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四大流派:经方派中医的治疗奥秘
中医分为四大流派,其中之一就是“经方派”,什么是经方派,历来众说不一,现在解释经方的说法主要有两种。1,经方是经验之方说。2,经典之方说。这两种说法本人不敢苟同,值得商榷。1,对经验之说的不同是,中医的治疗方法,包括药方都是经验出来的,也就是说先有了治疗方法,后有的理论。例如临床经验出来一个药方,显然不能算作经方。说以经验之方来解释经方的来历是不恰当的。2,经典之方说也不对,凡是经典之方就是经方?理由之一,例如后世的补中益气汤应该算经典之方,现在没有一个药方能代替他它,说补中益气汤是经典可以,但是说它是经方,显然不对。经方的提法是在西汉初年,也就是在伤寒论出书之前就有了,伤寒论的写作时间是在东汉末年,其时间相差几百年。也就是说,先有的经方提法,后有的伤寒论,伤寒论只是经方派的其中一种书籍罢了。《汉书》的《七技》记载经方11家,《伤寒论》不在其中的。再一个理由就是,当时的汉朝全国只有11家医生?这个显然是不对的,经方派只是汉朝的医生当中,持有这种医术的人罢了。称谓经方派是表示与其他的医生所持有的医术不同罢了。
小编简单的说明一些有关中医的历史问题给读者听,这伤寒家与温病派的争执不是现代才有的,有其历史背景的,最早的温病二字就出现在黄帝内经与伤寒论中,--素问--生气通天论--[冬伤于寒,春必病温],--热论--[先夏至日为病温,后夏至日为病暑]。在难经中也有提出像湿温,热病,温病的名词,而伤寒论里也提到[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也就是因为这些,于是就造成后世的温病学说,也因为都是说热症,所以他们主张使用辛凉清解的治法治病直到今天。
在我国晋朝时有位名医叫做王叔和,他认定温病是因为四时不正之气造成的,再四百年以后,有--诸病源侯论--出现,将温病列出二十二症候,又给了温病学术的依据,在唐朝时有位名医孙思邈他着有---千金方---,同时有另位名医叫做王焘写了--外台秘要--,此二巨著皆记载有温病的药方在内,像温毒,温热,温毒发斑,冬温,冬温发斑等症状陈述,之后我国在宋,金,元朝代时又有四大名家,其中之一就是刘完素,这位当时之名医,将其治温热病之经验,也主张使用寒凉之药,到明朝末年时(崇祯十四年),当时因为战乱而导致人民东奔离西,居无定所,生活困苦之下造成疫病流行,而当时医师使用伤寒法治疗这疫病,却没成效,当时医家吴有性,江苏震泽人士,认为伤寒与温病二者截然不同,温病是因为天地间别有一种异气所感,非风非寒非暑非湿,所以就在第二年,著作--温疫论--,自此以后温病治症就形成一专门学派了,书中对于温疫的传染病源,途径,与人体的抵抗力多强等等都写得很详细,甚至于包括动物的传染如鸡瘟,鸦瘟,猪瘟,牛瘟等等,都发现到同类动物传染同样的瘟疫,不同动物间不受传染等,他虽然与王叔和都主张温病,但是二者看法却不同,因为对病源有不同的解释,简单说,王比较认定是气候造成温病,而吴比较倾向是口鼻吸引入疠气所造成的温病,吴的温疫论可以说是我国第一部专论温疫病的书,因此又加强了温病派的理论基础,到十八世纪以后,就形成温病派,而其代表人物就是清朝著名的医师叶桂,字天士,安徽人,他先后曾拜十七位师父学习各家之长,一生没有多少著作,其---温证论治--与--临证指南医案--都是他的学生帮他编辑而成,他基本上认为[温邪上受,首先犯肺,再逆传心包],就是由呼吸道先感染,施治不当,就会神志昏乱,其辨证时采用[卫,气,营,血],就是卫--表,气---由表入里时,而营,血就是里症,也就是说病情由卫进入营血就是越来越重,在治疗上采用清热解毒,芳香开窍,养阴生津之法,当时有一人与叶天士齐名,叫做薛生白,着有---温热病篇---其与叶有相同的看法,自此以后研究温病派学术的人越来越多,最有名的有两位,一是吴鞠通,另一是王孟英,吴瑭,名鞠通,江苏人,此人发扬了叶天士学说,将他一生研究的医理与实际临床经验写成一书名为---温病条辨---区分温病分为上,中,下三焦来论治,上焦论呼吸病变,中焦论消化系统病变,下焦论一些虚弱等病变,他设计了[桑菊饮],[银翘散]等等很有名的温病方剂,就是现在我说的南方温病派最常用的方子,而王孟英,名士雄,他以伤寒论为经,以温病学为纬,编辑出--温热经纬--一书,大家可以参考这书来了解温病学说的起源与发展。
