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这三件事,真正做到知行合一

 这是   陈铜的铜学会   第134篇原创文章

“听了很多道理,却还是过不好这一生”

这句话一度引起很多人的共鸣。
正所谓知易行难,
这还是比较积极的理解,
悲观一点的,认为这就是生而为人的宿命,
索性就“听天由命”,“无为而治”了。

1
知与行,确定哪个更重要?
自古以来,“知”与“行”就是极为重要的哲学命题,生活中,“知”与“行”也作为非常重要的人生话题被经常讨论。
以下关于知行合一的概念描述,听起来就属于“知”的层面,就是所谓的道理是这样。
知行合一的意思就是要把“知”与“行”有机结合起来。“知”指的是思想层面、认知层面,“行”指的是实践层面。
不同的人对“知”与“行”的关系有不同的看法:有的人偏重于“知”,强调“知难行易”、“知先行后”,有的人偏重于“行”,强调“知易行难”、“行高于知”。
不管是什么观点,都在不同层面肯定两者互相依存、不可分离的辩证统一。
知与行,哪个更重要?
这似乎像是是鸡生蛋蛋生鸡的讨论。
而在我看来,在知行合一中,“知”更为重要,“行”是检验“知”的有效载体、推动“知”的强大动力、体现“知”价值的重大意义。
没有透彻的“知”就不可能有坚定的“行”。
就连“行”中生“知',都是先有探索精神的'知'打基础。

2
“知行合一”到底如何才能做到?
人一生当中有相当大部分的时间会用在工作上,而我们每个人可能在不同的行业从事不同种类的工作,在工作中的知行合一就成为大多数人面临的人生课题。
就以我所从事的行业,结合这么多年来从业者教学的体会,
理解下面这三件事,可以帮助大家更好的理解知行的相互关系,真正做到知行合一。

—3—
第一,真“知”是“行”的有效保障

从2019年开始至今,我先后组织了三期知识体系线下课程,共几百位学员。

学员们应该都有深刻体会,虽然我把从业近二十年的实践总结成了教学课程,以课程形式讲解,辅以课后作业,并进行长达半年的持续跟踪指导、批改作业,

听了课程的学员普遍反映学到了很多知识,很多学员看似也学会了,但其实是很多情况下还是对体系本身的碎片化理解,内在逻辑并没有良好掌握,以至于在实际行为中还是遇到很多问题,没能灵活运用。

所以,这就要求我们对理论要学深学透,入脑入心,真正做到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

不然就像戒烟者口头说着应该戒烟,却永远无法贯彻到底,直到有一天意识到健康受损严重,自己内心觉得绝不能再抽烟了,突然就有了坚决不抽的毅力。

第二, 博“知”是“行”的重要基础

任何人都不会随随便便成功,

任何专家的成长过程都不会是一蹴而就、闭门造车的,就像马斯克被认为是一个绝妙的通才一样,可以把物理、火箭、计算机、汽车诸多领域的知识相互映证,创作出一个又一个令人瞩目的“作品”。

所以读书是学习,工作也是学习,生活还是学习,而且还是更重要的学习体验。

学而实践,方知不足,生活中做个好奇宝宝,对处处奥秘保持探索精神,回到实践的总结中,越意识到理论系统不断丰富的重要意义。

以我所在行业为例,

很多人都知道,从事保险(风险控制)这份工作需要大量的知识储备、经验积累,不断的学习各方面的知识,从业者们会发现有关医学健康、社保政策、核保规则、继承相关法律、金融投资知识等等都不得不有所了解。

可以说这是一个综合性能力要求较高的职业,

这一点从业时间越久就越深有感触。

博学,的确是促进实践的重要基础,围绕一个服务核心(风险控制)建立相关知识的体系架构,才能行为变得更加精确有效。
第三,效“行”促“知”不断提升

中国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教授“行中生知”的历程就是很好案例:

