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红楼梦》学写作209:第56回⑥神游甄府贾宝玉对话甄宝玉

甄府来人走了之后,这里贾母喜的逢人便告诉他家也有一个宝玉,行景也是一样。 第五十六回由此进入第六个场景:“神游甄府贾宝玉对话甄宝玉”,归入贾府气运线。

众人都为天下世宦之家多有同名者,也有祖母溺爱孙者,亦古今之常情,不是什么罕事,故皆不介意。 可怜老太太一番热情,别人却都不怎么在意。毕竟,真正溺爱宝玉的只有贾母和王夫人。

“别人不介意”,是曹师为了衬托宝玉的介意而作的铺垫。独宝玉是个迂阔呆公子的心性,自为是那四人承悦贾母之词。 宝玉觉得,这世上没有这么巧合的事情,这不过是甄府婆子们为了取悦贾母而编的瞎话。

后回至园中,去看史湘云病去,湘云说他:“你放心闹罢,先是单丝不成线,孤树不成林,如今有了个对子了。闹急了,再打狠了,你逃走到南京找那一个去。” 湘云对这事儿,倒是一点芥蒂都没有,没有任何怀疑。“单丝不成线,孤树不成林”。湘云对世间有甄宝玉其人这一事实,喜闻乐见。

宝玉道:“那里的谎话你也信了,偏又有个宝玉了?”湘云道:“怎么列国有个蔺相如,汉朝又有个司马相如呢?” 宝玉不相信,湘云就举例说明,重名很平常。宝玉道:“这也罢了,偏又模样儿也一样,这是没有的事。”湘云道:“怎么匡人看见孔子,只当是阳虎呢?” 宝玉不相信两人能长得一模一样。湘云便又举了孔子和阳虎的例子。

宝玉笑道:“孔子、阳虎貌虽同,却不同名同姓,蔺与司马虽同名,而又不同貌,偏我和他就两样俱同不成?”湘云没了话答对,因笑道:“你只会胡搅,我也不和你分证。有也罢,没也罢,与我无干。”说着,便睡下了。 湘云虽然是才女,但跟宝玉进行辩论,却还是稍嫌不足,处于下风 。湘云见无法说服宝玉,便避战躺下睡觉去了。曹师给湘云设计的这段对白,完全是年轻女孩儿的语气,声声入耳。

宝玉心中便又疑惑起来,若说必无,然亦似有。若说必有,又并无目覩。 虽然跟湘云辩论取胜,但宝玉心里其实非常忐忑,拿不准到底这事儿是真是假。因此,心中闷闷,回至房中榻上默默盘算,不觉就忽忽睡去,不觉竟到了一座花园之内。

前文说过,《红》书也是充满想象力的魔幻现实主义作品。“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宝玉聚精会神地想甄宝玉之事,不觉地便在梦中再次入魔。

宝玉咤意道:“除了我们大观园,竟又有这个园子。”正疑惑间,从那边来了几个女儿,都是丫嬛。宝玉又咤意道:“除了鸳鸯、莺儿、袭人、平儿之外,也竟还有这一干人?” 曹师通过给宝玉安排两个“咤意”,暗示甄府和贾府连宝玉身边的丫嬛们,也完全雷同。

只见那些丫嬛笑道:“宝玉怎们跑到这里来了?”宝玉只当是说他自己,忙来陪笑道:“因我偶步至此,不知是那位世交的花园,好姐姐们,带我曠曠。”众丫嬛都笑道:“原来不是咱们家的宝玉,他生的到也还干净,嘴儿到也乖。” 颜值高、皮肤白、会说话,原本是宝玉的三大优点。可惜,离开了大观园,宝玉同学瞬间滑落神坛,很快被甄府丫嬛们归入庸俗污浊的臭小子范畴。

