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杨修之死不简单,一盒酥只是发端,鸡肋事件才是关键

(注:本文是对小说《三国演义》情节的讨论,所引材料均源自小说原文,与史书记载无关。)

杨修之死,一直是三国演义的读者热议的话题之一。

这位恃才放旷的才子,其死因是很多因素集成的结果。作者在描写曹操下令斩杀杨修之后,用倒叙手法、洗练文字,把其中的桩桩件件说得很是明白。

应该看到,无论“门内添活字,乃阔字也。丞相嫌园门阔耳”,还是“一合酥”与“一人一口酥”,都远远不足以引发杨修的杀身之祸——曹操毕竟是有着较高段位的封建时代大政治家,这种文字游戏尽管会“心甚忌之”“心恶之”,但绝对不至于导致其出手杀人。

但是从“吾梦中好杀人”到“丞相非在梦中,君乃在梦中耳”的演变,成为了一个事情出现“部分质变”的因由——即便是普通百姓,对于自己使用的障眼法被人在公开场合揭穿,从心理上也不会愉悦的,不要说曹操那样地位的人物了。

而且更重要的是,这个障眼法的破功,其中还涉及到曹操的个人安全保卫、帝王(尽管他还没有称帝)诚信人设等等非常要害的问题。一般帝王至此恐怕已经很难容忍了。可能是鉴于杨修实在是才华横溢,曹操终于没有发作,但“愈恶之”已经成为杨修通往冥府之路的醒目路标。

至于“谮害曹丕”(当然是中了魏文帝的招)、“教斩门吏”“答教十余条”——积极参与接班人选择事宜,就完全是迫不及待地饮鸩、上吊、抹脖子的节奏了。

虽然曹操“已有杀修之心”,但是还不具备这样做的充要条件——前面这些事体,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都在“桌子下面”运行,不是不能拿出来说事,就是知情面无法扩大、影响面也实在有限。

总而言之、言而总之,缺乏“自有公道斩之,教他死而无怨”(《三国演义》第四十六回)的机缘。虽然曹操地位如斯,但也不好随便杀人,特别是身边公认的“大才”。

不过,不管外部环境怎样,凭杨修其人,早早晚晚会给曹操提供上述机缘的。

我们来看看,最后在“鸡肋事件”中,杨修是怎样给曹操提供机缘的。

“操屯兵日久,欲要进兵,又被马超拒守;欲收兵回,又恐被蜀兵耻笑,心中犹豫不决”——曹操正处于决策的维谷地带,这个时候最需要上下一心一德,最忌讳有人节外生枝。

偏偏发生了一个小概率事件:曹操于品尝美食之际,“随口曰”——无意识地说出了“鸡肋!鸡肋!”

当这个资讯传导到杨修那里时,德祖先生秉持一贯的“聪明过人”范儿,对魏王的口头指示进行了深入解读,进而形成了大胆判断。

但如果这个判断只是在身边二三人中炫耀一番、吹吹牛皮也就罢了,那样的话就和以前历次事件的程度差不多。

但德祖先生不知道当天晚饭吃了什么有利于精神亢奋的佳肴,竟然见传“鸡肋”二字,立马付诸行动“便教随行军士,各收拾行装,准备归程”。

有论者认为,德祖先生做的也没有什么不对。当时汉中大局已定,“在此无益,不如早归”,“先收拾行装,免得临行慌乱”也是一种未雨绸缪的表现。而且其涉及的仅仅是周边一部分人员,无须小题大做。

仔细想想,这里面问题大了去了。

首先说,对于军队涉及整体全局的行动,无论是起兵、行军、驻扎、开仗、前进、后撤,有权作出决定的只有一个主体,就是最高统帅。

即使是作为后撤准备工作环节的“收拾行装”,也同样是整体军事行动的一个组成部分而存在,最高统帅之外的任何人都是无权作出决定、更无权付诸实行的。

即使是局面大势所趋、大家心知肚明的事情,任何人也都无权在最高统帅拍板前,根据自己对于统帅心思的某种“解读”而提前动手。

这里有一个例证,尽管是小说里的情节,但是很符合军队的规矩:乾隆时代,某次出征,统帅命令身边的戈什哈“叫我们的人备马,今夜就去代州雁门关”。说完这句话后,其间夹杂了一件别的事务,待处理完该项事务后,统帅发现戈什哈“捧着文书发愣”,于是斥责“你站着干什么?匪徒远在千里之外,你就昏了头?”结果戈什哈解释说“我是老兵了。您没有最后发令,我不能动。”(二月河《乾隆皇帝》第一部《风华初露》第三十二回)。

