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力未知,日本民众不怕,为何美国投原子弹前日本人无动于衷?

1945年8月6日的广岛像往常一样车流不息,人来人往。工厂、医院、港口秩序井然。只有每天派发的报纸提醒着他们战争尚未结束。

8点整,防空警报响起。一架B-29轰炸掠过城市上空,抵进人员密集的工业区。市民们按照之前的演习,在宪兵的指挥下,有条不紊地奔往防空洞。

可惜太晚了,美国人的“礼物”早已从天而降。他们即将面对的,是前所未有的大规模杀伤武器———原子弹。

一、蘑菇云的升起,二战的终结。

核爆的瞬间,冲击波迅速扩散,传达到城市的每一个角落,建筑物一扫而光。当天气压的最高值直接飙升到了数十万atm。

一道刺眼的白光一闪即逝。顷刻之间,城市的上空突然卷起一团巨大的蘑菇云。伫立在云朵之下的不再是熙熙攘攘的都市,而是厉鬼将行的人间地狱。

三天后,第二颗原子弹在长崎引爆。8月15日,日本天皇宣告投降。

两次核爆造成的死亡人数超过二十五万,其中大部分是平民。日本政府将这两起事件视为国伤国难。不知侵略者的子孙们是否想过,这二十五万和被他们害死的上百上千万相比,又何足挂齿?

二、传单天降

其实这也别怪美国不仁不义,战争是日本自己发动的,现在扬言“一亿玉碎”死不投降的也是他们。

最重要的是,早在核爆之前,美国就已经撒下传单作为警告。当时的日本人口是7200多万,为了保障警告传达到位,美国特地印发了6300万份传单。

美国不止一次警告日本。早在七月的《波茨坦公告》中,杜鲁门就对日本人说:

“(原文)吾人通告日本政府立即宣布所有日本武装部队无条件投降……除此一途,日本即将迅速完全毁灭。”

意思就是要么无条件投降!要么完全毁灭!别无选择。但铃木贯太郎首相却对此置之不理,认为这不过是《开罗宣言》的翻版罢了。

从两地的伤亡情况来看,居民们确实没有得到良好的疏散。日本人为何无动于衷?这才是我们所要思考的问题。

三、传单上的疑点

美国的传单分为两批,使用最先进的高空轰炸机空运撒放。我先放一张广岛核爆前的传单给大家看一下。

大概意思是:美国接下来会炸翻某座工业城市,因为日本一直利用它们进行没有意义的战争。为了你们家人和朋友的性命安危,请马上撤离那里并呼吁你国政府投降!

美国在传单上列出了可能被炸的城市(如图所示)。仔细一看,名单上唯独不见广岛,并且没有提到“原子弹”三字。

直到第二批传单,也就是长崎核爆之前,才有提及“与2000架B29轰炸机所携带的常规炸弹威力相当的新式炸弹”。这种炸弹是什么?长崎人不知道,广岛人也不知道。

四、对疑点的分析

有人认为,美国政府没有明说,这才是警告无效的原因,其实这种说法不全对。

第一,投放核弹不仅是实战,还是一场科学实验。所以观测爆炸效果和收集数据十分重要。在选址上,必须是一座气象状况良好稳定、晴空万里的城市

但具体要炸哪里,这是机密,美军也说不准。广岛和长崎是在经过精确的气象预测之后才入选。可这时候千万份传单早已印好。

第二,杜鲁门总统在早前的演讲中就有提及“仅需一枚即可毁灭一座城市”的新式炸弹。只是日本政府封锁外界消息,不让自己的国民知道而已。所以日本政府应该负首要责任。

即便是如实传达过去了。想用三个字吓垮一个国家,实在很难。别说日本国民,甚至连很多盟军专家都搞不清楚原子弹是什么,威力究竟有多大?核武器在当时还只是一个新颖的概念而已。

日本在战争爆发前就实行了严格的新闻管制。日本最有权威的报纸是《每日新闻》。1945年都死到临头了,这家报纸的头版还写着“日本攻克太平洋xx岛,美国看了震惊,苏联看了落泪”。

信息的封闭,使得日本国民对军队和政府产生了盲目信心。核弹天降的前几天,他们还在天真地夸赞敌人的坚韧:被我大帝国碾压了这么久,居然还能挺得住不投降?

报社当中也不乏有识之士。敌机都可以在本土撒传单了,而且纸张质量还这么好,说明什么?说明御敌于海外的防空网崩溃了啊!若是前线战况明朗,怎会有此事?

一位名叫新名丈夫的记者憋不住了,他撰文批判当局,向国民揭露真相。结局是文章巧妙地绕过审查,并成功刊登在《朝日新闻》头条上。但作为代价,激怒当局的他,被迫丢掉饭碗,发配充军。

不得不说,此人大无畏的报道精神,实为吾辈媒体人之楷模。

五、司空见惯的轰炸

对1945年的日本人来说,盟军轰炸就跟岛国地震一样稀松平常。针对日本本土的大规模轰炸开始于1945年4月2日。至战争结束,美国对日本本土的轰炸共进行81次,出动战机14569万架次,投弹14万吨。

3月和5月的东京大轰炸最为经典,直接把日本皇宫都烧掉了一大块。天皇裕仁为保帝祚,只能匆忙地将皇太子明仁送到乡下避难。可京城的百姓就没那么幸运了,3月的伤还没治好,5月的李梅(美军少将)又双叒叕带着燃烧弹过来探班了。

日本政府一边安抚百姓,一边封锁消息。广岛和长崎遭受核爆之后,很多日本人都不知道那里发生了什么。两地的通讯设备被炸得稀烂,死亡人数又在不断上升。直到核辐射带来的病变愈演愈烈,他们才意识到———这颗炸弹不简单!

六、咎由自取的结果

只有工作才能获得粮食配给,离开工厂就意味着饿死。当时的日本国民每天供给到的大米只有四两多一点。强烈的饥饿感迫使他们留在最危险的岗位上,对他们来说,被炸死也总比饿死好。

为了保障生产,《战时紧急措置法》规定国民未经许可不得擅自离开所在地。美军撒发的传单不能看也不能拿,由宪兵统一销毁,私藏者以通敌罪论处。

传单在战场上的作用就是劝降,连坑带骗消磨敌人的斗志,内容自然是怎么唬烂怎么来(比如这两张经典的“投降票”)。日本人连自己写的传单都信不过,又何况是美国人。

日本政府的这些举措,直接堵死了国民接受警告进而安全疏散的可能。可以说,为了打一场无意义的战争而连累几千万国民的军国主义者才是真正的残忍。

美国的这两颗原子弹,对日本人来说是恩大于仇。广岛长崎的两声核爆巨响,将日本统治者从“大东亚共荣”的幻梦中炸醒,又将日本人民从罪恶滔天的不归之路中解救出来。

文/和平之风

参考资料:

1、《广岛长崎原子弹爆炸的历史回顾和反思》,侯明东

2、《日本原爆文学研究》,李军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