宝玉听了,忙道:“姐姐们这里也竟有个宝玉?”丫嬛们忙道:“宝玉二字,我们是奉老太太、太太之命,为保佑他延寿消灾,我们叫他,他听见喜欢。你是那里远方来的一个臭小子,也乱叫起来。仔细你的臭肉,打不烂你的。”又有一个笑道:“咱们快走罢,别叫宝玉看见,又说同这臭小子说了话,把咱们熏臭了。” 丫嬛们的语言,同样经过曹师的精心设计,高度拟真还原麝月跟坠儿母亲吵架时的语境。从整部小说的设定来看,曹师特意将甄府、甄宝玉写得与贾府一般无二,为的便是让宝玉和读者真假莫辩,完全感觉不到杜撰或虚构的成分。

丫嬛们说着,一迳去了。宝玉纳闷道:“从来没有人如此涂毒我,他们如何竟这样,真亦有我这样一人不成?”一面想,一面顺步早到了一所院内。宝玉又咤意道:“除了怡红院,也竟还有这么一个院落?” 各方面高度雷同,曹师需要的,就是这种身临其境的现场感,笔下描写的内容,自然要与贾府一般无二。

忽上了台矶,进了屋内,只见榻上有一个人卧着,那边有几个女孩儿做针线,也有嘻笑玩耍的。 这段文字,曹师继续还原宝玉同学在怡红饭后午休的场景。

只见榻上那个少年叹了一声,一个丫嬛笑问道:“宝玉,你不睡又叹什么?想必为你妹妹病了,你又胡愁胡恨呢!” 为了让贾宝玉产生震撼效果,曹师连排体弱多病的黛玉同学都在甄府做了对应的人物安排。宝玉听说,心下也便吃惊。

只见榻上少年说道:“我听见老太太说,长安都中也有个宝玉,和我一样的性情,我只不信。我才作了一个梦,竟梦中到了都中一个花园子里头,遇见几个姐姐,都叫我臭小子,不理我。我好容易找到他房里,偏他睡觉,空有皮囊,真性不知那去了。” 这一段甄宝玉的自述,用法别出心裁。曹师为了营造颠倒恍惚的感觉,特意安排甄宝玉跟身边的丫嬛们讲述自己跑去“长安都中”找贾宝玉,被那府中的丫嬛们嫌弃的故事。而这些,恰恰又是贾宝玉梦中来寻甄宝玉,跟读者们一起,刚刚经历过的故事。

宝玉听说,忙说道:“我因找宝玉来到这里,原来你就是宝玉?”榻上的宝玉忙下来拉住笑道:“原来你就是宝玉?这可不是梦里!” 甄、贾宝玉相见、相认、相识,至此顺理成章。

宝玉道:“这如何是梦?真且又真了!” 这句话,同样是曹师安排的诱导性文字。一语未了,只见人来说:“老爷叫宝玉。”唬的二人都慌了。 “老爷喊宝玉”,是《红》书中著名的台词段子,也是宝玉同学最不愿意看见的几件事之一。

一个宝玉就走,一个宝玉便忙叫:“宝玉快回来,快回来!”袭人在傍,听他梦中自唤,忙推醒他,笑问道:“宝玉在那里?” 这段文字虽少,却是曹师笔下梦境和现实的交叉点,读来有种强烈的时空错乱感。

此时宝玉虽醒,神意恍惚,因向门外指道:“才出去了!”袭人笑道:“那是你梦迷了,你揉眼细瞧瞧,是镜子里照的你的影儿。”宝玉向前瞧了一瞧,原是那嵌的大镜对面相照,自己也笑了。 袭人帮宝玉找到了“梦迷”的原因,而宝玉同学则终于梦醒,回归现实。

早有人捧过漱盂茶卤来漱了口,麝月道:“怪到老太太常嘱咐说,小人屋里不可多有镜子。人小魂不全,镜子照多了,睡觉惊恐作胡梦。如今到在大镜子那里安了床,有时放下镜套还好,往前来,天热人肯困,那里想的到放他?比如方才就忘了。自然是先淌下瞧着影儿顽,一时合上眼,自然是胡梦颠倒,不然如何得看着自己,叫着自己的名字?不如明儿挪进床来是正紧。”

