有庄严宏伟的宫殿,也有使人感觉轻松灵巧的楼阁亭台与回廊曲桥,假山、湖泊以及蜿蜒的河流点缀其中,雍正时期圆明园的格局基本完成。
初时园明园只是北京西北郊畅春园北这里许的一块地方,1722年雍正即位后拓展原赐园,并在园南增建了正大光明殿和勤政殿以及内阁、六部、军机处储值房,御以“避喧听政”;乾隆年间,圆明园进行了局部增建、改建,在东面新建了长春园,在东南邻并入了万春园,圆明三园的格局基本形成;嘉庆年间,绮春园进行了修缮和拓建,成为主要园居场所之一;道光年间,国力日衰,财力不足,道光皇帝宁愿撤万寿、香山、玉泉“三山”的陈设,罢热河避暑与木兰围猎,但仍对圆明三园有所改建。
长春园
长春园南部以大型的水景为主体,整体布置疏朗开朗,疏密得当,园门为圆明园全景长春园宫门,五楹,门外左右各有铜麒麟一只(现仅存一只,陈列于颐和园仁寿殿前);入门为澹怀堂,九楹,卷棚歇山顶,前有月台丹陛,东西配殿五楹;正殿之北为河岸,建方亭一座,有廊与正殿相通,亭西为十孔长春桥;过桥向北,经山口,即为园内核心建筑——含经堂建筑群,含经堂建筑群规模富丽宏大,布局参考紫禁城宁寿宫,是乾隆计划退位后常居的住所;含经堂前设牌楼三座,两面为八字影壁;入门为五楹含经堂,是乾隆帝吟经之所;再北为淳化轩(圆明三园中最宏大的建筑,有《淳化阁帖》摹版),蕴真斋;出后门为“得胜盖”敞厅,乾隆二十四年,乾隆帝在此获知平定大小和卓之役而建为纪念。
绮春园(万春园)
绮春园早期曾是清怡亲王允祥的御赐花园,名为“交辉园”,到乾隆中期该园又改赐给大学士傅恒,易名“春和园”,乾隆三十四年(1769)春和园归入圆明园,正式定名为“绮春园”;嘉庆四年和十六年,该园的西部又先后并进来两处赐园,一是成亲王永瑆的西爽村,一是庄敬和硕公主的含晖园。经大规模修缮和改建、增建之后,该园始具千亩规模,悬挂匾额的园林建筑有百余座,成为清帝园居的主要园林之一。
绮春园宫门建成于嘉庆十四年(1809年),因它比圆明园大宫门和长春园二宫门晚建半个多世纪,亦称“新宫门”;嘉庆先有“绮春园三十景”诗,比较著名的园林景群有敷春堂、清夏斋、喜雨山房等;自道光初年起,东路的敷春堂一带经改建后被作为奉养皇太后的地方,但园西路诸景,仍一直是道光、咸丰皇帝的园居范围;1860年被毁后,在同治年间试图重修时改称万春园。
【叁】西洋楼遗址
西洋楼景区位于长春园以北,占地约5.3公顷,约占圆明三园总面积的1.5%,始建于1747年(乾隆十二年),于1759年(乾隆二十四年)基本完成,其主体是时称“水法”的人工喷泉,主要形成谐奇趣、海晏堂和大水法三处大型喷泉群;它由传教士意大利人郎世宁(Giuseppe Castiglione,1688-1766年)和法国人蒋友仁(R.Michel.Benoist,1715-1744年)设计监修,中国匠师建造,景点由西向东依次为由谐奇趣、线法桥、万花阵、养雀笼、五竹亭、方外观、海晏堂、远瀛观、大水法、观水法、线法山、方河、和线法墙等十余座西式建筑和园林景观组成,是我国首次仿建西洋建筑和园林的一次成功尝试,曾在欧洲引起强烈反响,一位曾亲眼目睹过它的西欧传教士赞誉到:集美景佳趣于一处,凡人们所能幻想到的、宏伟而奇特的喷泉应有尽有,其中最大者,可以与凡尔赛宫及圣克劳教堂的喷泉并驾齐驱,并下了这样的结论:圆明园者,中国之凡尔赛宫。