即使是在主帅已经发话的情况下,即使是一个普通亲兵,都知道走完程序的规矩和重要性,杨修身为行军主簿,竟然根据主帅“随口曰”的一句口令,就采取了实质性行动。

也许,他认为自己做得对——反正仗打不下去了,早早晚晚也得撤,早点准备好有什么不对?这点事谁说不一样呢?

这倒让人想起了红楼梦里的事,晴雯恐怕认为:坠儿偷窃,早早晚晚是要撵出去的,谁宣布不一样?

再有,杨修所处的位置,也决定了他这个行动性质的严重性。

杨修担任行军主簿——就是说,他手下的机构是一个有相对体量的重要存在,掌管各类事务:文书流转、物资调配、资讯收集,以及下属报告、曹操指令的上传下达……事情多、人也多。而他的这一个“收拾行装”的举动,涉及面是相当大的。

袁阔成先生在表演评书的时候,曾经用很生动的表述、很高超的语言艺术,形象地展示了当时的场面——“您想想杨修他是行军主簿,他率领着一帮人,那不是一个两个人,说是把褂子这么一披,把包这么一夹,拉马就走了,这一收拾东西好大的惊动啊!”(评书《三国演义》)

东西这么一收拾,这个机构的运转条件也就丧失了。各位仔细想想,这个事体可怕不可怕——在最高统帅一无所知的情况下,下属为其决策服务的机构,瘫痪了。换句话说,综合办公室被撤销了,领导还不知道!

这个时候如果有紧急军情发生,决策中枢将是什么车祸现场?

我们真奇怪,杨修的智力水平究竟是什么样子的?这还不算,更让人吐血的场面还在后头。

“这一收拾东西好大的惊动啊”,惊动夏侯惇了。当夏侯惇“请杨修至帐中”——注意这个“请”字。对捅了天大娄子的杨修,夏侯将军还是这么客客气气、尊崇备至,可见德祖先生在整个公司的影响力——请教时,杨主簿照样侃侃而谈,就自己对最高统帅心理的分析这么一通演讲。

结果,弄得夏侯惇不但五体投地般佩服——“公真知魏王肺腑也”,而且说干就干,“遂亦收拾行装”。紧接着就是连锁反应“寨中诸将,无不准备归计”——这样一来心理上就都想着回家,战斗准备就谈不上了。

如果这时候曹操决定出兵,到刘备那里偷营劫寨,怎么办?或者更悲催,如果这时候刘备得知这个情况,跑来偷营劫寨,怎么办?

如果不是“当夜曹操心乱,不能稳睡,遂手提钢斧,绕寨私行”——亲自调查研究、及时发现问题,很难预料后果。

杨修最后一夜所犯的错误,在“桌子上面”运行,知情面既大、影响面亦广,形迹昭昭于大众面前、危害了然于大家心中,终于给了“已有杀修之心”的曹操一个“自有公道斩之,教他死而无怨”的机缘。

而且老实说,根据杨修所作所为,曹操最后给他定一个“造言乱我军心”的罪名,不仅不是冤枉他,甚至还多多少少轻说了一些程度——不仅是“军心”,连整个工作机构系统和作战应急秩序都乱了。

最后我们来简单剖析一下《三国演义》里感叹杨修的那首诗:

“世代继簪缨”的“聪明杨德祖”,肯定是有“笔下龙蛇走,胸中锦绣成”的才华。他“身死因才误,非关欲退兵”,应该也是事实。

至于他是怎么“因才误”的?恐怕原因和表现都很多,但是“开谈惊四座,捷对冠群英”肯定是其中之一。不知道德祖先生一生曾经多少次演绎这个场面,但这最后一夜的最后一次演绎,最终导致了他的人生谢幕。

(本文所引文字,除另行注明外,均出自《三国演义》第七十二回)

作者:风雨秋窗,本文为少读红楼原创作品。

(0)

相关推荐

  • 三国演义中,杨修作死事件,除了鸡肋之事,还有另外一件更加疯狂

    作死,这个词,最早出现在元代的杂剧作品<陈州粜米>,意思是自寻死路,不知轻重,不知危险,在北京话.广东话.东北话中,都有用到"作死"这个词.四大名著中的<水浒传& ...