麝月的话,是对宝玉神游江南甄府事件的总结。一语未了,只见王夫人遣人来叫宝玉。不知有何话说。第五十六回的第六个场景,也是最后一个场景,到此结束。作为全书不多的魔幻章节之一,曹师在这一回中的故事场景转换、人物视角切换、叙事顺序设计等技巧,特别值得认真揣摩。

(0)

相关推荐

  • 解味《红楼梦》之梦(12)

    贾宝玉和林黛玉 试解<红楼梦>之梦(十二):贾宝玉梦甄宝玉(第五十六) 解梦: 贾宝玉梦甄宝玉, 真真徦假分不清. 真作假时假亦真, 有为无处无还有. 贾宝玉本身就是一个有同性情怀的人.看 ...

  • 正本清源:红楼梦第五回全解析

    红楼梦第五回"贾宝玉神游太虚境,警幻仙曲演红楼梦",着重描写了太虚幻境和它的主宰者警幻仙姑引导贾宝玉神游其境的过程,贾宝玉看了金陵十二钗册子,听到了十四支曲子,最后堕入迷津最后吓醒 ...

  • 跟着红楼梦学写作(四):主体架构与情节编织

    作者:王雄 特邀编辑:董学仁 3.情景交融的意象韵味 曹雪芹十分注重将主观情感倾注于自然景物之中,实现主观与客观的情景交融,追求一种独特的意象韵味. <红楼梦>中,自然景物或是用以渲染环境 ...

  • 幽默的美学趣笔(跟着红楼梦学写作)

    . 跟着红楼学写作 幽默的美学趣笔(一) 王雄 中国青年作家报 8月18日 .   幽默,意在有趣.可笑而意味深长. 幽默,是一种智慧艺术. <红楼梦>第四十回,贾母邀请刘姥姥游大观园.饭 ...

  • ​【活动预告】举办“《真州人读〈红楼梦〉》(庚子版)赠书仪式暨品读《红楼梦》第四十九回活动”的通知码

    [活动预告] <真州人读〈红楼梦〉>(庚子版)赠书仪式 暨品读<红楼梦>第四十九回 仪征市红楼梦学会.仪征市红迷会决定举办"<真州人读〈红楼〉>赠书仪式暨 ...

  • 蒋勋:读红楼梦就是在读你自己

    <红楼梦>一读再读,慢慢地,看到的人物,可能不再是宝钗,不再是王熙凤,不再是风光亮丽的主角,而是作者用极悲悯的笔法写出的贾瑞,或薛蟠.他们陷溺在情欲中无法自拔,他们找不到生命上进的动机,他 ...

  • “读名篇,学写作”:春天

    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对于春天,人们总是充满了期盼,这不仅仅因为春天是四季之首,更因为春天那勃勃生机的景色给人以无尽的遐想. 让我们通过细心的观察和丰富的想象,用手中那支神奇的笔 ...

  • 【读名篇,学写作】场面描写的作用和写作要求

    什么是场面描写? 所谓的场面,是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在特定的场合.时间范围内相互关联的生活情景.场面一般是由人物.情节和环境组成的.一篇好的记叙文,异彩纷呈的场面描写常常是不可或缺的.精彩的场面描写,能更 ...

  • 读名篇,学写作丨汪曾祺《夏天》

    <夏天> 夏天的早晨真舒服.空气很凉爽,草上还挂着露水(蜘蛛网上也挂着露水),写大字一张,读古文一篇.夏天的早晨真舒服. 凡花大都是五瓣,栀子花却是六瓣.山歌云:"栀子花开六瓣头 ...

  • "读名篇,学写作"系列讲座一:记叙文"五笔"结构

    "读名篇,学写作"系列讲座一:记叙文"五笔"结构 [名篇引路] 散步(莫怀戚)? 我们在田野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① 母亲本不愿出来的.她老了,身 ...

  • "读名篇,学写作"系列讲座三:记叙文"串珠结构"

    "读名篇,学写作"系列讲座三:记叙文"串珠结构" [名篇引路]. 笑(冰心) 雨声渐渐地住了,窗帘后隐隐地透进清光来.推开窗户一看,呀!凉云散了,树叶上的残滴, ...