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音版《孟子》赏析(1)《孟子》概述
《孟子》赏析(1)《孟子》概述
孟子,姓孟,名轲,战国时期邹国,也就是今山东省邹城市人。《孟子》一书,由孟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撰而成,是记述孟子言行,以及孟子与门弟子和相关人互问互答的书。在汉代,班固《汉书·艺文志》把《孟子》列入《诸子略》儒家类中,与《荀子》一书地位相当。到了唐代,韩愈《原道》把孟子列为先秦儒家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孟子》其书的地位随之而大幅提升。到了宋代,程颖、程颐极力表彰《孟子》,朱熹又把《孟子》和《论语》、《大学》、《中庸》并称为“四书”,之后,《孟子》就由子部被提升为经部的著作,成为儒学的重要典籍和科举考试必读经书。
孟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孔子所创立的儒家学派的主要继承人,后世把他的学说与孔子学说并称为“孔孟之道”。孟子一生的成就是多方面的,很难用简短的文字加以说明。这里摘其要者,概述以下几点:
第一,孟子是儒家思想的杰出弘扬者。他继承孔子的思想并加以发挥,建立起儒家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的道统观,而他自己就是这个道统的继承人。他以性善论为中心,开拓出包括涵养论、教育思想、政治思想在内的一系列重要观点,为儒家道德哲学体系的建立,做出了历史性贡献。由于孟子在发扬和发展儒学方面功不可没,故而后世奉之为“亚圣”。
第二,孟子提出“人皆可以为尧舜”的思想,彰显了人的意义和价值。孟子认为,人有自觉的本心,也就是与生俱来的良知良能,他称之为“善端”:“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只要对此四个“善端”加以培养扩充,就可以使“仁、义、礼、智”四德得以健全和弘扬,从而由凡俗而入圣贤。孟子的这一观点,与《中庸》关于“人若达到‘至诚’境界,就可以帮助天地培育生命,使自己与天地并立为三”的思想一脉相承,而又有新的发挥,它否定了人类只能听天由命的“宿命论”,以及在天地面前悲观、恐惧、无可奈何的情绪,肯定了人的主观能动性,使人看到了自己的力量和价值,成为人们修身养性,一心向善的不竭动力。
第三,孟子具有坚定的信念、远大的抱负和勇于担当的精神,为中国知识分子树立了典范。他自述自己平生的夙愿,就是学孔子,实现以道德仁义安定天下的理想。面对当时“圣王不作”、“邪说诬民”、“人将相食”的战乱局面,他挺身而出说:“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他提出人要“养浩然之气”,要具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人格,在生命与正义不可兼得的情况下,要有“舍身而取义”的抉择,这些闪光的思想,激励着无数炎黄子孙,为国家安危和民族大义而勇往直前,赴汤蹈火,书写着可歌可泣的历史故事。
第四,孟子的民本思想和仁政主张,为后世治国理政提供了丰厚的思想资源。他鲜明地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观点,认为政权的得失系于民心的向背,民众是国家中地位最尊贵者,而争取民心的关键,在于施行仁政,为民兴利除弊。他提出“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的观点,主张分配土地给人民耕作,并且少征赋税,以使其基本生活得到保障,这是解决民生问题的治本之策。在此基础上,还要施以教化,使民众懂得孝悌忠信,这是社会治理的治本之策。孟子强调,政治必须以道德为基础,君王和大臣必须以身作则,担负起保民、教民的职责,与民同好乐。对于不合为君之道的国君,可以“征诛”、“变置”。这些主张,即使在当今时代,仍然具有普遍的价值。
第五,《孟子》其书,收有《梁惠王》上下、《公孙丑》上下、《滕文公》上下、《离娄》上下、《万章》上下、《告子》上下、《尽心》上下,共计七篇,约三万五千字。所收文章雄放豪迈,譬喻生动,说理透彻,对唐、宋以后的古文发展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孟子》也是先秦哲学史料的重要宝库,例如,许行、告子等思想家的言说,没有传下来,恰恰是由于孟子的批评,被保存下来,虽然只是一鳞片甲的记录,也成为研究其思想的珍贵史料。
本讲座参照《中华书局》2013版《中华文化基础教材教师用书·下》中【孟子选读】的分类方式,分为七个单元:(1)孟子的抱负,(2)论人性本善,(3)义利之辨,(4)论涵养,(5)论教与学,(6)论政治,(7)尚论古人。分别从《孟子》七篇中节选50个章节,本着古为今用的精神加以解读,并以语音加文字的形式呈现出来。欢迎各位收听、收看,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