这伤寒家与温病派已经争执数百年至今未停,1966年到1976年间,中国出现文化大革命,这一个历史悲剧共上演十年,这十年间,所有传统经方家,几乎都给斗争掉了,现存真是寥寥无几屈指可数了,我们比方说有一万个中医,可能就只出现一位经方家,这样读者就比较了解经方家的担忧在哪了,因为伤寒金匮非常难懂,因此许多人研究后仍然不知如何使用,我们经方家采用六经辨症法,完全与温病派不同,而这六经辨症法要了解如何使用,就必须精通于黄帝内经的诊断学病理学与生理学了,但是很少人能够读懂这书,但是无论是温病派或是伤寒家都遵此书为万世经典,而真正在使用黄帝内经的只有伤寒家,温病派只是流于口头上尊称而已。也因此我称伤寒家才是真正的正统的中医学术,其起因于此。
正统中医学是依据黄帝内经为生理学,诊断学,病理学的主要标准。神农本草经为药物使用标准,难经为针灸使用标准,处方标准是以汉朝名医张仲景的伤寒论及金匮中的处方为主。过去人们称为'伤寒家'或'经方家'此类为正统中国绝学,时常令病人一剂知二剂已,然而现今却为数极少,众医皆曰经方过峻,而不敢使用,殊不知熟读以上医书,使用经方何难之有。因为按照六经辨症法,人体一受表症时,只停于表约六天(伤寒论曰一日),过此六天没有好,病就会传入少阳或是阳明,所以必须掌握时机,务必在一有表症时,使用一方一举将之立刻驱除,如此方可以治病于初始,所以我们认为百病风之始,失去此时机,病就会入里,就会产生其它问题了,因此经方的设计都是药简力专,讲究一剂知,二剂已的效果,它非常合于易经的艮卦精神,艮卦就是止之道,按照止之道,就像小孩做错事时,就用砍断他的脚趾来做警惕,如此小孩长大就不可能做坏事了。经方就像易经的止卦,我们一旦出方,就是雷霆万钧的一击,而训练有素的经方家因为是依照六经来做辨症,不会失误,所以我们辨症奇准,不会失手,所以所有的表症,都是一剂就好,一旦失去时机病邪入里,就会旷日废时了,而温病派运用卫气营血的辨症与温病方就做不到了,现在大陆一位中医博士刘力红,其著作--思考中医--就是由一部很明确的说明了经方家与温病派的不同,他是研究温病出身,他书中所述之医,其外号叫做--田八味--因为此医开处方从不出八味药,故得其称号,这田八味就是经方家,他因为惊讶于其治病的速效,因而反省到经方的优点,也由于他是温病派出身,因此他的体会就很深,就写了这书出来,希望温病派中医醒过来,不要再用温病方了。
接下来小编给大家介绍几个经方小妙招
1.排脓散
组成:枳实芍药桔梗
用法:三味药打成粉,冲服,泡服
治疗支气管哮喘,咯痰,痰吐不爽,比沐舒坦要好
此方非外科排脓液的方,而是排痰方。粘稠的液体即脓,粘痰即脓。所以可称“排痰散”
枳实芍药合用有解除平滑肌痉挛的作用,所以可解除支气管哮喘
桔梗:促进痰液分泌,便于痰液稀释,有利于排出
2.小半夏加茯苓汤
《金匮》:治卒呕吐,心下痞,眩悸
治偏头痛,伴吐水者。或头痛即恶心、吐水者
举例:治一会计,偏头痛,呕清水甚痛苦,脸肿状。方用姜半夏60克,茯苓40克,干姜12克,很快缓解,头痛止,睡眠改善,不吐水了。
3.芍药甘草汤
治疗脚挛急,以及胆汁淤积性肝硬化。
胆汁淤积性肝硬化者常干瘦,有黄疸。
用法:可用赤白芍各30克,甘草10克。
很多肝病患者出现脚挛急,可用大剂芍药甘草汤,用后胆红素下降,肝功能好转,身不痒。
4.栀子厚朴汤
组成:栀子厚朴枳实
原文:“心烦腹满,卧起不安”
治焦虑症专方。
表现有:腹满、多气、食欲不振,出汗。
5.甘草泻心汤
狐惑病专方,治白塞病(口-眼-生殖器综合征)。
组成:生甘草、炙甘草各10克,其它药用常量。
可治复发性口腔溃疡。
它有修复粘膜的作用,可作为粘膜修复剂,治疗粘膜糜烂充血,可治肛裂、溃疡性结肠炎、胃溃疡、阴道炎、宫颈炎
6.柴胡加龙骨牡蛎汤
治疗抑郁症专方。治疗“胸满烦惊,小便不利,谵语,一身尽重,不可转侧”
张仲景时代:战争抑郁症。
症状:
烦:睡不好觉,注意力不集中
惊:做恶梦,心慌心悸
胸满:胸闷,气透不过来
用法:原方即可,不要乱加减,如合欢皮,夜交藤,钩藤等,有可能破坏原方的结构
7.温胆汤
组成:半夏茯苓甘草陈皮枳壳竹茹
心理创伤后应激障碍专方,不是温药,是壮胆药,胆寒适用。
胆小,心惊胆战,吓破胆后,服此方。
症状:胸闷心悸,血压高,腹胀;此病多有。
8.五苓散
治疗脂肪肝专方。
阳气不足,寒湿停留体内,五苓散可通阳,称通阳散。
症状:见肚大,面发灰,肉多,食即腹泻,腹胀,胃口好,血脂高;脂肪肝患者肝较脆弱。
用法:打成粉,装胶囊,用麦糊送服,或用脱脂酸奶调服,或泡茶喝亦可。
9.半夏泻心汤
治胃炎专方,治上消化道炎症。中青年男性,喝酒者多有
用法:
如果舌淡,脸较晦暗,病程较久:加点肉桂,即与黄连汤合方
如果大便干结,糜烂出血,脸色通红,少加大黄,即与三黄泻心汤合方
10.猪苓汤
治膀胱炎,泌尿道感染专方。比八正散疗效稳定
用法:
若尿痛甚,尿黄加栀子
尿路结石合四逆散,通淋排石,比金钱草好
喜欢这篇文章的小伙伴可以关注公众号:简效廉,获得更多的中药知识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