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心的愉悦,有两重境界

一、抱朴之乐

所谓抱朴,是指保持内心的淳厚和质朴,在老子的思想中还有两个和它相似的比喻,那就是“见素”和“婴儿”。朴,是未经雕琢的木头。素,是未经染色的丝。婴儿,就是未经后天污染的状态。

老子主张要见素抱朴,要回复到婴儿状态。老子说:“见素抱朴,少私寡欲。”又说:“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常德乃足,复归于 朴。”还说:“专气致柔,能婴儿乎?” “含德之厚,比于赤子。” “我独泊兮,其未兆,如婴儿之未孩。”

老子为什么这样推崇朴、素和婴儿呢?

因为他认为,朴、素和婴儿不仅包含真善美,也是人生快乐的依据和源泉。见素抱朴和婴儿状态为什么是快乐的呢?老子认为它充满了天真和新奇,它没有杂念和执着,它没有恩怨和忿懑,它没有过多的欲望和期求,它只有无条件的怡然和自乐。

在我们天真烂漫的孩童时代,那时尽管没有多少知识和技能,没有财富和名声, 当然更没有权势,但那却是人生最快乐难忘的时光。当你回忆起儿童时代时,无一不充满着留恋和向往。那美妙而一去不复返的童年,其美好的记忆永远留在心房,甚至成为鼓舞我们走完艰难人生的精神力量。

老子倡导朴素,赞美婴儿,但并不是要我们茹毛饮血,并不是要我们真正回到一无所有的未孩婴儿状态。老子只是方便说法,旨在让我们每个人,都要尽量多保留一些天真淳厚,多保留一些先天的美德和快乐。

人生随着知识的增长和阅历的丰富,确实执着和分别会越来越多,越来越重,但执着和分别不当,就会成为人生烦恼的渊薮。程颢在他的一首诗里,也表达了和老子相似的这种思想:

对花酌酒公能乐,饭糗羹藜我自贫。

若语至诚无内外,却应分别更迷真。

2、知足之乐

老子说:“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僭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又说:“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知足者富”,这是对中华民族文化影响至深的一个重要思想——“知足常乐”一语的来源和出处。知足常乐这一至理名言虽然溉润我们炎黄子孙几千年,但在现实生活中,人们仍然难见知足者的快乐,看到的多是不能满足欲望的焦虑和惆怅。

山可以平,海可以平,唯独人的欲壑难平。正是因为欲壑难平,因为人心不足,老子才明智地提出人要知足。满足不满足,主要不是外求,不是靠获取,那样只能是夸父逐日;满足就是自求平衡,就是自我的感觉。自己认为不满足,任何外力无以加劝;自己认为满足了,任何外力无以阻拦。

当然,当你发自内心地感觉一切都满足时,接踵而来的便是不可言状的快乐和欣然。

老子还尖锐地告诫世人,如一味地不知足、不知止,欲火炽热,不仅会丧失快乐的情绪,还会招来祸灾和耻辱。

欲望和需求的不能满足既然是我们人生快乐的最大障碍,那么,我们要问:人类的快乐真要靠那么多欲望吗?真的需要那么多外在的东西吗?不需要。幸福是简单的,快乐是廉价的,它几乎像空气和水一样,你只要愿意得到,随时随处都有。

据说苏格拉底在市场上看到许多琳琅满目的奢侈品时,不禁感慨地说:

“这个世界有多少东西是我不需要的啊!”

比老子晚两千多年的法国哲学家叔本华,也说:

“进一步说来,所需很少,输入愈少的国土是富足的;所以拥有足够内在财富的,他向外界的寻求也就很少,甚至一无所求,这种人是何等的幸福啊!输入的代价是昂贵的,它显示了该国尚不能独立自主,它可能引起危险,肇生麻烦,总之,它是比不上本国自产的。这样说来,任何人都不应向他人或外界索求太多。”

叔本华还引用荷瑞恩的话说:

“世界上最大的傻子,是为了外在而牺牲内在,以及为了光彩、地位、壮观和荣誉而付出全部或大部分闲暇和自己的独立。”

叔本华还有一句名言:

“我们可将财富比作海水,喝的愈多,愈口渴,声名亦复如此。”

※ 本文系京博国学原创

※ 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

(0)

相关推荐

  • 后半生最好的活法:戒掉这五种欲望

    生而为人,就有七情六欲. 但一位哲学家说过:"欲望是人们遭受磨难的根源.欲望虽然可以使人得到短暂的快乐和幸福,但这快乐和幸福的背后却是苦难." 人不可能一生碌碌无为,但是也不能太过 ...