1960年7月,在试验田中意外发现一株特殊性状的水稻,利用该株水稻试种,发现其子代有不同性质,推论该为天然杂交水稻。

1961年春天,将变异株种子播到试验田里,结果证明了 “天然杂交稻”,以此植株培育杂交水稻种,继续进行杂交育种试验。尝试推翻传统经典理论'无性杂交'学说,并推论水稻亦有杂交优势。通过培育雄性不育系、雄性不育保持系和雄性不育恢复系的三系法途径来培育杂交水稻,可以大幅度提高水稻产量。

1966年2月28日,发表第一篇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

1967年6月,由袁隆平、李必湖、尹华奇组成的黔阳地区农校水稻雄性不育科研小组正式成立。

六年后,1973年攻克了“三系”配套难关,袁隆平10月在水稻科研会议上发表了《利用“野败”选育三系的进展》的论文,正式宣告中国籼型杂交水稻'三系'已经配套。

1975年,袁隆平攻克了'制种关',摸索总结制种技术成功。

各位请看,历经15年,从一个别人没注意到偶然现象,不断探索,实验,反复论证“知”,直至达到了“知行合一”的最大成果,造福于民。
袁隆平教授及其研究团队,通过十五年的实验,发明“三系法”籼型杂交水稻,成功研究出“两系法”杂交水稻,创建了超级杂交稻技术体系,解决了中国人吃饭的问题。
由此可见,围绕“知”展开的探索,保持“大胆设想,小心求证”的原则展开的行动才是有效的。
从行动实践中回到“知”的总结、推论,把知识体系推动更加深入的方向,促进知识体系的不断完善提升。
以我们学习的具体内容来说,保险服务工作的核心定位就是“知”的起点基础。
就此确定方向,可以发现“行”中所缺乏的“风控”原则逻辑,再回到“知”层面探讨学习“风控”的管理范围、深度、期望达到的期望目标。
以此再次尝试如何执行,确定消费者的实际财务状况有哪些复杂体现,这个阶段对“知”在“行”中的运用如果感受力不从心,就说明“知”的基础体系不够充分牢固,说白了就是不够用,
这个时候,要么回炉重新学习“知”,要么可以“博知”,观察考察其他“风险控制”服务领域,比如投资领域、法律服务、企业管理都是如何分析风险、确定方向、实施风控的案例,来促进自己对“风控”部分的“知”的建设。
如此往复而行,风控部分的“知”臻至大成,“行”中必然言之有物,层次清晰,有行有果。
以此类推,我课程中引导大家建立的“财富管理”、“两核体系”、“传承体系”、“社交沟通体系”、“信息传递体系”、“鉴别真伪体系”等等,都是通过“知”的层面先探讨,
再经过演练、训练、作业、激发“行”中的自我分析体验,再次回炉,再次实际案例分析,一次次“知行”之间的验证总结,
最终达到尽可能完美地“行”中展“知”,知之甚深,头脑清明,行之有效,方为吾所愿,相信也是各位之所求。
而很多从业者学习很久之后,依然面对复杂一些的家庭规划服务中,仍有不知所措,无从入手的状况。

就是缺乏了

对“知”的高度重视;

博知印证的意识;

实践回复“知”的探讨。

最终无法形成“知”深刻洞见,运用理念时就会走偏,不自觉地“拿来主义”,错误运用不同逻辑基础的“知”,
导致执行环节的思维混乱,表现出来就是执行策略前后逻辑矛盾,禁不住推敲,给出的建议方案中各部分原则不统一,几乎不像是同一个人给出的结论,自然也失去了信服力。

比如,我经常问从业者:

存养老金的需求,使用年金保险和银行存款(“保本”理财产品)有什么区别?

包括千万级别的资产规划如何着手?

一些家庭加购房产后资产比例发生极大变化,财务处于较高风险中而不自知,该如何沟通?