  • 《道德经》凡事用力过度,只会物极必反

    <道德经>就像一座药铺,如果一个人此生毫无坎坷与烦恼,大概是不用理会<道德经>的,如果有了内心的困惑,找到这个药铺,去真实感悟这本书所传导的思想与境界.那么就会像为关闭的心房打 ...

  • 文学知识故事集•曹操吃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221

    8.曹操吃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人们常用"食之无味,弃之可惜"这句俗语,来形容对事情的兴趣淡薄,既没有多大意味,又舍不得扔掉,含有左右为难的意思.&qu ...

  • 三国人物杨修之死,给职场上的人们带来了许多启示

    中国有句古话叫做"言多必失",相信大家在生活当中都有这种感触,在职场当中话多的人难免会引火上身,损害自己的利益,甚至会引发和他人之间的矛盾,进而影响自己的前程. 其实,在古代更是如 ...

  • 散文 | 杨修之死(作者:海风在吹)

    杨修之死 作者:海风在吹 <大军师司马懿之军师联盟>此部电视剧正值热播,遵循文艺再创作和史实并存,从另外一个视角塑造了司马懿.曹操.曹丕.曹值.杨修等历史人物.今日午休,看了<长江日 ...

  • 杨修之死的秘密!(失败呀!)

    三国曹操既是大英雄又是大奸贼,让人既爱又恨,曹操一生成功之处很多,但失败之处也不少,其中最为人诟病的就是留下了司马懿,祸害曹魏,对于人才,曹操的眼光一向很准,信奉不用就杀的原则,为什么曹操晚年杀了杨修 ...

  • 有感于《杨修之死》

    有感于<杨修之死> 杨修(175-219),字德祖,弘农华阴(今陕西华阴东)人.东汉末期文学家,太尉杨彪之子,以学识渊博而著称.建安年间被举为孝廉,任郎中,后为汉相曹操主簿.后被曹操杀害, ...

  • 杨修之死,绝对不是因为耍小聪明,换了你是曹操,也不得不杀

    聊历史那点事 历史风云,硝烟无声,谋略无形,诲汝谆谆.这里集智慧韬略.剑影刀光于一体,聊历史那点事,与君共忆往事. 公众号 关于曹操,被<三国演义>给丑化了,伟人特别推崇曹操,反对贬损曹操 ...

  • 杨修之死(人教版九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杨修之死(人教版九年级必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语文教案 →教学设计手机版第18课      杨修之死教学目标:1.通过复述等方式,引导学生整体把握作品的故事情节,体会小说叙述情节的巧妙技法.2.结 ...

  • 三国演义中谁死的时候最让人心碎?

    感谢邀请! 我个人认为,应该是庞统的死最让人心碎.下面就逐一展开分析. (一)生平简介 庞统(179-214年),字士元,襄阳(今湖北襄樊)人,三国时刘备部下著名的谋士,与诸葛亮同为军师中郎将. (二 ...

  • 把曹操当猴耍,杨修不死才怪!

    在东汉末年,杨修可以说是一个不世出的天才,他的头脑非常聪明,他有"绝妙好辞""一盒酥"等许多故事流传下来,都能说明他的聪明程度甚至远超过魏武帝曹操.今天,咱们来 ...

  •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英雄也会死去,在三国演义曹操中死状极惨

    人固有一死,无论是帝王将相,还是才子佳人,都难逃一死,一代权臣曹操也会有谢幕的时候,曹操是怎么死的呢? <三国志>记载的极为简略,只说曹操死于洛阳,临终时说:"天下还未安定,不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