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互联网下的隐私
作者:Aunnar
在互联网诞生之前,如果一位普通人因厌弃世俗喧嚣或是钟情山水而选择隐于世外,那么也许若干年后,他(她)曾经留下的印迹会在时间的冲刷下而淡去。但互联网的出现似乎带来了不同。
(图片来源于网络)
我们常常遇到这样的情形:新下载的应用向用户要求手机权限,紧接着请求用户同意隐私条款。当然,绝大部分人都不会看这种难以完整读下去的用户协议。据统计,互联网用户每年需要同意1462条隐私政策,如果我们认真阅读预计将花费近250个小时。
于是,互联网公司便轻而易举地拿走各种权益。
在使用用户信息的同时,一些互联网巨头也遇到了不少麻烦。
2018年3月海外社交网站巨头Facebook因处理不善导致五千万用户信息泄露,而这信息被用于美国总统竞选,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竞选结果。因此,其创始人马克·扎克伯格被推上了风口浪尖,并于4月在华盛顿接受了五个半小时的国会质询。
视角回到国内,在Facebook因用户隐私问题而焦头烂额时,百度CEO李彦宏公开表示中国用户更加开放,对隐私问题没那么敏感,在很多情况下愿意用隐私交换便捷性和效率。事实的确如此,互联网公司用我们对其的信任来换取海量个人信息,而用户则能享受便捷的服务。这会不会存在风险?
答案是肯定的。下面是快手平台曾经的部分授权条款:“用户在平台上传、发布或传输的内容的知识产权归用户所有,一旦您使用我方平台服务即代表了您同意在全世界范围内,永久性的、不可撤销的、免费的授予我方对该内容的存储、使用、发布、复制、修改、改编、出版、翻译、据以创作衍生作品、传播、表演和展示等权利以及再授权给其他第三方以上述方式使用的权利。”(条款修改前,已做简略处理)
举例来说,在这一条款下,你和朋友在该平台创作一部历史改编作品并获得广泛好评,而该平台可以将你的作品改编成微电影而不需支付任何版权费,网络上不少人称之为霸王条款。
可能上述条款中涉及的内容没有引起过纠纷,我们也基本可以相信腾讯、阿里、快手这些大公司会谨慎的使用我们的信息。但是你会相信一个濒临倒闭即将变卖一切的初创公司能妥善的保护用户信息吗?已由资本的“宠儿”变为“弃儿”的ofo、摩拜也曾因掌握大量用户信息而引起争议。
对当代人尤其是互联网“原住民”而言,网络或许将伴随他们的整个生命历程,不会有人希望自己的一生这样度过:出生前有人打电话向其的父母推荐某某医院,刚出生后婴幼儿产品广告出现在家人的短信中,在逛完淘宝后,微博的广告里出现的竟是刚刚浏览过的同类商品,快要中考时各种辅导机构的电话频繁打来……这样的生活难免令人有些恐惧。
当我们按下“同意服务条款并登录”的按钮后,个人信息将会去往何处、被谁分析、如何使用,我们一无所知。
但可以确定的是,目前我们仍然是个人信息的主人,完善的法律框架是我们的保障。不论是美国民众与巨头们的恩恩怨怨,还是我们与大公司们的相对“甜蜜”,这都是各方的选择,无法也没必要过度比较。也许美国人认为紧握隐私可以睡得更安稳,我们共享信息建立数据库生活得更便捷;可能他们对“追踪”感到恐慌,我们用大数据防控疫情更觉安全。随着互联网海洋的逐步扩大,每个人都身在其中,做到销声匿迹也许很难,但是我们仍需要保持一颗警惕的心,以使我们在信息浪潮中不致被“掌控”。
(图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