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氏春秋》卷2仲春纪3情欲诗解1贵生节情适欲知足
《吕氏春秋》卷2仲春纪3情欲诗解1贵生节情适欲知足
题文诗:
天生人而,使有贪欲,欲有情感,情有节制.
圣人修节,以止其欲,故不过度,行其情也.
耳欲五声,目欲五色,口欲五味,人之常情.
贵贱愚智,贤不肖者,欲之若一,神农黄帝,
与桀纣同.圣所以异,情得其适,适情情真,
真情知止.动由贵生,则得其情;动不贵生,
则失其情.二者死生,存亡之本.俗主亏情,
每动亡败.耳不可赡,目不可厌,口不可满;
身尽腐肿,筋骨沈滞,血脉壅塞,九窍寥寥,
尽失其宜,虽有彭祖,犹不能为.其于物也,
欲不可得,之物为欲,不可足之,之物为求,
贪得无厌,大失生本;民人怨谤,又树大雠;
意气易动,跷然不固;矜势好智,胸中欺诈;
德义之缓,邪利之急.身以困穷,虽后悔之,
尚将奚及?巧佞之近,端直之远,国家大危,
悔前之过,犹不可返.闻言而惊,不得所由.
百病怒起,乱难时至.以此君人,为身大忧.
耳不乐声,目不乐色,口不甘味,与死无择.
【情欲原文繁体】
三曰:天生人而使有貪有欲。欲有情,情有節。聖人修節以止欲,故不過行其情也。故耳之欲五聲,目之欲五色,口之欲五味,情也。此三者,貴賤、愚智、賢不肖欲之若一,雖神農、黃帝,其與桀、纣同。聖人之所以異者,得其情也。由貴生動,則得其情矣;不由貴生動,則失其情矣。此二者,死生存亡之本也。
俗主虧情,故每動爲亡敗。耳不可贍,目不可厭,口不可滿;身盡府種,筋骨沈滞,血脈壅塞,九竅寥寥,曲失其宜,雖有彭祖,猶不能爲也。其於物也,不可得之爲欲,不可足之爲求,大失生本;民人怨謗,又樹大雠;意氣易動,跷然不固;矜勢好智,胸中欺詐;德義之緩,邪利之急。身以困窮,雖後悔之,尚将奚及?巧佞之近,端直之遠,國家大危,悔前之過,猶不可反。聞言而驚,不得所由。百病怒起,亂難時至。以此君人,爲身大憂。耳不樂聲,目不樂色,口不甘味,與死無擇。
卷二 仲春纪 情欲
【原文】
天生人而使有贪有欲。欲有情,情有节①。圣人修节以止欲,故不过②行其情也。故耳之欲五声,目之欲五色,口之欲五味,情也。此三者,贵贱、愚智、贤不肖欲之若一,虽神农、黄帝,其与桀、纣同。圣人之所以异者,得其情③也。由贵生动④,则得其情矣;不由贵生动,则失其情矣。此二者,死生存亡之本也。
俗主亏情,故每动为亡败。耳不可赡⑤,目不可厌⑥,口不可满;身尽府种⑦,筋骨沈滞,血脉壅塞,九窍寥寥⑧,曲⑨失其宜,虽有彭祖,犹不能为也。其于物也,不可得之为欲,不可足之为求,大失生本;民人怨谤,又树大雠;意气易动,跷然不固;矜势好智,胸中欺诈;德义之缓,邪利之急。身以困穷,虽后悔之,尚将奚及?巧佞之近,端直之远,国家大危,悔前之过,犹不可反。闻言而惊,不得所由。百病怒起,乱难时至。以此君⑩人,为身大忧。耳不乐声,目不乐色,口不甘味,与死无择。
【注释】
①情:感情,指人的好恶、喜怒哀乐。节:节制,适度。②过:过分。③情:适度的感情。④由贵生动:由尊重生而动。⑤赡:充足。⑥厌:满足。⑦府种:通“腐肿”。⑧九窍:包括阳窍七(眼耳口鼻)、阴窍二(大小便处)。寥寥:空虚的样子。⑨曲:屈曲。这里是“遍”的意思。⑩君:用作动词,给……作君。
【译文】
天地诞生了人,并使他拥有贪婪、欲望。人的欲望中有感情,情感中带有节制。圣人修行节制之道来抑止欲念,所以不过度放纵自己的情欲。因此耳朵希望能听到五声,眼睛希望能看到五色,嘴巴希望能品尝五味,这是人之常情。这三者,富贵与贫贱、愚蠢与聪明、贤惠与不肖,从人内心的角度看就如同一样的东西,都是人的一种内心的东西,即使神农、黄帝,他们跟桀、纣也是一样的。圣人之所以与别人不一样的原因,是因为情欲控制的适当。由行动以尊生为原则,那么情欲就会得到自我控制;由行动不以尊生为原则,那么情欲就会不得到适度控制。这两者是生死存亡的根本。
俗世的人欠缺对自己内心的思考,所以每次变动就是亡败的时候。耳朵的欲望不可满足,眼睛的欲望不可满足,嘴巴的欲望不可满足;当身体全浮肿,筋骨沉滞,血脉阻塞,九窍空虚,全都丧失了它们正常的机能,虽然有彭祖在世,也是无能为力的。对于外物来说,想得到不可以获得的东西,这就是欲望,总是不感到满足,这就是贪求,这样就一定深深地丧失了生命的根本;百姓怨恨,又给自己树大敌;意志容易动摇,变化迅速但是不坚定;夸耀权势,好弄权术,胸中怀有欺诈之心;不顾道德之义,急于追求邪利;最后身陷穷困之境,虽然后悔所为,还怎能来得及补救?他们亲近巧诈奸佞、疏远正直之人,导致国家非常危险,这才后悔以前的过错,一切还是不可以挽回了。听到自己将要灭亡的话才惊醒,却还不知道造成这种后果的原因。百病爆发,叛乱劫难时而发生。靠这些来给百姓作君主,是为自己带来大忧患。耳朵听到声音不感到快乐,眼睛看到色彩不感到快乐,嘴巴吃到味道不感到香甜,这就跟死没有什么两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