  • 《老子》的智慧:活得简单,是精致的奢华

    《老子》的智慧:活得简单,是精致的奢华

  • 道恒无名 化而欲作 不辱以静 道德经第三十七章

    第三十七章 道恒无名,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 化而欲作,吾将阗之以无名之朴. 阗之以无名之朴,夫将不辱. 不辱以静,天地将自正. 道恒无名 大道永恒,自然.无争:有功不居,有名不就,故而大道无名. ...

  • 专心致柔,能如婴儿乎?老子为什么赞美婴儿?

    老子在经文第十章中,曾有一问: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通过这一问,我们可以了解,老子认为婴儿期的身心状态代表某个理想状态.经文第五十五章中给出了进一步的解释和说明,经文中这样说: 含德之厚比於赤子.毒虫 ...

  • 《道德经》:抗拒诱惑最有效的方法,就是不要去接近它

    <道德经>第四十六章,"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这句话说的是,天下的灾祸,没有比不知足更大的:天下的过咎,没有比贪心更大的.只有知足所得到的满 ...

  • 人生,如烹小鲜

    文丨蔡梓润 · 主播丨小夜 <道德经>六十章云:"治大国,若烹小鲜."治国如此,人生亦如此. 如果说人生是一道佳肴,那我们就既是人生的厨师,又是人生的食客. 生命是我们 ...

  • 抱朴守拙,人生大智慧(一)

    ​<菜根谭>作为一本论述人生修养以及处世哲学的传世奇书,一代奇人洪应明在书中指出:抱朴守拙,乃涉世之道.意思是,最好的人生,莫过于朴实淡泊.自然率真的生活,谦虚内敛.大智若愚的处世.促人觉 ...

  • 如何理解道德经“复性、功遂身退”两大思想?

    开经语 宣道贵德抱无得一 行善利生济世救人 虚静恬淡寂寞无为 知强守柔神定气闲 求真返朴天地人和 慈心大用智慧超逸 道常无名玄同无碍 上德无己法雨无边 学习道德经,开启大智慧 20 复性思想 .复性思 ...

  • 【周末语录体】心的愉悦,有两重境界

    众生喧闹,尘梦缭绕,我喜独欢. 独欢,是一个人的热闹.独,有一点落寞,有一丝薄凉.欢,也不过是清欢,也不过是寡欢.独欢,要的是沉静之味,要的是孤雅之趣,要的就是,心灵在不被打扰中,觅得大自在大快活. ...

  • 试论徐渭书法风格中“气”和“色”,兼谈书法艺术两重境界的成因

    徐渭是明代杰出的书法家,擅长草书.在书法史上,徐渭的书法风格自成一体,在书写基本功的基础上,以"色"和"气"而立足于书坛之上.徐渭遍学古人,曾涉及钟繇.二王.智 ...

  • 刘太品告诉你:对联写作水平的提升,要经历哪两重境界?

    对联写作水平的提升,要经历哪两重境界? --<2019年度对联精选>出版前言 到今年为止,年度<中国对联作品集>自2001年起已经连续出版了19部,年度的<佳联三百副&g ...

  • 心往宽处想,境界两重天

    心往宽处想,境界两重天 图文/网络    整理/大连人的图书馆 <庄子>说,雩树的小枝弯弯曲曲,树干结疤又多,是无用之材,但正因为如此,谁也不去坎它,结果它存活了下来,长成了参天大树.当有 ...

  • 阳明心学的七重境界:当心与天地连通,生命即发生质变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王阳明作为中国古代心学的集大成者,他对于心学的贡献是成功将其分为七种境界,并且认为只要能够融通这七种境界便能实现与天地相连,能够让有凡质的生命发生变化. 这是王阳明在面临着思 ...

  • 扎心!同城不同命!媒体日湖人快船冰火两重天!

    ----------------------------------------- 今天,NBA迎来了首个媒体日,勒布朗·詹姆斯也正式穿上湖人球衣在媒体面前亮相.作为现今NBA的头牌巨星,詹姆斯的亮相 ...

  • 阳明心学七重境界:当心与天地连通,生命即发生质变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王阳明作为中国古代心学的集大成者,他对于心学的贡献是成功将其分为七种境界,并且认为只要能够融通这七种境界便能实现与天地相连,能够让有凡质的生命发生变化. 这是王阳明在面临着思 ...

  • 阳明心学的七重境界

    阳明心学的七重境界:当心与天地连通,生命即发生质变 装睡者 发布时间: 2021.04-0922:28在读博士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王阳明作为中国古代心学的集大成者,他对于心学的贡献是成功将其分 ...

  • 王阳明的心学,七重境界充满智慧,你能做到第几重

    第一重:学会磨砺 王阳明率先从自身经历出发,他自己经历过很多磨砺,所以他认为,人类就是要勇于磨砺自己.当自己身处苦楚的时候,不要被现实压垮,让这种敢于磨砺自己的精神,变成一种本能. 第二重:保持初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