但西洋楼并不是中西文化交流的产物。所谓文化交流,是两种文化间的互动、碰撞、融合而生成的美的产物。西洋楼更多的是嫁接或者说移植了西洋的建筑,其所采取的建筑形式完全是西洋文化,而中式建筑的特点,例如:木构架、斗拱等均不在其中体现,可以说西洋楼的产生不是为了文化的交融,而只是满足皇帝的外交治理需要和对异国文化的好奇心。
【肆】无情毁灭
1860年,圆明园遭英法联军焚毁,文物惨遭掠夺,上至先秦时代的青铜礼器,下至唐、宋、元、明、清历代的名人书画和各种奇珍异宝,数量粗略统计约有150万件;1900年八国联军侵占北京时,西郊皇家园林再遭劫难;在抗战时期又遭到不同程度破坏;遭焚毁后的圆明园遗址在新中国成立后开始被保护起来,1956年,北京市园林局开始采取植树保护措施,1976年,圆明园遗址随成立专营机构。1988年6月29日,圆明园遗址向社会开放。
圆明园历经的多次人为和自然的破坏被称为“火劫、木劫、石劫和土劫”四大劫难,其木构架建筑群在英法联军的焚烧下几乎焚烧殆尽,主体材料是石材西洋楼遗址在焚烧后尚存断壁残垣,因其精美而深入人心,渐成圆明园的标志,事实上,西洋楼景区只占圆明园整体面积的1.5%,也不是园中的主体建筑,所以是称不上圆明园的标志建筑的。
【伍】反思
北京时间 2019 年 4 月 16 日凌晨,法国巴黎标志性建筑巴黎圣母院突发大火。大火造成巴黎圣母院塔尖倒塌,建筑毁损严重。这场大火也唤起了国人对圆明园被烧毁的集体记忆,但社交媒体舆论主流倾向是对人类文明的瑰宝遭到损失表示心痛与惋惜,衷心祈愿文物都能远离灾难,官方微博账号“@ 圆明园遗址公园”更是发声: 衷心祈愿文物都能够远离灾难,代代传承。巴黎圣母院大火事件不仅提醒我们自已要加强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我想也同样在提醒西方,在为自己的损失悲伤时,也应反思曾对圆明园的无情劫掠和所犯罪行。
【柒】后记
查了一些资料,国内对圆明园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三个方面:建筑与风貌,历史与记忆,保护与反思。
最后想说:
人类文明都是平等的,没有谁更高贵。
反思不仅是自已要做的事,更要唤醒那些对我们犯过错的人。
参考文献:
[1]尹航,曹新.圆明园西洋楼景区遗址环境变迁研究[J].古建园林技术,2017(03):33-38.
[2]吕文艳,吕思维.浅析圆明园建筑风格与文化[J].居舍,2019(32):192.
[3]林芯芯.从荣格原型理论看异国灾难传播中的集体潜意识——以4·15巴黎圣母院火灾事件为例[J].东南传播,2019(10):98-100.
[4]周义棋,田向亮,钟茂华.基于微博网络爬虫的巴黎圣母院大火舆情分析[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信息与管理工程版),2019,41(05):461-466.
[5]李子情,林芳冰.在灾难性事件中跨文化同情如何被阻碍——以巴黎圣母院和圆明园的火灾为例[J].新闻研究导刊,2019,10(14):208-210+212.
古#安宅|圖文
往期推薦·More Links:
4. 罗布林卡
BE LIVING, BE FEELING, BE READING, BE INTERESTING
⊙我們將會不定期分享更新,歡迎關注隨時瞭解動態⊙
斯人记 · HomeForeverJak
尋古|旅攝|詩書|江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