这些问题我看到过各种回答,但很多看起来更像理论的纸上谈兵,如果不进入实际案例我也不确定回答者是否能付诸实践。
到底该如何运用金融工具去安排风险控制等一系列消费者需求,如何在执行中有层次地量化目标,如果不是在大量且长期的实践服务中体会“知”的有效性,相信也只是照本宣科,没有真正的成果,就很难真正为消费者解决需求。
是啊,即使听懂了“知”,实际运用不遵循上面的三个重点,其实没有真的懂了“知”,就不是“真知”。

最后 
真的懂了吗?
我对我的学员们的期望就是“知行合一”。
通过设置大量作业训练环节加深“知”的层面,但我不希望变成简单模仿和背台词一样的话术训练,
这不是我课程的目的,也并非我本意。
我要求说人话,用自己的方式在理解的前提下表达出来。
真的行动了吗?
是不是在实际工作中真的在执行理念、逻辑和方法再反复映证、总结?
学一套,做一套,时间久了发现“知”脱离了实际,甚至逐渐模糊并混乱,进而有些人放弃了坚持执行,又回到过去那个不满意的自己,走回了想要改变的原点。
纸上得来终觉浅,深知此事要躬行。
希望我的学员都能理解上面的三点,并也能对今天所讲的道理做到知行合一,
既懂了道理,又能在工作中得心应手,自然就能获得幸福快乐的人生。反之,知而不行,只是未知。
陈铜的铜学会

做了18年的财务规划服务,参与了多种保险产品设计,觉得用正能量改变世界的过程都是美好的,就从这里向世界发声吧,留不留下痕迹不重要。
173篇原创内容
公众号

↑↑点击上方卡片关注陈铜的铜学会

(0)

相关推荐

  • 袁隆平三系法杂交水稻

    3)三系杂交水稻是如何产生的?-生活-完整版视频在线观看-爱奇艺  https://www.iqiyi.com/v_19rz735dsw.html 1)三系杂交水稻.ppt - 豆丁网  https: ...

  • 《袁隆平传》:一个“拯救”中国的男人

    他的一颗心是那么清新纯真,那么明净透彻,他的讲话,依旧那样风趣幽默,他的为人也仍然那么亲切祥和. 这个人就是我们熟悉的袁隆平爷爷. 所谓"民以食为天",袁隆平研究出的杂交水稻,可谓 ...

  • 惊天“顿悟”袁隆平的三大“天机”!

    古今中外志士仁人讲究名如其人--前无古人的"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谐音寓意三大惊人"天机""不可"泄露? 李子荣 一,--雄花败育的" ...

  • 袁隆平与“三系育种”

    1966年是载入中国农业史的划时代的一年,因为袁隆平的<水稻的雄性不育性>在这一年发表了.文中他首次系统地阐述了杂交水稻的"三系育种"的方法.这是中国农业育种技术与实践 ...

  • 91岁,让国人有了“金饭碗”,全国人的恩人,吃饭不忘水稻之父

    更多信息,请关注"顺益兴四合院",更多时政文化新闻,在顺益兴四合院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逝世] "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qu ...

  •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不光是科学家,更是科技企业家

    ⬆︎ 点蓝字关注 全球风口 丨 你的全球科技前哨侦察兵 你好,我是王煜全,这里是王煜全要闻评论. 2021年5月22日,"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共和国勋章&q ...

  • 深切怀念您,袁隆平院士

    2021年5月22日13时07分, 袁隆平院士因多器官功能衰竭在长沙逝世,享年91. 我们深切想你.怀念你.悼念你, 因为你爱祖国.爱人民, 为国家和人民分忧解难,一生都在努力解决人民的吃饭问题: 因 ...

  • 史记·袁公隆平传

    袁公隆平者,豫章郡(江西)九江德安人也,己巳(1930年)9月生于广阳郡(北平)协和医馆.其弟兄五人,序列二,乳名曰二毛,合家谱行辈及生地取名隆平,寓意"家庭隆盛,世事昌平",稳婆 ...

  • 袁隆平:一位农业科学家对泥土的终生守望

    2021-05-23 16:22 袁隆平:一位农业科学家对泥土的终生守望 品玩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品玩(ID:pinwancool),作者:骆轶航. "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中国工 ...

  • 他在泥水中一路走过,满身稻香

    1930年9月7日,他出生于北京协和医院.之后六年内,他随父母辗转居住北平.天津.江西九江.江西赣州.湖北汉口地.他在汉口扶轮小学读了两年书后,于1938年来到三湘大地,进入了湖南省弘毅小学读书,一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