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通今丨这三样东西,无论到哪都要带在身上

人生路漫漫,何曾有坦途。

在人生这条道路上,不可能一帆风顺,总会遇到波折。

有时,我们摸爬滚打,历经磨难,可未来的道路,依然模糊难寻,让人失落、失望。

有时候我们不免会想,有没有那么一样护身符,可以保佑自己勇闯天涯,天不怕地不怕,最终驶向成功的彼岸。

其实,有三样东西只要随时随地把它们带在身边,基本上就够用了。

哪三样呢?

就是恭谨,敬畏和真诚。

《论语》中有这样一段话。

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

樊迟问什么是仁。
孔子说:个人独处时要保持恭谨,操持事务时要心存敬畏,与人交往时要诚心诚意。(这些)无论走到哪,都不可以抛弃。

01#

独处时,保持恭谨

君子慎独。
身为君子,就算独处,也要严格要求自己。
这是个人道德风范的最高境界。
人可以骗得过所有人,然而,却最骗不过自己。
在独处时,保持恭谨,严格地约束自己,努力成为自己希望成为的那个人,做到表里如一。
《后汉书·杨震传》记载,王密深夜去找杨震行贿,说没人知道,杨震回应他“天知、神知、子知、我知,何谓无知?”
湛湛青天不可欺,立于天地之间,行得正,坐得直。
如此,于人是坦然,于己则是心安。

02#

做事时,心存敬畏

前阵子,有个概念很火,叫“工匠精神”。
工匠们不断雕琢自己的产品,不断改善自己的工艺,享受着产品在双手中升华的过程。
他们对细节有很高要求,追求完美和极致,对精品有着执着的坚持和追求,把品质从0提高到1。
中国古代有过李春、李冰、鲁班、沈括这样的世界级工匠大师,还有庖丁那样手艺出神入化的工匠。
《庄子》中记载的庖丁解牛、匠石运斧、老汉粘禅,无一不是道技合一的“匠工蕴道”。
其实每个人做事,都需要这样一种精神。
心存敬畏,心怀专注,无愧于事,无愧于心。

03#

交往时,诚心诚意

人际交往时,真诚是最重要的。
《论语·学而》中说:“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情假意、矫揉造作,固然也能取悦于人一时,但一旦被人察觉,那博得的一切好感便会荡然无存。
正所谓,人心换人心。

你帮助别人,别人就会帮助你,你欺骗别人,别人就会欺骗你。
春秋时期,管仲和鲍叔牙是好朋友,管仲比较穷,鲍叔牙很富有,两人一起做生意,鲍叔牙总是给管仲多分一些,管仲做事情不出色,鲍叔牙也认为是时机和运气的问题。
管仲感慨:“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叔牙也!”
后来,鲍叔牙推荐管仲做了齐国之卿,推行改革,帮助齐国成了春秋第一霸主,“管鲍之交”,也常被人称道。
《论语》中,孔子对于“仁”的解释有很多。
为何他这次要对樊迟这样说呢?
因为樊迟是一个不那么聪明机灵的人,所
以,他问仁,很容易简单的把仁理解成对别人好。
然而,仁的根基是首先对自己好,然后才能对别人好。
告诉他这三件事,就是保证他到任何地方,都不会受到伤害。
这又是为什么呢?
因为这三件事能保证你不会对任何人构成伤害。
所以,既是对自己好,也是对别人好。既是对自己仁,也是对别人仁。
 
这才是真正的仁。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